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記得記得小時候,家裡有很多書,姊姊總是隨時隨地徜徉在書堆中。而我呢?除了玩,還是玩!什麼書都不看(除了諸葛四郎)。不知是否因為受到諸葛四郎的影響,國小高年級開始便勤跑漫畫店。我喜歡租回家,窩在自己感到舒服的角落看漫畫。記得有一次記不得什麼原因了,一口氣竟租了一百多本,用腳踏車還分了好幾次才載回家,那時絲毫不覺得辛苦,反而有種甜蜜的幸福。對於當時的自己,圖畫總是比文字來得親切許多。
上了國中以後,莫名其妙地被檢定為資優生,不管是否名副其實,卻無可選擇地承擔了過高的壓力。像是為了替自己找出口,那時突然像著了魔一般,不斷地閱讀各式各樣的傳記。從梁實秋編著的120本名人偉人傳開始,一本接著一本的看,看完後換另一套,接續轉成一套一套的看。對當時的我來說也搞不清楚,一個原本不看書的自己,竟會為了可以看更多的傳記而特地去屏東市立圖書館辦理借書證。現在想想,也許,當時的自己,因著期許,而也偷偷地懷著關於「偉大」的夢想;或者,當時的自己,承擔著許多的期待之餘,有著更多的徬徨與無助,而當讀到許多名人年少輕狂的事蹟時,反而給予一種允許,允許自身的迷途、允許自身的徬徨。反思的過程中稍稍領悟,當時的閱讀,對於一個尚未釐清平凡與虛榮的鄉下少年而言,在不經意地被設定為該要承接不平凡的角色扮演之餘,給出了喘息的空間,或者該說是自我諒解的空間。
高中聯考之後,我不再看傳記了,轉而開始瘋狂地看金庸的武俠小說,悠遊於豪氣干雲的境界裡。原本一直以為當時的自己只是找到了一個興趣。可在後來的思考中,卻發現,高中入學後,其實關於「不平凡」的夢想,早已在許多優異的同學之間,灰飛湮滅。是幸,因為在某程度上擺脫了些許的壓力;是不幸,因為關於虛榮的夢想在尚未觸及分毫時便已幻滅。沈浸在武俠小說的天地裡,或許由於其本就是一個想像世界。於是乎,將自己投射為俠之大者,亦不為過。而且,小說裡,往往強調的不只是資質,而是境遇。是故,武俠小說,對於夢想幻滅的自己,保留了一點餘地。
大學歲月,讀的是另一個形式的書本。一個人徜徉於自然天地之間,讀的是意境,而非文字。感激的是自己在那過程中,除了美感的找尋,更奠定了面對孤獨與貼近自己的勇氣。有時會覺得,其實當時的自己有些失落。一開始的出走,是一種逃避,逃避人群,逃避課業,逃避若有似無的成就壓力。一個人靜靜地看海、看山,讓思緒拋飛,累了便就地小憩。直到接觸攝影,開啟了另一形式的出走。不再是單純的逃避,而含括著一點點的創作。而書,卻離我越來越遙遠了。
念資科所研二時,突然像是打開了閱讀的鑰匙,開啟了一段延續近乎二年的瘋狂閱讀。所謂瘋狂來自於服役歲月有著數不盡的時間與動不得的空間,剛巧鋪陳了閱讀的溫床。再加上突然啟動的閱讀渴望,讓自己像是海綿一般不斷地閱讀,不斷地吸收。總還記得在左營海軍官校新訓時,每個星期六一放假便直奔書店買好下一個星期所需閱讀的書本,對於星期一到星期五從早到晚的漫長時間,有時往往準備了十幾本的書。就待收假時,可以搬回營區。三個月的新訓結束後,仍有許多的時間可供閱讀,幸運的是,當時在外所租賃的房子竟位於兩間書店的中間,所以一放假便悠游其中。也因為那樣的閱讀經驗,讓我充滿了能量,旋即找到了生命轉折的力量與方向。弔詭的是,找到的當口卻也停止了不斷閱讀的生命旅程。或者不能說停止,而該說是調整,因為所念的書全部轉變為研究所考試的教科書。所幸,考上後仍能重拾閱讀的樂趣,只是課業的繁重有時需得面臨取捨。
畢業後,更為自由的在書本中流浪,從文學、生態、攝影、心理學、哲學到藝術。喜歡什麼就念什麼,習慣了逛書店的日子,而對於工作地點就在書局隔壁的我來說有著難以言喻的幸福。蜜月旅行歸來後,原本只是想單純地記錄旅行中的點點滴滴,卻一頭栽進文字書寫的樂趣裡,為了更能掌握關於文字的種種美感,不斷地閱讀更成為無法避免卻也甘之如飴的經驗累積。
所謂閱讀的喜悅便一直充盈於這些年的生活中,尤其是當假期來臨,依著陽光灑落的窗口,品一壺茶,閱讀著想看的書時,往往會升起一種關於存在的美麗與幸福。也在那過程中,逐漸地想著或許可以試著書寫閱讀後的一些想法。不想去界定形式為書評、書摘抑或是感想,只是想單純地分享自己看見的好書。由於一次特別的生命經驗,所以我將自己的筆名取為「海默」,書房取為「寧靜海」,因此,為了區別我所寫的其他的東西,往後關於閱讀的種種分享,姑且就將其名為「默潮」,為何取「潮」,只為了呼應「海」,試想從名為「寧靜海」的地方所孕育而出的創作該為潮水吧!至於為何取「默」字,因「默」與「墨」恰巧同音,此其一也,再加上關於閱讀,許多人的經驗都比我豐富許多,有機會分享已感慶幸與滿足。所以囉!低調一點好了,故希望「默潮」只是一股平淡的潮水。此其二也。最末,海默寫的東西,本該叫做默潮嘛!
延伸閱讀
關於默潮這一系列的所有文章列表與連結
001、《轉山》讀後感
002、《星空》讀後感
003、《少女同志,向敵人開槍吧!》讀後感
004、《四月,她將到來》讀後感
005、《這一生,至少當一次傻瓜》讀後感
006、《52赫茲的鯨魚們》讀後感
007、《獅子的點心》讀後感
008、《失物請恰圖書室》讀後感
009、《有母親等待的故鄉》讀後感
010、《小小世界》讀後感
011、《鹿王》讀後感
012、《人生複本》讀後感
013、《灰色的靈魂》讀後感
014、《流浪的月》讀後感
015、《海邊的卡夫卡》讀後感
016、《傷心咖啡店之歌》讀後感
017、《永遠的信天翁》讀後感
018、《寂寞終站》讀後感
019、《追風箏的孩子》讀後感
020、《我想念我自己》讀後感
021、《宛如星辰的你》讀後感
022、《心願清單》讀後感
023、《只為一次無憾的春天》讀後感
024、《光影詩人李屏賓》讀後感
025、《惡人》讀後感
026、《世界上最透明的故事》讀後感
026、《世界盡頭的咖啡館》讀後感
027、《間諜靜靜執起琴弓》讀後感
028、《燕子》讀後感
029、《風之影》讀後感
030、《史賓諾莎診療室》讀後感
031、《蒙娜之眼》讀後感
032、《強風吹拂》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