《山道猴子的一生》讓我看到自己,過去的人生,有很大的一部分,就跟主角一樣,是為了別人的評價而活;如果,對自己的定位,只是來自別人的眼光,那麼,我不過也只是山道上,眾多的猴子之一而已,惴惴不安的,擔心自己贏不過他人。
八月底九月初,從印度回來台灣之後,平時所關注的社群媒體上,討論最多的,就是影片《山道猴子的一生》。《山道猴子的一生》是在講一個愛騎車的年輕男性,從一開始對自己的技術很自負,認為即使自己是騎一般的機車,也贏過山道上的重機騎士;漸漸的,胃口愈來愈大,明明自己的經濟能力有限,寧願拼命在便利商店加班,天天吃超商的便當,卻還是貸款買了重機,也不管自己拮据的經濟,女友錢不夠,就借錢給她改裝重機;為了贏得社群媒體上的注目,與女友放閃,還在重機上不斷加碼,改裝配備,做高危險動作,最後,在山道上,為了贏過一位不認識的騎士,發生意外。
影片裡,有很多主角與朋友、女友的對話,從這些對話裡,不難發現,主角是一個很膨風、很愛面子的人,在麻吉兄弟與女友面前,總是要表現出一副自己很厲害的樣子。
主角的言行,讓我想到小時候,我的社交圈裡,常討論的一個題目,雞首與牛後,你會選擇哪一個?
做雞首,跟一群在特定能力上,不如自己的人同行,可以享受優越的感覺,但久了,可能就怠惰了,驕傲了,一旦離開這個群體,怕自己再也沒有競爭力。
當牛後,跟很多比自己優秀的人在一起,慢慢的,自己也會愈來愈進步;但卻得忍受很多己不如人的感覺,尤其若周遭的親友,又很愛比較的話,很容易就會感受到挫折,嚴重的話,還甚至可能因此喪失自信。
如果是你,雞首與牛後,你會選擇哪一個?
你是要選擇在一個普普的團體裡,當那顆發亮的月亮,享受眾星拱月的感覺;還是在一個優秀的群體裡,做一個不被看見,甚至被看輕的小角色?
當我還是小學生的時候,對於輸贏並不在意,對於同學的好或不好,並不會有特別的感覺,只知道上學可以接觸很多文字,學很多有趣的東西,還可以跟自己的好朋友一起聊天一起玩;當時的我,是那麼的單純,單純到,現在已經年近半百的我,仍會想念當時的自己。
我在自己的世界裡,單純的享受著學習與友情的愉悅,但我身邊的大人,他們眼中的世界,卻與我完全不同。
我家那棟傳統五層樓的國宅裡,有四戶是跟我同屆的同學,我們五個人當中,我是學業成績最差的,比較大以後,我才明白,我以為的,鄰居阿姨在樓梯間跟媽媽的單純閒聊,說她的孩子有多優秀,其實是在炫耀,而他們對我表露出來的同情,裡面藏有多大的優越感。
到了國中,在我們那個城市邊緣的小學校,積極進取的校長,首度開辦了升學班,我們這幾位同屆的孩子,很巧合的都在這一班;升學班裡無盡的比較,從學校蔓延到家裡,升學班密集的考試,鄰居的這幾位同學們,多在成績單排名的最上端,而我,總是在與他們對稱的最下端;那三年,在學校,除了極少數的幾位,真的是有教無類的好老師以外,大多數的師長,對我總是鄙夷;在家裏,爸媽也沒有給過我好臉色,那時,他們最常對我說,我讓他們好丟臉!
這三年的生活,對我整個生命,造成極大的創傷,即使這麼多年來,我不斷透過各種管道學習著,探索自己、療癒自己,那個創傷仍然不時隱隱的影響著我。
我的價值觀,因為競爭,有了巨大的變化,從可以單純享受學習,享受閱讀,變得一心一意,只想爭輸贏。
所以在考大學填志願時,我明明知道自己喜愛語文,喜歡影像,卻還是選擇了商學院,只因為商學院的排名比較前面,看起來比較厲害;畢業後就職也是,表面理由是為了學有所用,實際上是因為金融業賺得錢比較多,而且當別人問起職業時,回答時,臉上比較有光。
靈肉分離的在金融業工作十幾年,雖擁有很不錯的年薪,卻存不到什麼錢;對於工作,愈來愈容易煩躁,直到後來生病,身體多處器官都在自己攻擊自己,我才警覺到,該是好好檢討自己的時候了。
《山道猴子的一生》讓我看到自己,過去的人生,有很大的一部分,就跟主角一樣,是為了別人的評價而活;當看到別人對我投以的正向目光時,那份虛榮,確實帶給我快樂,但時間很短,就自我感覺良好個幾分鐘;然而,當靜下來,跟自己相處的時候,我知道,那不是我喜歡的生活,我心裡有一個聲音,微弱的吶喊著,要我去認真聆聽。
關於雞首與牛後的選擇問題;以前,我的回答總是牛後,因為身在牛後,可以讓我跟一群厲害的人在一起,慢慢變得愈來愈厲害,同時,我也希望有朝一日,可以變成牛頭,能夠成為優秀裡的最優秀。
但現在,雞首還是牛後,對我來說,已經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我認不認識自己,我是不是真心做著想做的事情?
如果,對自己的定位,只是來自別人的眼光,那麼,我不過也只是山道上,眾多的猴子之一而已,惴惴不安的擔心自己贏不過他人。
相反的,如果能清楚的知道自己是誰,知道自己想做什麼,能夠看到自己的優點,也能真心接納自己的不足,那麼,無論當雞首,還是牛後,都能在不同的位置裡,承擔各自的辛苦,享受各自的快樂。
只是,要能夠活得那麼通透,需要很大的修煉,多數的我們,都可能是正在尋找出路的山道猴子,學習著,在自我悅納,與他人眼光之間,找到最適平衡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