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她將到來》讀後感

2023/09/25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raw-image

「什麼是愛情?」也許不同人會有不同的解讀,甚或每個人所描繪出來的樣貌也不相同。更讓人感到慨嘆的是,也許許多人心中都藏著一份關於愛情的悸動,可在生活之中卻又離那樣的感受如此地遙遠。甚或,早已忘卻關於愛情的感受。抑或者,有人說得頭頭是道,可是那不斷在文字與口語中所堆砌出來的愛情,卻顯得矯揉與刻意,彷彿只是為了炫耀那在愛情之中所產生的花火與美好,卻未必真誠地回到內心去領受那一切。

《四月,她將到來》是一本極其典型的愛情小說,然而很特別的是,閱讀的過程中,腦海裡卻總是浮現岩井俊二的電影。那總能精彩地描繪出關於愛情的浪漫與絕美,以及岩井美學中那如詩一般的絕美畫面。也許除了小說故事本身的迷人而讓人產生連結之外,故事中的女主角小春所擅長拍攝的淡彩度的攝影作品,更是直接足以讓人轉換成電影畫面。

小說的開頭,是一篇小春從「烏尤尼的天空之鏡」寫給男主角藤代的信。信中提及九年不見的開頭,彷彿也預告了兩人分離的事實。小說以此回過頭書寫兩人的相逢與相愛,那像是一種掐著心頭閱讀的愛情。彷彿在那可能沒有結局的發展中,細細地去感受著兩人之間情愫的漸增與愛情的萌發。這使得才剛著迷於那隱微的甜蜜,卻又在心底浮現著苦澀與不安。藤代與小春是大學攝影社的學長學妹關係,兩人對於底片攝影的喜歡,無意間拉緊了彼此的距離。而與人之間帶著一種難以言說的抽離感的藤代,因為小春的真摯而慢慢地學習著「愛」。

才剛慢慢準備掉入兩人的青春物語,那逐漸醞釀著的愛情,尚未浮上檯面,小說卻轉而進入到藤代與未婚妻彌生的對話。那一時間的驚駭,不由得反覆確認了幾次主角的名字。其實早就知悉,那是作者透過時序穿插的表現手法,只是那像是無情地掀開了原本一開頭所預言的愛情的發展。彷彿一切都還沒真正嚐到甜蜜,卻得先感受到苦楚。所以下意識不免抗拒著,也突然覺得一時間很難接受彌生的出現。

 故事繼續發生,總還記得第一封來自「烏尤尼的天空之鏡」的最後,小春寫著:

對我而言,與你戀愛的最初,也是這樣的感覺。那時的我,有了比自己更看重的人。只要與你在一起,我就能相信一切都會好轉。

那樣的深情,對比著兩人分離的情境。內心的感受漸漸地轉為好奇,什麼樣的發展,讓小春依然保有一種輕盈。可是回過頭來看,藤代卻顯然沉重異常。兩人之間究竟發生了什麼,反倒成了閱讀的另一種興味。故事又回到小春與藤代身上,逐漸增溫的愛情,反而透過攝影讓極為內斂的彼此,更為深刻地感受到那份心意。兩人都不斷地想要拍下自己喜歡的事物、捕捉自己喜歡的感受,而想要與對方分享。

就在兩人戀情增溫的同時,藤代突然遭逢了父母的離異,小春直率的表達情感拯救了不安與困惑的藤代。尤其是自己意識到父親原就是不會愛人的人,卻又彷彿照見了自己與父親的相似之處,那拙于表達情感的樣貌、那關於愛情的恐懼。

書中寫了一段藏在藤代心中,那讓人驚駭的話語卻又像是精準地預言了兩人之間的發展:

    戀愛和感冒很像。感冒的病毒不知不覺感染了身體,等你發覺時已經發燒了。但是過了一段時間,燒會慢慢退,到了某一天,甚至會以為發燒只是一場夢,誰都難以避免這一天的到來。

 那關於戀愛和感冒的連結,不由得讓人拍案叫絕。但是,那燒退的夢幻感卻又讓人揪心。小春的第二封信是來自「布拉格的大時鐘」,信中帶入了另一個隱約讓人感受到的關鍵角色,也就是兩人攝影社中畢業多年的學長大島哥。那沒有交代清楚的陳述,留下了謎團。原以為故事接續會繼續解釋兩人之間的發展,作者卻吊足了讀者胃口,轉而陳述藤代與彌生妹妹之間的插曲,也在兩人嘗試想要釐清「有愛的性交」與「無愛的性交」時,藤代想著:

愛只存在於彼此心裡,相愛的感覺,誰也無法驗證。

也許那是彼此之間隔閡發生的關鍵,因為無法驗證,甚至即便透過言語,也未必能夠真正懂得。也許唯一的機會,只是在於彼此心意相通的時刻,偏偏想要驗證的時刻,彼此的內心往往存在著越不過的藩籬。接續藤代那段語重心長的話之後,故事終於回到小春與藤代之間的發展。兩人的愛情果真因為大島的介入而有了變化。尤其是大島歇斯底里般的模樣,以及過往幾度精神崩潰的紀錄,也許都讓事件變得更為曖昧不明。而為了怕傷害任何人,彼此也都選擇把想法藏在心底。但那樣的沉默與不安,卻也為那原以為不會輕易結束的愛情劃下了休止符。甚至可以說是彼此都意料不到,卻也都無法面對的休止符。

自此故事慢慢地移轉到藤代與彌生,可卻也在此時又收到小春來自「冰島的黑色沙海」的第三封信。小春在冰島嘗試追趕大島的身影,伴隨著大島意外去世的消息。信中透過小春的回憶,帶出大島對於愛情的看法:

我愛著一個人,心情就像現在湧上來的浪化。自從說出口的那刻起,它就不再是淡淡的夢,而成為現實。對方的反應令我踟躕,很想逃避悲哀的結局。思緒混亂、吃力、折磨,即便如此,人還是會戀愛。這是為什麼呢?

已婚的大島,感激著太太在他極其脆弱時的陪伴,但他仍選擇對小春告白,也許就在於他不甘讓一切都只是夢境,他希望可以變成現實。然而,那發展卻也讓她感到混亂、吃力與折磨,但想來他並不後悔。就這樣,故事回頭敘述著藤代與彌生的相遇與相愛,然而為何在那樣發展的過程中,卻又在日常生活裡逐漸淘空彼此之間的感覺。結婚,究竟意味著什麼。那被現實中的理所當然推著走的兩個人,都不太感也不太願意停下來看看。因為那樣的停頓,可能終將毀了原所設定好的一切,或者說旁人眼中的應然。但是,若沒有停下還,又豈能真正知悉,那所邁向的未來,是否仍是眼下彼此所在意與想要的。還是彼此只是沒有停下來的勇氣。

也許因為小春從「印度的科摩林角」的信,重新給予彌生停下來思索的可能,那拋離一切的想望與勇敢,竟然來自於遠方的另一位女性。信中書寫著一段小春為何要寫信給多年不見的藤代,並同時談及關於愛情的想法:

我想見見我自己,見見那時候愛著你的自己,見見那個心思率真的自己。所以寫信給你。當我愛的時候,也第一次被愛。就像是日蝕。「我的愛」與「你的愛」同時重疊的時刻,只有一瞬間。無法避免的從今日之愛,轉變為明日之愛。但是,我認為只有曾經共同擁有那瞬間的兩人,才能依隨愛的變化。

繼上述關於病毒與愛情的譬喻,這會兒以日蝕為喻,又是一段極其精彩的描繪。那訴說著彼此的共有,卻也點出轉瞬即逝的傷悲。也許這段話觸及了彌生的一些想法,也許信中言及小春將不久於人世的真相,讓彌生感到十分震驚,也或許彌生對於她與藤代之間,是否也曾經擁有這樣的愛情感到困惑。這一切的一切,都可能讓彌生不知如何面對接續的婚禮。於是她選擇逃離,選擇在那被推著走的理所當然裡,拉出一絲絲屬於自己的想法,即便那是旁人眼裡的叛逃。

而在彌生之後,藤代也終於知曉小春旅行的原因,那關於死亡的預告,那關於即將結束生命的不甘與接納。也特別的是,在藤代探訪小春最後所待的照護場所時,接待的小姐不經意地道出院中一位男病患所寫的小說。書中同樣言及關於愛情的看法:

只有接近死亡才能明確感受到自己活著。而我認為,這種絕對的矛盾,落實在日常生活中的形式,就是戀愛。人在戀愛中,會有一剎那感受到自己現在還活著。

透過小春的死亡,帶入了死亡的議題,卻又從死亡的議題連結到愛情。愛情的精彩也許正是在於那讓人感受到「活著」。是否,那是人們追求愛情的其中一個源由,是否那是愛情讓人迷戀之處。然而,當愛情消逝之後,是否那憧憬的消失也意味著人對於活著的無感。尤其是每天在日常的瑣碎中消磨著關於存在的感受,丟失了關於存在於日常之間的美好景色。

小春那彷彿告別人世的信件裡,讓人有當頭棒喝的感覺,是否活著可以有更多一點關於美好的想望。印度的科摩林角的日出,是印度最南端海上的日出,傳說觀看之後,可以引導人生走向更美好的路。是否,因為觀看那樣的絕美,能夠喚醒原本沉睡的感官,是否觀看時的悸動,能夠讓人更願意去追求活著的精彩。是否當藤代與彌生重逢之時,彼此都更能清楚地意識到什麼是他們人生更美好的路途。

值得一提的是,《四月,她將到來》這本書的名字其實是來自極為著名的歌唱組合Simon and Garfunkel的同名歌曲。歌詞中,訴說著愛情的到來,卻也預告著愛情的結束,也許如同這本小說一樣。其實,這是一本很不一樣的愛情小說,少掉了愛情的黏膩與璀璨,卻反覆地碰觸著愛情的意涵。小說透過不同的角色,在不經意中訴說著關於愛情的看法,卻也道出那讓人感到不安的底蘊。如同書中所說:

愛著與被愛,我曾經殷切的再三確認,但是,為什麼當時緊握的,不久後卻放手了呢……?

也許每個人會有不同的答案,一如對愛情的觀感,甚或那根本就沒有答案。然而也許書中也想提醒著,正因為認真地投入過情感,所以才會覺得那樣的悸動如此美麗。這或許也提醒著、告誡著,當被日常壓得喘不過氣來時,當覺得愛情遙不可及時,是否還能找著那份認真與率真。回想著小春臨終前的那一場旅行,「烏尤尼的天空之鏡」、「布拉格的大時鐘」、「冰島的黑色沙海」、「印度的科摩林角」不禁想像著,是否那也有機會成為生命的足跡。

想著小春拍的照片,那淡淡色調的風格,想著故事裡小春與藤代在暗房等待沖洗照片的身影。突然也想拿起塵封的底片向機開始拍照了。

24會員
36內容數
書寫的內容,原則上仍以書籍、電影、旅行、攝影、心理為主軸,而因為己身為心理師,所以往往在思考的面向上會從心理學的角度切入,期待能夠提供一個不一樣的感受與反思。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