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放開緊握生命的雙手,相信有愛攙扶的軟弱──《投降的勇氣》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探索自相矛盾的智慧

每隔一段時間,我都因各種契機重新拾起《投降的勇氣》Courage To Surrender。看著以前寫下的筆記,無疑見證我從一知半解走向深刻體悟的生命旅程。這本小書跟我很有緣分。我原先將它拿來當作分析自我與伴侶的「工具」,而後成為我鼓起勇氣面對自我、提起分手的推動力,到現在化作我陪伴與牧養他人的養分。我不敢說這本是「經典」,但我每次翻閱,都能領受嶄新的信息,點亮生命的真諦。
《投降的勇氣》是由被芬蘭人尊稱「國家治療師」的湯米‧赫爾斯頓(Tommy Hellsten)所寫下的動人作品。他爬梳自己破碎的童年經驗,並分享在心理治療與靈性探索的旅程中,重新找回自我的故事。他認為,真正的智慧無法藉由理性思考而獲得,而是去觀看與經歷生命中看似自相矛盾、不理性的事物。我們必須承認生命的複雜,願意在追尋智慧的旅途中「迷路」,去聆聽、懷疑與提問,放下對生命的掌控與珍惜的安全架構,才得以聽見真理對我們的低聲耳語。
什麼叫做「自相矛盾的智慧」呢?作者以「軟弱」與「力量」兩個概念作為串連本書的軸線:真正的力量唯有在軟弱裡才能找到。這違反我們的直覺,因為我們認為這兩者是對立的。但是,我們可以想想,外表堅強的人,內心真的不軟弱嗎?願意坦承自己軟弱的人,真的不堅強嗎?

為了活下去,我們故作堅強

閱讀《投降的勇氣》,有好多道疑問閃過我的腦海:為什麼努力給人留下好印象,反而事後讓我感到更加空虛、孤單與寂寞?為什麼我很常想證明自己很有能力、很有知識?我是否一直逞強、否定自己的軟弱,但最後把能愛我的人推走?我是否為了遮掩羞恥,而不斷保持美好的形象,卻時常感到內心很不安?我真的是一個勇敢的人嗎?還是我只是抓著熟悉的安全感,提升社會對我的評價,以為這就是人生的意義?為什麼我沒辦法說出自己真正的感受,還假裝不在乎它?為什麼我不喜歡別人看見真正的自己?我真的愛我自己嗎?
《投降的勇氣》每個字句都在質問你的生命,或說,是讓生命來質問你:你到底在追尋什麼?我們為了要在這個社會中有「活下去的權利」,我們把學歷、薪水、車子、房子、身材看得無比真實。為了要吸引別人、變得迷人,我們花大量時間給人「留下好印象」,跟正確的人來往,跟隨最新的潮流,讓別人覺得在社群媒體上的自己過得還不錯。我們掩藏自己的軟弱,展現自己的堅強,拼命讀書、工作、獲得一個好位置,並隱隱地看不起那些「無能」的人。我們認為外在的印象比真實的自我還重要。處於世界這個大舞台,我們努力地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但往往「入戲太深」,誤以為這些社會角色就等同於我們本身。

愛養育出軟弱,接納真實的自我

於是,我們開始用各樣的標籤來定義自己。但內心深處,還是覺得自己不夠格、不完美、甚至一文不值。我們其實很常虧待自己。我們用大量的消費、過度的工作、華麗的外表來獲得他人的認同,卻忘記這些都沒有辦法填滿對於愛的渴望。但我們假裝不在意,不願意正視自已的故作堅強,還以為這就是人生應該要有的樣子。我們討厭軟弱,覺得它很礙事。究其原因,是因為軟弱刺穿了我們的內心,它讓我們意識到自己的無能為力,自己需要依賴他人的事實。
無法接納自己的不完美,我們就會因著羞恥感,而不斷營造精美的假象,好保護我們不受傷。然而,正因我們不敢把軟弱讓別人知道,因此我們自我孤立,迴避真正的親密關係。我們讓自己看起來「很好」,卻總是因為無法獲得愛的渴望而感到焦慮不已。
作者邀請我們想一想,其實愛一個表面強悍又自負的人是很難的,但要愛一個軟弱的人(如兒童)是很容易的,因為他能喚起我們的惻隱之心,喚起了我們的愛。他說道:「愛會養育出軟弱,允許我們透露自身的無能為力。愛極為敬重我們,所以它接納我們真實的自我,任由我們做我們自己。愛並不會被軟弱嚇到,也不會覺得反感;恰恰相反,它會為軟弱挪出空間來。」[1]正是因為軟弱,我們才會有愛。

我們需要倚賴他人而活,倚賴愛而活

所以,面對自己的軟弱、坦承自己的無能為力,其實是在提醒我們都需要愛。作者提到,接納自身軟弱的人,其實就是走在真理的路上,因為真理會扯下我們的假象與面具,揭露真正的自我。源於愛的真理給了我們現實感,意識到人是有限又軟弱的,因此需要倚賴他人而活,倚賴愛而活。
真理揭開一切「不一致」的面紗,你不會在想哭的時候強顏歡笑,不會在需要他人的時候故作堅強,不會在緊張的時候假裝沒事,不會在缺乏的時候假裝已擁有了一切。事實上,追尋真理,就會帶我們走向生命的最深之處;真理要我們活得真實,經歷那些軟弱、無能為力與孤獨。追尋真理,就是追尋真實。
當感情走不下去,你願意點破表面維持的和諧假象嗎?當工作變得沒有意義,你願意不再逞強嗎?當忙碌無法填滿你的空虛,你願意給自己空白的沉思時間嗎?不過,習慣過度依賴自己的我們,可以從哪邊看見軟弱、看見愛呢?我認為,從生命的兩個端點,總是能給予我們許多啟發。一端是剛出生的嬰孩,另一端是臨終之人。

死亡是終極的軟弱,暗示生命的可貴

在嬰孩尚未有強烈的自我意識與被社會化前,他們完全地信任父母,不在乎自己的羞恥,坦然表達自己的軟弱。正是這樣的軟弱,我們才有辦法彼此相愛,去付出無條件的愛。他們的每個歡笑與哭泣,都在提醒我們身而為人最真實的樣子;他們的眼睛看出去的世界,告訴我們這個世界總不是如此的「理所當然」。孩子總能喚醒我們塵封已久的新奇,迫使我們面對時常隱藏的情緒,因為孩子離生命之源是如此地靠近。
臨終之人則因為身體的崩解,漸漸與所處的環境脫鉤。在死亡面前,他們不再在意賺了多少錢、自己好不好看,他們只是純粹的「感受當下」,坦露全然的無能為力,全然的倚賴。臨終之人喚醒了我們對於死亡的焦慮,因為他們也是離生命之源如此地靠近。正如精神分析家佛洛姆(Erich Fromm)所言,「雖然死亡的痛苦椎心刺骨,但想到沒有好好活過就必須死去,則更讓人難以忍受。」[2]
赫爾斯頓說:「死亡是終極的軟弱,意思是徹底失去對人生的控制──徹底的孤苦無依與認輸……說不定生命是在邀請我們放鬆控制權,在死亡奪走它之前,我們先學會放鬆。死亡本身就是在暗示生命的可貴。死亡提醒我們要好好過自己的人生,思考什麼是真正重要的。因為死亡會剝除任何非必要的東西,它為我們的生命提供了底線。在死亡面前無法持久的東西都不是重要的。」[3]我們的人生,就是邁向徹底的軟弱,但也正是在這種軟弱中,我們找到了真正可貴與永恆的事物。

相信有愛攙扶著我們

處於兩端中的我們,似乎被推向一個離開生命之源的宿命。但正是這種內心不安的衝突,讓在面具下渴望真實、在逞強中渴望依賴的我們,擁有成長的機會,擁有被愛的機會。
「愛會提供安全,藉由平靜地容忍生命固有的不安全;有愛存在,我們就有勇氣真正去活,即使活著本身就是危險的事。」[4]
當生命在對你提問時,當你躊躇不知該往哪走時,當你受夠了堅強時,無論你經歷了何種人生,我相信你都能在《投降的勇氣》獲得屬於你的亮光。
或許,當我們放開緊握生命的雙手時,依然相信有愛攙扶著我們,我們才知道何謂真正地活著。
[1] 湯米‧赫爾斯頓(Tommy Hellsten),《投降的勇氣》(台北:大田,2010),頁39。
[2]佛洛姆(Erich Fromm),《自我的追尋》(新北:木馬,2015),頁198–199。
[3]湯米‧赫爾斯頓(Tommy Hellsten),《投降的勇氣》,頁53–54。
[4] 同上,頁73。

延伸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關於各種書的心得與評論,內容涵蓋社會學、哲學、心理學、科學、神學等領域。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其實,我寫不出來 為了舉辦五月份的繪本講座,最近我又重讀新生代插畫家林廉恩的《母親記事》,對於書中刻劃不同世代的母職經驗頗有感觸。孕育一個孩子,似乎成為女性的「天職」,儘管社會對母親的期待變得不一樣了,但壓力從未減少。每天都要面對身旁各種「教養專家」的質疑,說孩子怎麼不這樣、怎麼不那樣,彷彿這些人比
突然人間蒸發 日前我在Dcard感情版看到一篇〈在一起後……突然人間蒸發〉[1]的文章,內容大概是這樣:原PO(女性)在交友軟體上認識一位男生,聊了兩個月相談甚歡。他們都有共識不是來約炮,而是來找交往對象的。到了第三個月,他們終於見面了,約會的過程很浪漫,也展開了親密的愛撫。有一次他們吃完甜點時,女
如果要發現色彩,就一定要去尋找 「有時候,他也想知道如果去外面看看的話,會不會發現更多的事物。可是他太害怕了,讓他不敢離開他小小的洞穴。」 亮粉色的吊燈是鼴鼠的唯一朋友,他常常告訴鼴鼠地上的世界是多麼美麗,太陽將盛開的花朵、曬在戶外的衣服與各式各樣的屋子照耀地如此色彩繽紛。「你一定要去尋找,才會發現
愛無能的世代? 在《愛無能的世代:追求獨特完美的自我,卻無能維繫關係的一代》(Generation Beziehungsunfähig)中,作者米夏埃爾‧納斯特(Michael Nast)認為,當今的年輕男女在感情上遇到問題時,常常以「我就是愛無能,所以沒辦法維持情感聯繫」的自我診斷,以一種不傷害他
這次我要介紹一本非常有趣又具顛覆性的書,是由以色列社會學家伊娃‧易洛斯(Eva Illouz)所著的《為什麼愛讓人受傷?:迷惘、煎熬、躁鬱、厭世……愛情的痛,社會學也懂!》(Why Love Hurts: A Sociological Explanation)。愛情在人世間的糾葛,我們傳統都以為是心
「我看著他們付出自由的代價,看著他們拿不到好學歷,看著他們在現實和理想中泅泳。我憤怒地問父親:『你們要給他們自由,他們得到自由了,結果呢?你有沒有問過他們,問過你的孩子說,他們到底想不想自由?他們為你們給的自由付出多少代價,你們有想過嗎?』」[1] 讀到這段話,內心相當激動。 上述的引文是作者劉若凡
其實,我寫不出來 為了舉辦五月份的繪本講座,最近我又重讀新生代插畫家林廉恩的《母親記事》,對於書中刻劃不同世代的母職經驗頗有感觸。孕育一個孩子,似乎成為女性的「天職」,儘管社會對母親的期待變得不一樣了,但壓力從未減少。每天都要面對身旁各種「教養專家」的質疑,說孩子怎麼不這樣、怎麼不那樣,彷彿這些人比
突然人間蒸發 日前我在Dcard感情版看到一篇〈在一起後……突然人間蒸發〉[1]的文章,內容大概是這樣:原PO(女性)在交友軟體上認識一位男生,聊了兩個月相談甚歡。他們都有共識不是來約炮,而是來找交往對象的。到了第三個月,他們終於見面了,約會的過程很浪漫,也展開了親密的愛撫。有一次他們吃完甜點時,女
如果要發現色彩,就一定要去尋找 「有時候,他也想知道如果去外面看看的話,會不會發現更多的事物。可是他太害怕了,讓他不敢離開他小小的洞穴。」 亮粉色的吊燈是鼴鼠的唯一朋友,他常常告訴鼴鼠地上的世界是多麼美麗,太陽將盛開的花朵、曬在戶外的衣服與各式各樣的屋子照耀地如此色彩繽紛。「你一定要去尋找,才會發現
愛無能的世代? 在《愛無能的世代:追求獨特完美的自我,卻無能維繫關係的一代》(Generation Beziehungsunfähig)中,作者米夏埃爾‧納斯特(Michael Nast)認為,當今的年輕男女在感情上遇到問題時,常常以「我就是愛無能,所以沒辦法維持情感聯繫」的自我診斷,以一種不傷害他
這次我要介紹一本非常有趣又具顛覆性的書,是由以色列社會學家伊娃‧易洛斯(Eva Illouz)所著的《為什麼愛讓人受傷?:迷惘、煎熬、躁鬱、厭世……愛情的痛,社會學也懂!》(Why Love Hurts: A Sociological Explanation)。愛情在人世間的糾葛,我們傳統都以為是心
「我看著他們付出自由的代價,看著他們拿不到好學歷,看著他們在現實和理想中泅泳。我憤怒地問父親:『你們要給他們自由,他們得到自由了,結果呢?你有沒有問過他們,問過你的孩子說,他們到底想不想自由?他們為你們給的自由付出多少代價,你們有想過嗎?』」[1] 讀到這段話,內心相當激動。 上述的引文是作者劉若凡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Pooh分享了她最近閱讀的書籍《對自己也當個好人》。這本書以輕鬆的語調探討了孤獨、自我接納和追求真實自我的重要性。作者通過自身經歷,分析了與他人分享脆弱的感受,並強調在生活的每個階段都應學會接受失敗和孤獨,進而成長。Pooh的感想也鼓勵讀者勇敢嘗試新事物,讓人生更加充實。
Thumbnail
日本暢銷書《被討厭的勇氣》中提到,「所謂的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有人討厭你,正是你行使自由、依照自己的生活方針過日子的標記。」許多人在意他人眼光,害怕被他人討厭,殊不知這「害怕被討厭」的心態,反成為綑綁自己的枷鎖,而漸漸忘記自己最真實的面貌。 有人認為害怕被討厭源於認為自己不夠好的自卑感,事實上,
Thumbnail
此篇文章描述即使堅強,也會有脆弱的時刻。在逆境中接受自己,尋求幫助,是一種勇敢和成長。這個文章描述了作者在脆弱時的心路歷程,以及學會擁抱脆弱的重要性。藉由這個故事,我們可以學習到堅強不代表不需要幫助,也不是要忽視自己的脆弱。擁抱脆弱,是一個持續的過程,需要時間和練習。
Thumbnail
我們經常將力量與體力或主導權聯想在一起,但真正的力量在於情緒的韌性和自我覺察。這是自我認為力量是以通過殘忍或侵略來表現出的誤解。現實中,殘忍是軟弱的表現。那些殘忍的人往往對自己的情緒和衝動缺乏控制,是出於恐懼、不安全感或未解決的內心動盪而表現。這種行為表明著缺乏內心的力量,無法管理自己更黑暗的衝動。
Thumbnail
我寧願相信這本書是翻譯的鍋,不然這本書的口氣我真的是無法接受。
Thumbnail
這本書由作者以內向者及冒牌者症候群的角度撰寫,分享了自我價值、面對失敗和完美主義的觀念。書中提到高標準是健康的,但完美主義的核心是害怕,呼籲讀者只求進步,不求完美。文字簡單易懂,適合有相同困擾的人閱讀。
Thumbnail
前幾年有本很熱門的書叫《被討厭的勇氣》,書中強調了勇敢地做自己,並為自己的人生負責。然而,有些人卻將重點放在「做自己」上,甚至扭曲了這個概念... 這本書的讀者群有一部分是對他人感受較敏感的朋友(或說同理心過於氾濫),對於自己的一舉一動,甚至任何的起心動念,都會在意別人怎麼想、會不會對他人
Thumbnail
2023年的10月透過朋友的推薦和網路資訊,於是打開了這本我觀望已久的哲學心理書。初品此書當下的心境是對於人際、社會、自我感到無力和絕望,不再相信人與人之間有純粹的信任,也不再相信社會是單純的,更不再相信自己有勇氣和能力可以面對困境,但當我翻開第一個章節,簡單明瞭的一句話:生命中所遇到的困境都和人際
Thumbnail
此文章表達了作者的內心,儘管他感到缺乏勇氣和堅強,但仍努力嘗試愛自己。深刻地探討了自我接納的意義和力量。
Thumbnail
《脆弱的力量》是一本深入探討人類情感和行為模式的書;作者為Brené Brown,資深社工師,同時也是波士頓大學社工研究院的研究教授。研究人類心靈長達12年。透過探討「脆弱」的意涵與概念,作者用不同的角度來理解世俗框架在我們生活中所造成的影響,以及我們該如何擺脫面對世俗價值觀烙印在我們身上的框架。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Pooh分享了她最近閱讀的書籍《對自己也當個好人》。這本書以輕鬆的語調探討了孤獨、自我接納和追求真實自我的重要性。作者通過自身經歷,分析了與他人分享脆弱的感受,並強調在生活的每個階段都應學會接受失敗和孤獨,進而成長。Pooh的感想也鼓勵讀者勇敢嘗試新事物,讓人生更加充實。
Thumbnail
日本暢銷書《被討厭的勇氣》中提到,「所謂的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有人討厭你,正是你行使自由、依照自己的生活方針過日子的標記。」許多人在意他人眼光,害怕被他人討厭,殊不知這「害怕被討厭」的心態,反成為綑綁自己的枷鎖,而漸漸忘記自己最真實的面貌。 有人認為害怕被討厭源於認為自己不夠好的自卑感,事實上,
Thumbnail
此篇文章描述即使堅強,也會有脆弱的時刻。在逆境中接受自己,尋求幫助,是一種勇敢和成長。這個文章描述了作者在脆弱時的心路歷程,以及學會擁抱脆弱的重要性。藉由這個故事,我們可以學習到堅強不代表不需要幫助,也不是要忽視自己的脆弱。擁抱脆弱,是一個持續的過程,需要時間和練習。
Thumbnail
我們經常將力量與體力或主導權聯想在一起,但真正的力量在於情緒的韌性和自我覺察。這是自我認為力量是以通過殘忍或侵略來表現出的誤解。現實中,殘忍是軟弱的表現。那些殘忍的人往往對自己的情緒和衝動缺乏控制,是出於恐懼、不安全感或未解決的內心動盪而表現。這種行為表明著缺乏內心的力量,無法管理自己更黑暗的衝動。
Thumbnail
我寧願相信這本書是翻譯的鍋,不然這本書的口氣我真的是無法接受。
Thumbnail
這本書由作者以內向者及冒牌者症候群的角度撰寫,分享了自我價值、面對失敗和完美主義的觀念。書中提到高標準是健康的,但完美主義的核心是害怕,呼籲讀者只求進步,不求完美。文字簡單易懂,適合有相同困擾的人閱讀。
Thumbnail
前幾年有本很熱門的書叫《被討厭的勇氣》,書中強調了勇敢地做自己,並為自己的人生負責。然而,有些人卻將重點放在「做自己」上,甚至扭曲了這個概念... 這本書的讀者群有一部分是對他人感受較敏感的朋友(或說同理心過於氾濫),對於自己的一舉一動,甚至任何的起心動念,都會在意別人怎麼想、會不會對他人
Thumbnail
2023年的10月透過朋友的推薦和網路資訊,於是打開了這本我觀望已久的哲學心理書。初品此書當下的心境是對於人際、社會、自我感到無力和絕望,不再相信人與人之間有純粹的信任,也不再相信社會是單純的,更不再相信自己有勇氣和能力可以面對困境,但當我翻開第一個章節,簡單明瞭的一句話:生命中所遇到的困境都和人際
Thumbnail
此文章表達了作者的內心,儘管他感到缺乏勇氣和堅強,但仍努力嘗試愛自己。深刻地探討了自我接納的意義和力量。
Thumbnail
《脆弱的力量》是一本深入探討人類情感和行為模式的書;作者為Brené Brown,資深社工師,同時也是波士頓大學社工研究院的研究教授。研究人類心靈長達12年。透過探討「脆弱」的意涵與概念,作者用不同的角度來理解世俗框架在我們生活中所造成的影響,以及我們該如何擺脫面對世俗價值觀烙印在我們身上的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