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不是數學,是哲學。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很多人以為理財就只是算一堆數字,數學很難,所以不理財。

我個人認為,理財不是數學,而是哲學。

理財的目的,是為了算出支付理想生活所需要的財富,並且瞭解所有管理金錢的手段,來達到理想生活的目標。

你的理想生活是什麼?

每個人的理想生活都有各自不同的藍圖,這也意味著每個人的理財思維也不會一樣。

生活的選擇沒有優劣對錯,只有自己能不能在自己的人生賽道達成自己想要的目標。

理想生活的藍圖,可能是抄來的。

一開始可能會把擁有名牌、環遊世界等令人羨慕的特徵視為自己的理想生活,其實也無妨。

人的一生,常在追尋真實的自己。因此時常需要不斷試錯、探索、修正自己的目標。

理想生活不需要高大上,淡泊名利、歸隱山林也許也是部分人士的理想生活。

理想生活的定價

唯一會用到數學的地方,就是為理想生活算出定價。線上有許多好用的計算機可以快速算出來你的理想生活總共需要花多少錢。

有人說,500萬就足以退休,也有人說,即使有5000萬,他仍會選擇工作,甚至選擇創業。

沒有對錯,只是每個人的理想生活不一樣而已。

通往理想生活的道路

不管理財手段是選擇省錢、投資、或是創業,方法都是看個人自己選擇,外部人只能給例子和評估可行性。

會選擇什麼樣的理財手段大多是受於個性、知識決定。

條條道路通羅馬,但花費的時間不完全一樣。

理財不是數學,因為沒有標準答案。

理財沒有標準答案,你覺得你的日子過得滿意,一切如你所願,也許正是你已經找到你的理想答案。

我認為,理財是人生哲學的不斷自我檢示,根據價值觀、人生觀去設定目標、擬定計畫,而且不斷地修正計畫。

我其實很不喜歡有些“理財”專家用嘲諷、批評擁有與他們不同人生觀的人群理財觀念多麼“錯誤”,他們在暗示他們所提的理財觀才配得叫“正確”、“標準”,顯得多麼自以為是。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歲月靜好”。開始理財之前,先找出自己想要的人生哲學吧!

avatar-img
95會員
325內容數
雖然才短短三十載的平順人生, 但確有許多煩惱。 如果的事,如果當年怎麼做,當年怎麼想, 可以造就今日不同的我嗎? 無論如何,明天依舊會吹著明日的風。過去的我,無論再細小的事,都形成今日的我。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MS. Leona(茹) 的其他內容
從前我也是省錢一族,畢竟沒有什麼零用錢的窮學生只能從僅有的車錢、吃飯錢裡省個5元、10元。 經歷幾次對金錢想法改變後,才漸漸拋開以省錢為主軸的理財規劃。 以下是我認為省錢不應該是理財主要手段的原因。 一分錢一分貨 我曾經在高中時期很自豪我多會省錢,用的東西多便宜,簡直是勤儉持家代表。 但是
薪水原則 本段節錄東京台北人說書Youtube。 1.公司只能支付員工最低水準薪水 不需要搶人的行業,開低薪就能徵到人,因此沒有開高薪的必要。 因應之道:去人才市場競爭激烈的環境。 2.5大要素決定薪資 國家>產業>業界內競爭力>契約方式>努力 國家 相同職業,以計程車為例,在英國、日本等國的計程車
上週寫完看了《山道猴子的一生》心得文後,也陸續看到不少網路大IP繼續分享心得。 有人觀後心得提到,內心匱乏的人,總是在尋找外在虛名和物質,他悟出了為何下層階級難以翻身的原因。 這類出身於下層階級永生困在下層,大致上有以下特點: 出身貧窮 幼年缺乏家庭溫暖(父母為工作奔波或離異或隔代教養等
出社會最重要的事,我認為就是理財,先理財,才能理人生。 關於“學校應該把理財納入課程嗎?”的議題,我的答案是有必要。 理財課至少要教導金融知識、金融產品名詞解釋、何謂風險等基礎知識即可。 至於理財觀、金錢觀之類充滿主觀意識的項目,我個人認為不適合放在課程裡。 人會有什麼樣的理財觀和金錢觀,除
最近Google一直推薦“有錢人不買的N樣物品”文章給我,我手癢點進去看,發現都是廢文。 我認為,有錢人不買什麼東西不重要,重要的是,只要賺的錢(主動收入加被動收入),遠遠大於支出,漸漸就能變成有錢人。 窮人只要收入繼續維持太低,就算都不買那些文章中,有錢人不買的東西,依然還是窮人。 換言之,
前幾天看了葳老闆在YT上傳的35歲前你該知道的事,剛好這兩天在寫著我的部落格Ms. Leona 茹為人母本週新文章2023世界母乳餵養週(8/1-8/7)《促成母乳哺育:為職場家長創造改變》,細數著臺灣的法規福利是否為孕哺媽媽友善時,也想到了我長久時間以來的思考盲區。 多數勞工不斷在爭求勞工福利,
從前我也是省錢一族,畢竟沒有什麼零用錢的窮學生只能從僅有的車錢、吃飯錢裡省個5元、10元。 經歷幾次對金錢想法改變後,才漸漸拋開以省錢為主軸的理財規劃。 以下是我認為省錢不應該是理財主要手段的原因。 一分錢一分貨 我曾經在高中時期很自豪我多會省錢,用的東西多便宜,簡直是勤儉持家代表。 但是
薪水原則 本段節錄東京台北人說書Youtube。 1.公司只能支付員工最低水準薪水 不需要搶人的行業,開低薪就能徵到人,因此沒有開高薪的必要。 因應之道:去人才市場競爭激烈的環境。 2.5大要素決定薪資 國家>產業>業界內競爭力>契約方式>努力 國家 相同職業,以計程車為例,在英國、日本等國的計程車
上週寫完看了《山道猴子的一生》心得文後,也陸續看到不少網路大IP繼續分享心得。 有人觀後心得提到,內心匱乏的人,總是在尋找外在虛名和物質,他悟出了為何下層階級難以翻身的原因。 這類出身於下層階級永生困在下層,大致上有以下特點: 出身貧窮 幼年缺乏家庭溫暖(父母為工作奔波或離異或隔代教養等
出社會最重要的事,我認為就是理財,先理財,才能理人生。 關於“學校應該把理財納入課程嗎?”的議題,我的答案是有必要。 理財課至少要教導金融知識、金融產品名詞解釋、何謂風險等基礎知識即可。 至於理財觀、金錢觀之類充滿主觀意識的項目,我個人認為不適合放在課程裡。 人會有什麼樣的理財觀和金錢觀,除
最近Google一直推薦“有錢人不買的N樣物品”文章給我,我手癢點進去看,發現都是廢文。 我認為,有錢人不買什麼東西不重要,重要的是,只要賺的錢(主動收入加被動收入),遠遠大於支出,漸漸就能變成有錢人。 窮人只要收入繼續維持太低,就算都不買那些文章中,有錢人不買的東西,依然還是窮人。 換言之,
前幾天看了葳老闆在YT上傳的35歲前你該知道的事,剛好這兩天在寫著我的部落格Ms. Leona 茹為人母本週新文章2023世界母乳餵養週(8/1-8/7)《促成母乳哺育:為職場家長創造改變》,細數著臺灣的法規福利是否為孕哺媽媽友善時,也想到了我長久時間以來的思考盲區。 多數勞工不斷在爭求勞工福利,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你可能聽過一些專家的建議:設定一個具體的財務數字目標,確定只要能達到這個數字就可以不再為金錢而工作,能全心過著自己想過的生活 的確,具體的財務目標比模糊的「財富自由」更容易一步一步達成,但也有很多人在追逐這個目標的過程當中被數字迷惑了,覺得數字越高越好,卻忘記了自己想賺取的財富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Thumbnail
為何要去「賺錢」? 最基礎能夠讓我們滿足基本食衣住行的生活所需,進一步照顧家庭需求。 有餘裕我們可以將資源放在享受人生,出國體驗不同文化、培養各種愛好...。 更進一步可以達成人生目標的「手段、工具」,也就是說錢是我們的一種工具,而不是「目標」。 欠缺明確的人生目標時,我們往往目標就
Thumbnail
透過幾位理財作家的書籍,可以瞭解要想成為有錢人,必須先了解金錢的真正意義。錢不過是實現目標的工具,重要的是要透過金錢實現什麼目的,並且在賺錢後,更該瞭解金錢價值觀。本篇文章反省了作者過去對金錢的態度,分享了對金錢和理想生活的思考,並提出了試著寫筆記的挑戰。
Thumbnail
先想像你未來想過怎麼樣的生活,模擬未來你的生活模樣,「我要隨心所欲過生活,不被金錢綁死,退休後居遊各地,優雅健康享日子」建立清晰的財務目標,然後,懂得記帳掌握每月每年的支出,知道所需的支出是多少,算出你財富自由的數字,有個努力打拼的目標。
Thumbnail
在這個忙碌的世界裡,追逐財富自由是許多人的夢想。但隨著我的思考,我明白到,生活並不僅僅是金錢的堆積,更是在尋找財富的同時,找尋心靈的富足。從追逐財富自由到尋找內心的富足,我們一起思考如何放下對金錢的執著,去尋找內心真正的豐盛,追求更有意義的人生吧。
財富自由通常指的是一個人不再受財務上的限制,可以自由地生活和做出選擇,而不必擔心金錢的問題,最常見的定義是被動收入>支出 每個人心中對財務自由的目標都不一樣,有人覺得帳戶裡要有一千萬才能滿足,有人覺得要兩、三棟房子才有安全感 金錢固然很重要,「錢不是萬能,沒有錢卻萬萬不能」 其實我們不是喜歡金
Thumbnail
上一篇提到,我歸納出兩條公式,算是我自己現在的人生哲學,如下: 公式一:(想要的)生活=選擇*時間 公式二:選擇*時間=生活(得到的) 現在的生活 不知道正在閱讀的你有沒有想過,自己生活中現在到底在追求什麼?金錢、快樂、幸福還是成就? 這問題很難,是真的很難,因為並沒有一個答案可以完整的表
Thumbnail
從事職涯諮詢之後,我發現「理財」還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議題,因為金錢跟人生、職涯選擇有很深的關係。
Thumbnail
你可能聽過一些專家的建議:設定一個具體的財務數字目標,確定只要能達到這個數字就可以不再為金錢而工作,能全心過著自己想過的生活 的確,具體的財務目標比模糊的「財富自由」更容易一步一步達成,但也有很多人在追逐這個目標的過程當中被數字迷惑了,覺得數字越高越好,卻忘記了自己想賺取的財富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Thumbnail
為何要去「賺錢」? 最基礎能夠讓我們滿足基本食衣住行的生活所需,進一步照顧家庭需求。 有餘裕我們可以將資源放在享受人生,出國體驗不同文化、培養各種愛好...。 更進一步可以達成人生目標的「手段、工具」,也就是說錢是我們的一種工具,而不是「目標」。 欠缺明確的人生目標時,我們往往目標就
Thumbnail
透過幾位理財作家的書籍,可以瞭解要想成為有錢人,必須先了解金錢的真正意義。錢不過是實現目標的工具,重要的是要透過金錢實現什麼目的,並且在賺錢後,更該瞭解金錢價值觀。本篇文章反省了作者過去對金錢的態度,分享了對金錢和理想生活的思考,並提出了試著寫筆記的挑戰。
Thumbnail
先想像你未來想過怎麼樣的生活,模擬未來你的生活模樣,「我要隨心所欲過生活,不被金錢綁死,退休後居遊各地,優雅健康享日子」建立清晰的財務目標,然後,懂得記帳掌握每月每年的支出,知道所需的支出是多少,算出你財富自由的數字,有個努力打拼的目標。
Thumbnail
在這個忙碌的世界裡,追逐財富自由是許多人的夢想。但隨著我的思考,我明白到,生活並不僅僅是金錢的堆積,更是在尋找財富的同時,找尋心靈的富足。從追逐財富自由到尋找內心的富足,我們一起思考如何放下對金錢的執著,去尋找內心真正的豐盛,追求更有意義的人生吧。
財富自由通常指的是一個人不再受財務上的限制,可以自由地生活和做出選擇,而不必擔心金錢的問題,最常見的定義是被動收入>支出 每個人心中對財務自由的目標都不一樣,有人覺得帳戶裡要有一千萬才能滿足,有人覺得要兩、三棟房子才有安全感 金錢固然很重要,「錢不是萬能,沒有錢卻萬萬不能」 其實我們不是喜歡金
Thumbnail
上一篇提到,我歸納出兩條公式,算是我自己現在的人生哲學,如下: 公式一:(想要的)生活=選擇*時間 公式二:選擇*時間=生活(得到的) 現在的生活 不知道正在閱讀的你有沒有想過,自己生活中現在到底在追求什麼?金錢、快樂、幸福還是成就? 這問題很難,是真的很難,因為並沒有一個答案可以完整的表
Thumbnail
從事職涯諮詢之後,我發現「理財」還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議題,因為金錢跟人生、職涯選擇有很深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