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者的畫像:<失敗者回憶錄>讀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李怡先生是香港知名的自由主義知識分子,1936年出生於廣州,1948年遷居香港。曾主編過對華人世界影響深遠的<七十年代>、<九十年代>等刊物。少年的李怡經歷了抗戰及國共內戰,中學階段就讀香港左翼學校,一如那個時代的青年,滿懷著對社會主義未來的美麗憧憬,夢想建立一個平等、正義、沒有壓迫的新中國,因此年輕時期左傾似乎是很必然的了。

李怡先生自陳這本回憶錄是細說自己「一路走來的失敗的人生。」李先生說,他「一生所主張所推動的事,社會總是向相反趨向發展的,無論是閱讀、獨立思考、或民主自由,都如是。」他回顧「一生的追求,卻是不斷的感受理想破滅、價值敗壞的悲哀」,這即是他所指的失敗的人生。

「唯有勇氣才是永恆」<失敗者回憶錄>的扉頁所印的這行字是全書的宗旨。作者說他不以有勇氣自豪,相反地常以自己缺乏勇氣而自責,他說文革之時即已親身經歷了集權的重擊,然而當時卻沒有勇氣掙脫左派的桎梏,無法否定自己,沒有勇氣檢討自己長期的價值觀。一直到一九七九年北京之春破滅才真正脫離左派。李怡身處冷戰的前緣―在冷戰歲月裡華人世界唯一的自由之島香港,在此,他見證了兩岸政權的更迭巨變,台灣如何從威權逐步走向民主,從<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記錄了兩岸無數的第一手報導。而當東方明珠由璀璨而漸至蒙塵失色,更在他暮年之時目睹了香港青年對於自由爭取的不懈抗爭,這使他悔咎於棲身左翼之時熱情宣揚社會主義的錯誤,而壯年之時已認清共黨真相卻未及時脫離左派,這樣的悔咎心情是他將自己回憶錄書名題為失敗者的緣故。

然而對於社會主義懷抱憧憬與信仰的不僅是李怡先生及他那個時代的熱血青年,這也是無數代青年曾有過的信仰與憧憬,對於社會主義主張公平理念的推崇與追隨。任何一個國家、社會都會有不平等,窮人與富人的生活形成強烈對比;因此,主張經濟平等的社會主義,對於充滿正義感的青年人而言,有著致命的吸引力。社會主義的革命或改革,宛若許你一個鮮花與蜜的新世界,那像是一個平等沒有剝削的烏托邦。而要達到這個烏托邦,必然得經歷一個分配的過程,社會主義的核心其實就是分配。

為了公平分配的大業能夠執行,無論何種類型的社會主義都必定主張政治/政府干預經濟活動,只是程度不同而已。而最極端的共產主義,它所有的經濟活動都不再是獨立的,而必須附屬於政治之下,所有人必須交出自己的經濟自由。這就是共產主義者必須把所有生產工具收歸國有形成國有制原因,因此共產主義治下的國度所有人的勞動所得都將歸為集體所有,然後再由集體來進行分配。雖說是「集體」,分配的工作終究仍得由少數人來執行,只要是由人來執行這個工作,就會衍生出特權―政治上的特權,執行分配的那些少數人就會擁有這項特權。這個政治特權進而可以為自己謀取經濟上的利益。證諸實行過共產主義制度的國家,莫不如此。為了創造經濟平等,衍生出了新特權。尤其這種經濟平等,還是均貧式的平等。人們為了實現經濟平等,交出自己的經濟自由,最後卻得到了一個均貧式的虛偽平等,同時也失去了自由。

而當集體制的共產社會引入了「市場」機制後又會如何呢?在原來沒有市場機制的共產社會中,政治特權只能為自己謀取一定份額的經濟利益,例如你可以優先分配到一些稀有財等等。但是當引入了「市場」機制後,這個政治特權變成了可以出售的「商品」,在中國改革開放過程裡不斷出現的「官倒」等現象,利用特權低價買進稀有財再高價出售,即是這種政治特權的商品化。而「官倒」等不公平現象,最後成為了1989年的六四事件的導火索。

歷史上的社會主義者們相信一個「道德準則」,他們認為目的可以使任何手段成為正確且合理,因此可以「只問目的,毋論手段」,我們習以為常的倫理道德觀,在社會主義的理想大旗下是皆可拋的,共產主義者們為了達成經濟公平這個目的,任何的暴力或暴政都是被允許的。因此在社會主義的「道德準則」之下最終只會形成極權統治。

上世紀的冷戰時代人類進行了一場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社會體制實驗,把百餘年來的社會主義思想真正付諸實行,今天我們已經知道這是一場徹底失敗的社會工程實驗。理想早已崩毀如雲泥。以有形的體制之手進行強制分配只會衍生更多不平等。人類社會由狩獵採集時期進化到農業時代、乃至工業時代,人類文明的進步,所依賴的從來不是分配,而是合作,人類的合作並非由某個團體或個人以強制力執行的,而是亞當斯密所說的「無形的手」所促成的,所有人依照自己的專長自由選擇進行分工,然後進行勞動成果的交換。「分工」與「交換」就是人類合作的過程。而人類的合作才是推進文明進步的真正動力。我們根本無須為了虛妄的平等而犧牲了個體自由。

書名:失敗者回憶錄

作者:李怡

出版社:印刻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在南方的黃昏裡遇見夕陽的沙龍
5會員
41內容數
主要是記錄自己的讀書心得,一些閱後的個人獨白與絮語。
2024/07/29
約翰‧溫德姆的<三尖樹時代>是一部關於文明崩潰的經典科幻小說,探討人類在文明消失後如何生存的困境。小說描述了文明崩毀後,倖存者面臨的困境與重建文明的可能性,並藉由這些描寫來反思現代文明的價值觀與生存至上的目標如何取得平衡。
Thumbnail
2024/07/29
約翰‧溫德姆的<三尖樹時代>是一部關於文明崩潰的經典科幻小說,探討人類在文明消失後如何生存的困境。小說描述了文明崩毀後,倖存者面臨的困境與重建文明的可能性,並藉由這些描寫來反思現代文明的價值觀與生存至上的目標如何取得平衡。
Thumbnail
2024/06/14
人類文明的發展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明朝的興衰一直是歷史爭論的焦點。缺乏準確控制氣候的力量使農業生產難以穩定,而大氣波動引發的災難,終結了明朝。氣候變遷對於人類文明而言是一個極為重要的課題。
Thumbnail
2024/06/14
人類文明的發展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明朝的興衰一直是歷史爭論的焦點。缺乏準確控制氣候的力量使農業生產難以穩定,而大氣波動引發的災難,終結了明朝。氣候變遷對於人類文明而言是一個極為重要的課題。
Thumbnail
2024/03/19
第一次讀完挪威的森林已是多年以前,這次重新把這本小說再翻讀了一次,當然,這並不像從前那樣,一字一句的讀完,只是簡略地翻過一次,雖然只是這樣,也慢慢回想起故事情節來,然後耳邊,其實正確來講應該是心裏,緩緩響起Yesterday Once More的幽緩節奏。
Thumbnail
2024/03/19
第一次讀完挪威的森林已是多年以前,這次重新把這本小說再翻讀了一次,當然,這並不像從前那樣,一字一句的讀完,只是簡略地翻過一次,雖然只是這樣,也慢慢回想起故事情節來,然後耳邊,其實正確來講應該是心裏,緩緩響起Yesterday Once More的幽緩節奏。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書中的字裡行間,流露出 [李光耀]的某些思想。以下筆者試圖抓取一些文句,分享於讀者。 新加坡給人印象是嚴刑峻罰的國家(註2),這套治理思想自然與[李光耀]息息相關。1941年12月,日軍進攻新加坡,三個月後英軍投降。[李光耀]經歷三年多的日軍統治,目睹在暴力管制之下,「犯罪活動幾乎消失」,隨後寫出
Thumbnail
書中的字裡行間,流露出 [李光耀]的某些思想。以下筆者試圖抓取一些文句,分享於讀者。 新加坡給人印象是嚴刑峻罰的國家(註2),這套治理思想自然與[李光耀]息息相關。1941年12月,日軍進攻新加坡,三個月後英軍投降。[李光耀]經歷三年多的日軍統治,目睹在暴力管制之下,「犯罪活動幾乎消失」,隨後寫出
Thumbnail
基督徒的希望與在臺灣資本主義的思想模式 在討論這個問題以前,許多人一定要問:臺灣有所謂的資本主義嗎?因為在我們許多人的觀念裏,我們這裏所倡導、所標榜的是國父孫中山先生所主張的民生主義的經濟政策。
Thumbnail
基督徒的希望與在臺灣資本主義的思想模式 在討論這個問題以前,許多人一定要問:臺灣有所謂的資本主義嗎?因為在我們許多人的觀念裏,我們這裏所倡導、所標榜的是國父孫中山先生所主張的民生主義的經濟政策。
Thumbnail
主張經濟平等的社會主義,對於充滿正義感的青年人而言,有著致命的吸引力。社會主義的革命或改革,宛若許你一個鮮花與蜜的新世界,那像是一個平等沒有剝削的烏托邦。
Thumbnail
主張經濟平等的社會主義,對於充滿正義感的青年人而言,有著致命的吸引力。社會主義的革命或改革,宛若許你一個鮮花與蜜的新世界,那像是一個平等沒有剝削的烏托邦。
Thumbnail
“台灣的民主化,正是由一群瘋子衝出來的。我只是這群瘋子之中程度較輕微的而已。”   好書分享:小瘋人生(上)李筱峰69回憶錄 作者:李筱峰 玉山社出版 1952年出生的作者,一個約當是我上一代的世代。有時候我們看上一代,有他們的辛苦狀態,相對辛苦許多的物質狀態,但也有部分機會多的時候,
Thumbnail
“台灣的民主化,正是由一群瘋子衝出來的。我只是這群瘋子之中程度較輕微的而已。”   好書分享:小瘋人生(上)李筱峰69回憶錄 作者:李筱峰 玉山社出版 1952年出生的作者,一個約當是我上一代的世代。有時候我們看上一代,有他們的辛苦狀態,相對辛苦許多的物質狀態,但也有部分機會多的時候,
Thumbnail
李怡先生病逝,享年八十六歲。坊間不乏悼念文字,一如既往,筆者只談自己所理解的,至於其他,則有賴他人補充。 講李怡,可從四個身份切入:政論家、雜誌 / 報章總編輯、文人、思想家。 政論家 毫無疑問,李怡先生確為香江一大論宗,從事政論寫作逾六十年,見證四人幫倒台、九七香港主權移交、台灣民主化乃至近年香港
Thumbnail
李怡先生病逝,享年八十六歲。坊間不乏悼念文字,一如既往,筆者只談自己所理解的,至於其他,則有賴他人補充。 講李怡,可從四個身份切入:政論家、雜誌 / 報章總編輯、文人、思想家。 政論家 毫無疑問,李怡先生確為香江一大論宗,從事政論寫作逾六十年,見證四人幫倒台、九七香港主權移交、台灣民主化乃至近年香港
Thumbnail
一直以來,權力吸引了多少人苦苦追尋,成功者的背後散盡了多少骸骨,失敗者的路途引起了多少腥風血雨!為了保留權力,需要犧牲千千萬萬的幸福;為了爭奪權力,需要拋卻一切的寧靜祥和。看看現在還有多少人為了那份絕對的支配而奔波勞碌,還有多少人為了膨脹的野心而機關用盡?
Thumbnail
一直以來,權力吸引了多少人苦苦追尋,成功者的背後散盡了多少骸骨,失敗者的路途引起了多少腥風血雨!為了保留權力,需要犧牲千千萬萬的幸福;為了爭奪權力,需要拋卻一切的寧靜祥和。看看現在還有多少人為了那份絕對的支配而奔波勞碌,還有多少人為了膨脹的野心而機關用盡?
Thumbnail
有關香港導演李哲昕的《迷航》,其實我想了很久,還是遲遲不知如何下筆。想談什麼?該說什麼?是我在看完這部將近三小時片長的紀錄片後,一直在反覆斟酌的。我想,或許可以用我的經歷來加以反饋。而這一切都要從我初進大學的那年開始說起。
Thumbnail
有關香港導演李哲昕的《迷航》,其實我想了很久,還是遲遲不知如何下筆。想談什麼?該說什麼?是我在看完這部將近三小時片長的紀錄片後,一直在反覆斟酌的。我想,或許可以用我的經歷來加以反饋。而這一切都要從我初進大學的那年開始說起。
Thumbnail
  不管在世界上哪一個角落,我們所處的家園,這些國家,其中的社會制度與思想,是造就我們現在生活的一個元素,它對我們來說,可以是不可或缺,也其實相對無感,因為若是沒有特別被強調,我們其實連具體的國家,都沒有感覺,而我們對於時事的追蹤,也限於個人經驗或喜好,因此我們所知的很有限,何況,我們不了解他鄉呢?
Thumbnail
  不管在世界上哪一個角落,我們所處的家園,這些國家,其中的社會制度與思想,是造就我們現在生活的一個元素,它對我們來說,可以是不可或缺,也其實相對無感,因為若是沒有特別被強調,我們其實連具體的國家,都沒有感覺,而我們對於時事的追蹤,也限於個人經驗或喜好,因此我們所知的很有限,何況,我們不了解他鄉呢?
Thumbnail
>BY李彔 1+1>2不能完全解釋現代化經濟長期成複合增長的現象,為什麼? 因為當所有的人都餐與道自由交換的市場中,社會分工極大化實,社會財富的增長到達極限... 李彔在此問題上有所突破:他指出人的知識積累對社會分工和交換所產生的增量的放大作用。 *李彔認為什麼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制度創新? >>現
Thumbnail
>BY李彔 1+1>2不能完全解釋現代化經濟長期成複合增長的現象,為什麼? 因為當所有的人都餐與道自由交換的市場中,社會分工極大化實,社會財富的增長到達極限... 李彔在此問題上有所突破:他指出人的知識積累對社會分工和交換所產生的增量的放大作用。 *李彔認為什麼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制度創新? >>現
Thumbnail
你相信資本主義嗎?還是社會主義?事實上,如果我們將這兩種信念吃進心中,奉為指導原則,最後都將導致世界的崩潰。關鍵,在於人心。
Thumbnail
你相信資本主義嗎?還是社會主義?事實上,如果我們將這兩種信念吃進心中,奉為指導原則,最後都將導致世界的崩潰。關鍵,在於人心。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