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壽命是評估一個國家的整體社會經濟、醫療保健及國家競爭力的重要指標。台灣的國民壽命近年趨勢如何?疫情對壽命的影響是什麼?不同縣市的差異怎麼樣?一起來看看吧!本文同步將結果發布在Tableau Public,歡迎點選參考(最佳頁面呈現方式請見文末)。
「壽命」也稱為平均餘命,是衡量一個生命體,從出生到死亡之間存活平均長度的年數。預期壽命最常用的測量方法是自出生起算,稱為出生時預期壽命(Life expectancy at birth)。而平均壽命受到許多因素影響,性別就是其中一個。以全球平均而言, 2020 年男性平均餘命近 70 歲,女性則高了 5 歲,約 75 歲。
內政部統計處整理了世界主要國家平均壽命,前 3 名國家,男性依序是瑞士、瑞典及澳大利亞,皆高於 81 歲;女性則依序是日本、南韓及西班牙,皆高於 85 歲。而全球的平均壽命,不同國家之間差異甚大,最高與平均差異已達 12 歲; 12 年,等同於一個新生兒到小學畢業的年數。而台灣的男性平均餘命為 77 歲,女性為 83 歲,較全球的平均餘命高 7 歲,相對平均餘命首位的國家低 4 歲。
觀察台灣近年平均餘命的趨勢,可以發現 2012 至 2020 年間大致呈現成長的趨勢,全體的平均每年成長 0.23 歲,但在 2021 、 2022 年,兩年反倒減少 1.48 歲,幾乎倒回 8 年前(2014)的水準,顯見 Covid-19 疫情對於平均餘命的重大負面影響。
以各縣市分別觀察趨勢,六都中以臺北市的平均餘命長期獨佔鰲頭, 2022 年平均餘命達 84 歲,接續為新北市(81)、桃園市(81)、臺中市(81)、臺南市(80),高雄市(80),恰巧與地理分布由北至南分布相似。其他縣市,以新竹市的 82 最高,僅低於六都中的臺北市,是所有縣市平均餘命的第二位。而最末的 3 個縣市,分別是臺東縣(76)、屏東縣(78)、花蓮縣(78)。整體而言,最低的臺東縣較最高的臺北市相差 8 歲。
然而,從趨勢觀察可以發現,雖然 2022 年臺東縣與臺北市平均餘命差 8 歲,但相比於 2012 年時差距 9 歲相比,些微縮小。
那麼,不同縣市平均餘命的差異,可能的原因是什麼?是醫療資源不均?收入水準不同?又或是該健康識能(Health Literacy)的差別?
健康識能:指個人獲得、處理以及了解基本健康訊息,並以此進行健康決策的能力。
由縣市統計資料中,取用 2022 年各縣市的
分別與平均餘命檢視彼此之間的關係,如下圖。圖中圓點代表每個縣市,圓的大小為人口數,斜直線為線性迴歸線。
整體而言,平均餘命與健康識能、醫療人力、醫療支出及收入水準都呈現正向關係,例如:健康識能越高的縣市,平均餘命也越高。但要如何比較不同指標和平均餘命的強弱呢?
上圖中,各縣市圓點在「平均餘命」和「大專及以上人口占比」中,相對「每萬人口執業醫事人員」較為貼合線性迴歸線;而各圓點多麼貼合線性迴歸線,可以透過計算「決定係數」(R-squared)來評估。
「決定係數」R-squared:用來評估線性迴歸的解釋程度,數值越高表示解釋程度越高,當值為 1 時表示線性迴歸可以完全解釋資料的分布, 0 則表示完全無法解釋。
上圖中由左至右 4 條線性迴歸的R-squared,依序是 0.61、0.53、0.20、0.11,可以說明平均餘命與健康識能、收入水準的關係較強,而與醫療人力、醫療支出關係較弱。也就是說,各縣市國民的平均餘命,主要和縣市人民整體的「水準」有關,包含教育、經濟收入等,而和醫療人力、醫療支出的關係較弱。
同樣,參考我在「文章價值矩陣」中的方法,透過中位數將各縣市分為 4 個象限,可以觀察到,臺東縣、屏東縣、花蓮縣、雲林縣、南投縣、苗栗縣、嘉義縣,共 7 個同時屬於「平均餘命」和「大專及以上人口占比」較低的縣市。故若進一步提升此 7 個縣市的健康識能,有助於平均餘命的提升。
平均餘命是評估一個國家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本文整理台灣自 2012 至 2022 年的平均餘命趨勢、呈現縣市的差異,並且比較可能原因。 3 個重點結論如下:
本文的撰寫有需多限制,像是各指標的定義並不嚴謹,只能用「代表」來論述。同時,因為都是以縣市作為統計,不是和推論到個人上,以避免區位謬誤。首次同時透過Tableau Public進行,並提供讀者自行點選參考。
對本文有任何想法或建議,都歡迎留言跟我說,也歡迎點擊♥和追蹤!
Tableau Public開啟之後,可能因為瀏覽器大小的不同而出現奇怪的版面配置。建議透過大螢幕(桌上型電腦或筆記型電腦)開啟網址,開啟後至分析頁面右下角依序點選(1)「桌面配置」和(2)「全屏」,可以取得最佳的呈現結果,如末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