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與觀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一般而言,「觀察」是一種主動而且集中注意力的「看」。荒野保護協會十多年來不斷提倡自然觀察,希望每個民眾能從接近自然,然後認識自然,進而保護自然。因此透過自然觀察的課程,希望讓民眾得以開啟生命中的另一扇窗,學會觀察的方法。

或許很多人以為認真地看,仔細地觀察,甚至大量地觀察,拼命地記憶,就可以產生知識,其實並不是如此。教育哲學家卡爾巴伯曾經說:「知識不是始於觀察;觀察之前,人總是先有某些猜想。」他認為人類的知識不是起自於觀察或經驗,而是起自於猜想,是因為猜想通常不能直接以觀察或經驗來檢驗,而必須經由「推理」、「分析」這些思考的過程,然後再以觀察所得的「事實」來驗證或反駁;反駁將再引發新的猜想,然後再經同樣的思考過程,再帶來新的反駁。人的知識就在這樣反覆的猜想與反駁中累積起來的。

看完巴伯的說法,你是不是覺得怪怪的,不太能服氣?那麼或許可以聽聽近代最偉大的自然觀察家,也是開啟近代生命科學的宗師,達爾文的說法:「我就不明白,那些心理不曾懷著一個理論〈一種好奇或猜想〉的人,為什麼要去觀察?」

換句話說,我們必須心中先有了某一個問題,某些困惑,才會進行有意義的觀察,不是東看看西看看,這邊記記那邊抄抄,心裏就會突然產生了問題。

因此,達爾文說:「所有的觀察必定是贊成或反對某一些觀點。」

以教學的成效來說,卡伯這麼認為:「如果不是透過我們的感官,引起我們情緒的投入,外界的事物在我們的理智或學習中,是不會存在的。」

佛陀曾這麼說:「遇緣則有師。」生活中我們能看見的事物,都是我們關心的或正在尋找的,因此佛陀說法非常重視契機,因為若不是時機恰好,我們實在不容易察覺,因此往往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荒野在帶領民眾回到大自然的引導過程中一直都很注意到這一點,因此我們會用體驗地方式,讓大家敞開心五官去感覺,並且以活動喚起民眾的情緒,透過這樣多管齊下的方式,民眾才能真正看見自然。 

看見不一樣的東西,固然是一種學習,同樣的東西,反覆地看,也會是一種進階地歷程。

禪宗的「看山是看,看山不是山,到看山又是山」是一種修行,對於凡人如我們,只要懂得用全然不同的眼光去看,相信身邊再熟悉的事物都會帶來全新的感受。

.從藝術欣賞到自然體驗 

    台灣這幾年在人才培育的方向積極轉向創意與設計,因為在科技日新月異與不斷複製之下,產業的競爭力關鍵在於美感的追求,而美育的核心就是藝術的欣賞與創作。

    但是除了商品的設計之外,對於一般社會大眾而言,人為何要欣賞藝術?藝術的價值在哪裡?

    著名詩人紀伯倫曾說;「我們存在是為了發現美,除此之外,只是等待。」的確,在漫長的人類演化過程中,從狩獵時代與野獸搏鬥掙扎著活下來,到今天高度的文明,哲學家懷海德曾經這麼形容:「自有人類以來,不知道也多少落日時光,忽然有一天,看著西方的落霞,而『呀』了一聲,人類的文明自此開始。」

    懷海德認為,野蠻與文明的分野,始於對自然美好的感懷與詠嘆,換句話說,這種對美好的感受與生存的實用價值是不同的。因此,哲學家康德這麼定義:「美是一種無目的的快樂。」提醒我們,若是所作所為都考量到「實用目的」的時候,就喪失了美的可能性。

    不過,我覺得透過藝術的欣賞感受到美,在這個變化迅速的時代更有其不可或缺的價值,因為人們藉此接觸到比這短暫人生更為宏大,更為長久的事物,可以安定我們浮躁的心情,並且連結到整個人類共同的心靈互動。

    不過在從事藝術教育的過程中,許多人不免好奇,一件作品到底是藝術,還是工藝品,兩者如何區分?一般而言,美育課程所包含的繪畫、音樂、舞蹈、戲劇等等行為,通稱為藝術。藝與術這兩個字,都含有很強的技能、技術的意義在內,但是一個工匠或是成為藝術家的區分在於觀念的創造以及思想情操的表現,也就是從單純的技術層次提升到思想或情感。

    換句話說,藝術的開始,往往都是情動於中,我們可以明確地說,沒有感動,就沒有藝術作品。因此「美」的感受,往往就是自己生命內在的經驗,記憶、渴望或理想,也就是藝術作品的創作或者是欣賞,都是每個人自己內在生命品質的呈現。

    這也就是著名詩人、也是個藝術家與美術教育者席慕蓉會這麼說:「如果一個孩子在他的生活裡沒有接觸過大自然、譬如摸過樹的皮、踩過乾而脆的落葉,我就沒有辦法教他美術,因為,他沒有第一手接觸過美。」

    我也認為,美的教育並不等於美術課,美應該是生活的、全面的,如同美學大師蔣勳老師所說的:「少一點美術課,寧可帶孩子到大自然,一個孩子去凝視一朵花的綻放,恐怕比美術還重要。」

    因為藝術作品既然藝術家被真實世界的美所感動,然後希望把這種感動存留下來,於是藉由不同的媒介〈繪畫、雕塑…〉,對這種不可挽回的美的一種無可奈何的努力。因此對於生命歷程中沒有這種經驗的孩子而言,就能回應藝術家心中的感受,其實是很不容易的。或許這也是梵谷說這段話的原意吧:「人應該去聆聽自然的語言,而不是畫家的語言,對真實事物本身的感受要比對畫作的感受要美得多了。」

    曾經有人請教畢卡索:「如何欣賞藝術?」畢卡索回答:「為何不先去了解鳥兒的歌聲?去愛這朵花,去愛圍繞身邊的一切事物,試著了解它。」

    不過當家長體會到真實的與自然接觸的重要性之後,想帶孩子到大自然裡,卻擔心自己的自然知識不夠,無法辨識植物或昆蟲的名字,可是我覺得即使我們不知道任何自然知識,我們也可以陪著孩子看看天空,看黎明與黃昏的彩霞,看浮雲,看星光,你也可以陪著他們聽聽風聲,聽大自然裡各種細微的聲音。

    陪著孩子重新使用眼睛、耳朵、脖子和指尖,讓很久沒有仔細感受的器官活起來。即使我們不知道鳥的名字,我們還是可以欣賞牠們動人的姿態,即使我們較不出任何一顆星星的名字,我們還是可以體會天空的壯闊與美麗,以及宇宙的神祕。

    帶孩子到大自然裡去,自然體驗除了可以豐富孩子真實的經驗與想像力創造力的培養之外,還能提供孩子新的生命力量以及與萬物合一的連結感,這將會是家長給孩子最重要的生命大禮了!

raw-image


 

 

avatar-img
1.5K會員
2.1K內容數
隨著歲月遞變,我自己還是有些主題想比較有系統地寫,另一方面也知道自己需要外力督促,不然恐怕會沉溺在書本裡,懶得動筆。剛好vocus找我進來寫作,或許對我而言,這是個好機會,可以更有效率地把幾個主題整理出來。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李偉文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食物」不再是充滿土地氣息與生命循環的意義,而是工廠大量生產出來的「物品」,同時也憬然地發覺化學合成物之無所不在。   這幾十年,因為化學工業技術的進步,我們從吃的、穿的、用的,無一不依賴這些人工合成創造出來的物品,同時這些原本自然界不存在的化學製品,不管在製造中或使用後,會融入地下水、湖泊,會飄
在中秋節前,台灣罹患登革熱的人數就會破萬,其中九成以上是在台南感染,因此台南市政府祭出嚴厲的罰則,只要確定是登革熱感然源是來自上班地點,該場所的管理負責人將會被處分。 因次,若校園裡查獲陽性病媒蚊或教職員師生在校內感染登革熱,校長將被罰款三千至一萬五千元,還會被記申誡。 會有這麼嚴厲的規定,主要
前天瑞芳八分寮有一群健行的民眾被虎頭蜂攻擊,十多人輕重傷,有二人當場呼吸心跳停止,送醫仍救不回來。因為過兩天我們一群朋友也要到附近健行,所以大家對這個新聞相當關切。 其實很多人不知道虎頭蜂一到秋天脾氣就很差、很暴躁,偏偏秋高氣爽,是最適合健行踏青的時候,每年台灣都有不少人被虎頭蜂蜇而過敏死亡,因此
電影「終極追殺令」裡瑪蒂達:「人生總是這麼苦,還是只有童年如此?」 萊昂:「總是這樣。」   很多年前,作家張愛玲接受某個採訪時曾說:「人生是在追求一種滿足,雖然往往是樂不抵苦的!」   我不太清楚張愛玲說這話的背景,但是卻讓我想到鹿橋所著未央歌書中女主角藺燕梅的話:「人生實在甜蜜,又實在可怕
 有人說,這個時代,有很多孩子成了「對人不感激,對物不珍惜,對事不盡力,對己不克制」的敗家子。 因為現代的父母普遍來說,孩子是愈生愈少,個個都是呵護得無微不至的小寶貝,而且在這個物質太豐盛的世界裡,每個孩子幾乎都是要什麼就有什麼,甚至孩子還沒開口,東西就堆滿了他們面前。 當孩子習慣了世界總是以他
還是會覺得疲憊的,也不知道是因為身體的疲勞影響到心理,還是心理的困頓連帶使得全身懶洋洋的。   很多事該做,卻也無沒心思動手,在書房裏東翻西撿。看到角落裏散亂地堆了一疊錄音帶,那些丟掉可惜,留著又知道以後也遲早要被淘汰的卡式錄音帶。   隨手拿起一卷放進手提音響(客廳的音響已沒有播放卡式錄音帶的
「食物」不再是充滿土地氣息與生命循環的意義,而是工廠大量生產出來的「物品」,同時也憬然地發覺化學合成物之無所不在。   這幾十年,因為化學工業技術的進步,我們從吃的、穿的、用的,無一不依賴這些人工合成創造出來的物品,同時這些原本自然界不存在的化學製品,不管在製造中或使用後,會融入地下水、湖泊,會飄
在中秋節前,台灣罹患登革熱的人數就會破萬,其中九成以上是在台南感染,因此台南市政府祭出嚴厲的罰則,只要確定是登革熱感然源是來自上班地點,該場所的管理負責人將會被處分。 因次,若校園裡查獲陽性病媒蚊或教職員師生在校內感染登革熱,校長將被罰款三千至一萬五千元,還會被記申誡。 會有這麼嚴厲的規定,主要
前天瑞芳八分寮有一群健行的民眾被虎頭蜂攻擊,十多人輕重傷,有二人當場呼吸心跳停止,送醫仍救不回來。因為過兩天我們一群朋友也要到附近健行,所以大家對這個新聞相當關切。 其實很多人不知道虎頭蜂一到秋天脾氣就很差、很暴躁,偏偏秋高氣爽,是最適合健行踏青的時候,每年台灣都有不少人被虎頭蜂蜇而過敏死亡,因此
電影「終極追殺令」裡瑪蒂達:「人生總是這麼苦,還是只有童年如此?」 萊昂:「總是這樣。」   很多年前,作家張愛玲接受某個採訪時曾說:「人生是在追求一種滿足,雖然往往是樂不抵苦的!」   我不太清楚張愛玲說這話的背景,但是卻讓我想到鹿橋所著未央歌書中女主角藺燕梅的話:「人生實在甜蜜,又實在可怕
 有人說,這個時代,有很多孩子成了「對人不感激,對物不珍惜,對事不盡力,對己不克制」的敗家子。 因為現代的父母普遍來說,孩子是愈生愈少,個個都是呵護得無微不至的小寶貝,而且在這個物質太豐盛的世界裡,每個孩子幾乎都是要什麼就有什麼,甚至孩子還沒開口,東西就堆滿了他們面前。 當孩子習慣了世界總是以他
還是會覺得疲憊的,也不知道是因為身體的疲勞影響到心理,還是心理的困頓連帶使得全身懶洋洋的。   很多事該做,卻也無沒心思動手,在書房裏東翻西撿。看到角落裏散亂地堆了一疊錄音帶,那些丟掉可惜,留著又知道以後也遲早要被淘汰的卡式錄音帶。   隨手拿起一卷放進手提音響(客廳的音響已沒有播放卡式錄音帶的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若說質性研究是透過觀察各種現象獲得一些有系統的結論,那我們就從觀察開始聊起。
Thumbnail
這本《人類怎麼學》探討:「哪些是我們的自然預設?」透過比較不同的文化或情境,讓我們注意到那些認為理所當然的思考模式。在我們成長過程中,我們吸納了眼前社會的種種,包含自然、文化、語言等等。往往我們批判事情,會帶著我們的思考慣性。而透過人類學的訓練,能讓我們打破原本的已知,退一步思考事情的可能性。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在大自然中的反思和感悟,提到大自然教導他耐心、反思和樂觀的態度。文章深入探討了人與自然的連結,以及如何從大自然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作者通過和大自然的互動,找回了內心最初的純潔,並學會珍惜當下的生命之美。
  在自然的精神態度裡面,知識是一個心理學事實,存在於擁有知識的人的心中。但另一方面,胡塞爾認為,知識就其本性是關於對象的知識。在這裡,他指出了一個知識批判的重要問題:「超越性知識如何可能?」
Thumbnail
美學是哲學的分支學科,學科名稱是由 18 世紀的鮑姆加登所確立。美學研究的範疇主要包含:藝術鑑賞及其社會現象、審美活動及審美經驗等內容。透過學習美學將能提升我們的思維能力。
Thumbnail
透過比較易懂的文字,介紹康德美學中的關鍵部分之一——鑑賞判斷,以及透過說明鑑賞判斷的四大機竅,以窺其全貌。
Thumbnail
康德的鑑賞判斷提供了對美的具體且深入的理解,同時化解了「美是什麼」、「美的主客觀問題」之衝突。本文透過介紹康德美學中鑑賞判斷的概念,藉由此概念解決上述的問題,並闡述了鑑賞判斷雖為主觀,但具有普遍必然性基礎的可能,使得創造「美感」的工作者有了實踐的依據。
Thumbnail
以輔自然,取自《道德經》第六十四章: 「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以輔助萬物的自然本質,而不敢妄加作為。」 要能輔助萬物,要能做到不妄加作為,必先了解其自然本質,這恰是科學領域擅長之事。 由觀察「現象」起始,由「解釋」琢磨而成自然法則,依法則的運作「預測」各種現象,並進一步發展至今。
Thumbnail
「阿原來,是因為某種原因,但總而言之,我開始愛上了智慧愛上了思考這件事情啊」 philosophy是在還未被命名為philosophy的活動中體察到自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若說質性研究是透過觀察各種現象獲得一些有系統的結論,那我們就從觀察開始聊起。
Thumbnail
這本《人類怎麼學》探討:「哪些是我們的自然預設?」透過比較不同的文化或情境,讓我們注意到那些認為理所當然的思考模式。在我們成長過程中,我們吸納了眼前社會的種種,包含自然、文化、語言等等。往往我們批判事情,會帶著我們的思考慣性。而透過人類學的訓練,能讓我們打破原本的已知,退一步思考事情的可能性。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在大自然中的反思和感悟,提到大自然教導他耐心、反思和樂觀的態度。文章深入探討了人與自然的連結,以及如何從大自然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作者通過和大自然的互動,找回了內心最初的純潔,並學會珍惜當下的生命之美。
  在自然的精神態度裡面,知識是一個心理學事實,存在於擁有知識的人的心中。但另一方面,胡塞爾認為,知識就其本性是關於對象的知識。在這裡,他指出了一個知識批判的重要問題:「超越性知識如何可能?」
Thumbnail
美學是哲學的分支學科,學科名稱是由 18 世紀的鮑姆加登所確立。美學研究的範疇主要包含:藝術鑑賞及其社會現象、審美活動及審美經驗等內容。透過學習美學將能提升我們的思維能力。
Thumbnail
透過比較易懂的文字,介紹康德美學中的關鍵部分之一——鑑賞判斷,以及透過說明鑑賞判斷的四大機竅,以窺其全貌。
Thumbnail
康德的鑑賞判斷提供了對美的具體且深入的理解,同時化解了「美是什麼」、「美的主客觀問題」之衝突。本文透過介紹康德美學中鑑賞判斷的概念,藉由此概念解決上述的問題,並闡述了鑑賞判斷雖為主觀,但具有普遍必然性基礎的可能,使得創造「美感」的工作者有了實踐的依據。
Thumbnail
以輔自然,取自《道德經》第六十四章: 「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以輔助萬物的自然本質,而不敢妄加作為。」 要能輔助萬物,要能做到不妄加作為,必先了解其自然本質,這恰是科學領域擅長之事。 由觀察「現象」起始,由「解釋」琢磨而成自然法則,依法則的運作「預測」各種現象,並進一步發展至今。
Thumbnail
「阿原來,是因為某種原因,但總而言之,我開始愛上了智慧愛上了思考這件事情啊」 philosophy是在還未被命名為philosophy的活動中體察到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