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覺與感性是可以培養的,只是長大成人後,變得比較難以喚醒。

2021/11/29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任誰都是有創意的藝術家。
(現在)請試著回想小時候吧:在沙地用沙子蓋城堡、堆雪人、用落葉枯枝做個什麼東西。
另一方面,許多人認為直覺、感性與品味是與生俱來的特質。「每個孩子都是藝術家,問題是,當他們長大成人後,是否也是個藝術家。」這是畢卡索的名言。
直覺與感性是可以培養的。不,與其說是培養,應該說任誰都是與生俱來,只是長大成人後,變得比較難以喚醒;之所以如此,肇因於美術教育方面的問題。

喚醒品味

大家熟知的邏輯思考大多是踏入職場後,在上司、前輩的指導下學習,或是上研習課時培養出來的,是吧?其實品味、直覺和邏輯思考一樣,也能訓練培養。一般認為品味是與生俱來的能力,但真的是這樣嗎?
在此舉些有趣的實例吧。你認為以下哪一項的遺傳因素最強?
  • 運動(運動神經)
  • 數學力
  • 記憶力
  • 美術才藝
正確答案是「數學力」,第二是「運動(運動神經)」,「記憶力」與「美術才藝」算是遺傳因素比較弱的(參考資料:《關於遺傳基因的不敢面對的真相》,安藤壽康 著,筑摩新書)。
遺傳因素比較弱的意思就是可以靠後天訓練養成。覺得很意外是吧?美術才藝能提昇藝術思考。
那麼,我們該怎麼做,才能喚醒品味,實踐藝術思考呢?那就是「賞畫」和「繪畫」。

感性與邏輯同時運作

德國與英國的美術教育是從賞畫開始。某位畫家留學德國時,曾聽一位拿獎學金留學的科學家說,當他研究遇到瓶頸時,就會去美術館賞畫,從中汲取靈感。
此外,二○一五年發行的《白領菁英都會去美術館》(奧村高明 著,光村圖書出版)一書中,也提到紐約的白領菁英上班前會先去一趟美術館。藉以整理思緒,提昇創造力,足見藝術鑑賞有多重要。
「看」與「觀賞」,英文是「See」與「Watch」,很像又不太像的兩個詞。
「看」是不帶明確意圖與目的,被動捕捉進入眼簾的東西;「觀賞」則是帶有明確意圖與目的,主動捕捉對象,並進行思考的一種行為。
也就是說,「看」只訴諸掌管感性的右腦,「觀賞」則是看的同時,也促使掌管邏輯的左腦運作。
我想,大家應該都有去美術館看展的經驗吧。看完展覽後,是否有許多感觸呢? 或許有人覺得有點疲累吧。若是有伴同行的話,可能還會去咖啡店或餐廳吃飯,討論看完後的感想。
藉由賞畫,讓思緒遊走於掌管感性(感覺)的右腦,和掌管邏輯(言語)的左腦之間,開啟一扇新感知的窗,不知不覺間,提昇了「觀察力」。
足見科學家會去美術館賞畫,紐約的白領菁英上班前會先去一趟美術館都是有理由的。

( 本文摘錄自《用藝術力突破商業瓶頸》一書 )
《用藝術力突破商業瓶頸》
作者:增村岳史
譯者:楊明綺
書籍連結:
博客來典藏網路書店典藏蝦皮
藝術與科學,感性與技術並非對立,甚至是相輔相成的,作者在書中提到東京藝大設有美術解剖學課程訓練觀察,美國哈佛等大學醫學院也設置藝術鑑賞與素描等課程提升臨床診療技巧。藝術力可以強化感知,去理解他人並發現、面對、解決問題,不僅運用於商品設計、工業科技設計,甚至還能活絡房市、地價、促進地方繁榮,好比活用設計力將原本廢棄的工業區改造成文創園區等,不僅能改善治安問題,還能改造環境。本書共有七章,從釋義到實例,作者以其商業豐富人脈與授課經驗提要說明,條理分明地連接起讀者們的左腦與右腦。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rtco Books 典藏藝術出版
Artco Books 典藏藝術出版
這裡是典藏藝術家庭出版部的句透角落。文章同步發布於典藏網路書店 https://artouch.com/artcobooks。 我們出版藝術專業論叢,從策展、建築、藝術史、藝術投資市場、藝評書寫到文創產業等,希望帶給讀者豐富的藝術觀點。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