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覺與感性是可以培養的,只是長大成人後,變得比較難以喚醒。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任誰都是有創意的藝術家。
(現在)請試著回想小時候吧:在沙地用沙子蓋城堡、堆雪人、用落葉枯枝做個什麼東西。
另一方面,許多人認為直覺、感性與品味是與生俱來的特質。「每個孩子都是藝術家,問題是,當他們長大成人後,是否也是個藝術家。」這是畢卡索的名言。
直覺與感性是可以培養的。不,與其說是培養,應該說任誰都是與生俱來,只是長大成人後,變得比較難以喚醒;之所以如此,肇因於美術教育方面的問題。

喚醒品味

大家熟知的邏輯思考大多是踏入職場後,在上司、前輩的指導下學習,或是上研習課時培養出來的,是吧?其實品味、直覺和邏輯思考一樣,也能訓練培養。一般認為品味是與生俱來的能力,但真的是這樣嗎?
在此舉些有趣的實例吧。你認為以下哪一項的遺傳因素最強?
  • 運動(運動神經)
  • 數學力
  • 記憶力
  • 美術才藝
正確答案是「數學力」,第二是「運動(運動神經)」,「記憶力」與「美術才藝」算是遺傳因素比較弱的(參考資料:《關於遺傳基因的不敢面對的真相》,安藤壽康 著,筑摩新書)。
遺傳因素比較弱的意思就是可以靠後天訓練養成。覺得很意外是吧?美術才藝能提昇藝術思考。
那麼,我們該怎麼做,才能喚醒品味,實踐藝術思考呢?那就是「賞畫」和「繪畫」。

感性與邏輯同時運作

德國與英國的美術教育是從賞畫開始。某位畫家留學德國時,曾聽一位拿獎學金留學的科學家說,當他研究遇到瓶頸時,就會去美術館賞畫,從中汲取靈感。
此外,二○一五年發行的《白領菁英都會去美術館》(奧村高明 著,光村圖書出版)一書中,也提到紐約的白領菁英上班前會先去一趟美術館。藉以整理思緒,提昇創造力,足見藝術鑑賞有多重要。
「看」與「觀賞」,英文是「See」與「Watch」,很像又不太像的兩個詞。
「看」是不帶明確意圖與目的,被動捕捉進入眼簾的東西;「觀賞」則是帶有明確意圖與目的,主動捕捉對象,並進行思考的一種行為。
也就是說,「看」只訴諸掌管感性的右腦,「觀賞」則是看的同時,也促使掌管邏輯的左腦運作。
我想,大家應該都有去美術館看展的經驗吧。看完展覽後,是否有許多感觸呢? 或許有人覺得有點疲累吧。若是有伴同行的話,可能還會去咖啡店或餐廳吃飯,討論看完後的感想。
藉由賞畫,讓思緒遊走於掌管感性(感覺)的右腦,和掌管邏輯(言語)的左腦之間,開啟一扇新感知的窗,不知不覺間,提昇了「觀察力」。
足見科學家會去美術館賞畫,紐約的白領菁英上班前會先去一趟美術館都是有理由的。

( 本文摘錄自《用藝術力突破商業瓶頸》一書 )
《用藝術力突破商業瓶頸》
作者:增村岳史
譯者:楊明綺
書籍連結:
博客來典藏網路書店典藏蝦皮
藝術與科學,感性與技術並非對立,甚至是相輔相成的,作者在書中提到東京藝大設有美術解剖學課程訓練觀察,美國哈佛等大學醫學院也設置藝術鑑賞與素描等課程提升臨床診療技巧。藝術力可以強化感知,去理解他人並發現、面對、解決問題,不僅運用於商品設計、工業科技設計,甚至還能活絡房市、地價、促進地方繁榮,好比活用設計力將原本廢棄的工業區改造成文創園區等,不僅能改善治安問題,還能改造環境。本書共有七章,從釋義到實例,作者以其商業豐富人脈與授課經驗提要說明,條理分明地連接起讀者們的左腦與右腦。
即將進入廣告,捲動後可繼續閱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典藏藝術出版藝文相關論叢,範疇涵蓋電影、建築、手作、哲學、策展、文創、法律、文學、書畫、藝術市場等,將藝術以任何形式分享給所有人。 本專題希望以藝術為媒介,帶領讀者回到生活中,尋找一些日常的美好,或是一些碎碎念。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藝術是一種深度思考 我們的思考大略分為兩種,「淺層思考」與「深度思考」。 淺層思考是指完成短期的課題與目標,深度思考則是為了達成長期目標,落實想法等。我經常聽到來自學員的疑問,好比「我不曉得要如何將在這裡學到的技巧,運用到工作上」等。 那麼,屬於「深度思考」的藝術的功用究竟為何?
你懷抱的是哪一種心態?是挨餓藝術家、還是成功藝術家?即使在進展較緩的時刻,仍然充滿著從事管理、學習與成長的潛在機會。當你正處於較為閒散的停工空檔,最重要的就是繼續維持固定的創作時數,並且運用以下的活動繼續認真發展你的藝術事業。
雖然社群媒體是一種絕佳的行銷工具,它也可能讓你騷動分心而擱下該做的正事!總會有另一個藝術家擁有更多追隨者或粉絲。所以,如果你發現自己起了嫉妒之心,只想著要監測自己的人氣統計資訊,或是因為沒人對你的 Facebook 貼文留言評論而大失所望時,切記要贏得粉絲的支持並非是一蹴可幾。
藝術家靈魂是你身為藝術家的觀點。這包含了你的獨特風格,例如你慣用的色調、符號、線條和標記,你的技巧、你的媒材、你所選用的主題,以及使用這些東西的連貫性。這反映了你獨特的觀點、生命經驗、身分認同和價值觀,也反映了你所認為的重要事物。
對許多藝術家而言,由藝廊代理自己是他們職涯中的最高志向。然而,新進藝術家就跟其他剛剛入行者一樣,不會立刻獲得夢寐以求的工作。藝廊也會考量你的實質地位、你作品的銷售潛力,以及你過去所取得的曝光機會—像是媒體報導或在其他藝廊舉辦展覽。利用以下的檢查清單,考量你是否已做好準備進軍藝廊!
雖然藝術創作可以讓人感到愉悅、放鬆,但當我們大量從事藝術創作時並且渴望有所進展,這也同等會讓我們感到焦慮、乏味或沮喪。尤其當我們剛開始創作,還沒有足夠的技巧或工具來落實腦海中的概念時。想辦法度過低潮也是不可或缺的過程。所以遇到挫折時,仍要保持平常心,並且堅持下去。這就是身為藝術家的其中一部分。
藝術是一種深度思考 我們的思考大略分為兩種,「淺層思考」與「深度思考」。 淺層思考是指完成短期的課題與目標,深度思考則是為了達成長期目標,落實想法等。我經常聽到來自學員的疑問,好比「我不曉得要如何將在這裡學到的技巧,運用到工作上」等。 那麼,屬於「深度思考」的藝術的功用究竟為何?
你懷抱的是哪一種心態?是挨餓藝術家、還是成功藝術家?即使在進展較緩的時刻,仍然充滿著從事管理、學習與成長的潛在機會。當你正處於較為閒散的停工空檔,最重要的就是繼續維持固定的創作時數,並且運用以下的活動繼續認真發展你的藝術事業。
雖然社群媒體是一種絕佳的行銷工具,它也可能讓你騷動分心而擱下該做的正事!總會有另一個藝術家擁有更多追隨者或粉絲。所以,如果你發現自己起了嫉妒之心,只想著要監測自己的人氣統計資訊,或是因為沒人對你的 Facebook 貼文留言評論而大失所望時,切記要贏得粉絲的支持並非是一蹴可幾。
藝術家靈魂是你身為藝術家的觀點。這包含了你的獨特風格,例如你慣用的色調、符號、線條和標記,你的技巧、你的媒材、你所選用的主題,以及使用這些東西的連貫性。這反映了你獨特的觀點、生命經驗、身分認同和價值觀,也反映了你所認為的重要事物。
對許多藝術家而言,由藝廊代理自己是他們職涯中的最高志向。然而,新進藝術家就跟其他剛剛入行者一樣,不會立刻獲得夢寐以求的工作。藝廊也會考量你的實質地位、你作品的銷售潛力,以及你過去所取得的曝光機會—像是媒體報導或在其他藝廊舉辦展覽。利用以下的檢查清單,考量你是否已做好準備進軍藝廊!
雖然藝術創作可以讓人感到愉悅、放鬆,但當我們大量從事藝術創作時並且渴望有所進展,這也同等會讓我們感到焦慮、乏味或沮喪。尤其當我們剛開始創作,還沒有足夠的技巧或工具來落實腦海中的概念時。想辦法度過低潮也是不可或缺的過程。所以遇到挫折時,仍要保持平常心,並且堅持下去。這就是身為藝術家的其中一部分。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許多人害怕上繪畫課,感覺與藝術創作遙不可及。但是,繪畫對於大人與孩子來說,仍然可以是一個很好的形式來發展創造力和美感。這篇文章分享了一個關於繪畫和創意啟發的故事,並提供了一些建議,讓我們能夠從中看到每個人都擁有藝術細胞的潛能。
Thumbnail
如果你能即使沒有繪畫基礎,仍然會鼓勵你養成手繪的習慣。設計師大多具備草稿繪製的能力,這項能力的功用並不是要我們變得很會畫畫,而是培養「觀察」與「表現」的能力,藉由這樣的練習,不斷累積視覺經驗及提升捕捉細節的敏銳度。
Thumbnail
『天賦』這點,應是客觀存在的。什麼是藝術的天賦?講白一點,就是你有能力創作到老。我們看到的藝術家,絕大部份都是必須要靠著自身不斷地努力,才有機會讓越來越多的人去認識,了解。
Thumbnail
形象的直觀方式有很多種:視覺的直觀、聽覺的直觀、觸覺的直觀、嗅覺方直觀、味覺的直觀等等。但是直觀並非都產生美感。因為美感的直觀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交織和補充,全方位、多感官的體驗,最能感知到形象事物的美感。
Thumbnail
在品牌未來學課程中提到,人擁有描繪未來的能力,分成感官能力和感知能力。應該透過書籍,音樂,影像與藝術等媒介累積感知經驗。通過戲劇觀察和學習人性案例,並將之應用於品牌的建立與發展。透過觀察市場和人性的解析,可以達到品牌的知識與智慧累積。目標設定和資料收集的結合是品牌落地和生意連結的重要事情。
Thumbnail
創造的過程始於思想,並以感覺為開端 你應該擁有你想要的每一樣美好事物,你可以成為,或是去做你喜愛的任何事,你可以比你所能想像的更加富足,但首要之務,你必須將它召喚到你的人生中。 「感覺是秘密」是一本講述如何實現內心願望的書,Citta 依照書中的章節「意識、睡眠與祈禱、感覺」分別摘錄
Thumbnail
美感,或說美,是一種如同痛感、涼感等單一的感受,亦或是一種綜合的感受?8大藝術中,文學、音樂、繪畫、彫塑、舞蹈、建築、戲劇、電影,有7大是跟視覺有關的藝術,僅有音樂是非視覺性的藝術。美感是僅屬於視覺與聽覺的嗎?亦或味覺也因美食而有了美感?近來社會上大推美感教育;從教科書、字體、以及鼓勵學生參
Thumbnail
美感非常重要,美感是天生的?還是後天培養出來的? 民國初年時,蔡元培提倡美育,甚至說“以美育代宗教“。 但是,這麼多年過去了,美育成功了嗎? 我是美感的白癡。 不知道是什麼原因,也可能是家庭教育、學校教育或周圍環境的影響,我實在沒什麼美感。
《藝術之戰》(The War of Art)裡有一句話:「我們人生的功課,不是塑造自己成為想像中的理想模樣,而是找出真實的自己,並且成為那個模樣。」,人終其一生,都在探索自己。本文將討論,不知道自己的興趣、可以做什麼,現階段可以怎麼做?
Thumbnail
每個人生來都對學習充滿熱情,好奇心驅使我們去探索新事物。你還記得小時候對世界的那種好奇和興奮嗎?但有時候,隨著我們長大,那種學習的火花好像慢慢消失了。這常常是因為我們陷入了一種「固定型思維」。這種思維讓我們覺得能力是天生的,改變不了,遇到困難就容易氣餒,甚至放棄。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許多人害怕上繪畫課,感覺與藝術創作遙不可及。但是,繪畫對於大人與孩子來說,仍然可以是一個很好的形式來發展創造力和美感。這篇文章分享了一個關於繪畫和創意啟發的故事,並提供了一些建議,讓我們能夠從中看到每個人都擁有藝術細胞的潛能。
Thumbnail
如果你能即使沒有繪畫基礎,仍然會鼓勵你養成手繪的習慣。設計師大多具備草稿繪製的能力,這項能力的功用並不是要我們變得很會畫畫,而是培養「觀察」與「表現」的能力,藉由這樣的練習,不斷累積視覺經驗及提升捕捉細節的敏銳度。
Thumbnail
『天賦』這點,應是客觀存在的。什麼是藝術的天賦?講白一點,就是你有能力創作到老。我們看到的藝術家,絕大部份都是必須要靠著自身不斷地努力,才有機會讓越來越多的人去認識,了解。
Thumbnail
形象的直觀方式有很多種:視覺的直觀、聽覺的直觀、觸覺的直觀、嗅覺方直觀、味覺的直觀等等。但是直觀並非都產生美感。因為美感的直觀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交織和補充,全方位、多感官的體驗,最能感知到形象事物的美感。
Thumbnail
在品牌未來學課程中提到,人擁有描繪未來的能力,分成感官能力和感知能力。應該透過書籍,音樂,影像與藝術等媒介累積感知經驗。通過戲劇觀察和學習人性案例,並將之應用於品牌的建立與發展。透過觀察市場和人性的解析,可以達到品牌的知識與智慧累積。目標設定和資料收集的結合是品牌落地和生意連結的重要事情。
Thumbnail
創造的過程始於思想,並以感覺為開端 你應該擁有你想要的每一樣美好事物,你可以成為,或是去做你喜愛的任何事,你可以比你所能想像的更加富足,但首要之務,你必須將它召喚到你的人生中。 「感覺是秘密」是一本講述如何實現內心願望的書,Citta 依照書中的章節「意識、睡眠與祈禱、感覺」分別摘錄
Thumbnail
美感,或說美,是一種如同痛感、涼感等單一的感受,亦或是一種綜合的感受?8大藝術中,文學、音樂、繪畫、彫塑、舞蹈、建築、戲劇、電影,有7大是跟視覺有關的藝術,僅有音樂是非視覺性的藝術。美感是僅屬於視覺與聽覺的嗎?亦或味覺也因美食而有了美感?近來社會上大推美感教育;從教科書、字體、以及鼓勵學生參
Thumbnail
美感非常重要,美感是天生的?還是後天培養出來的? 民國初年時,蔡元培提倡美育,甚至說“以美育代宗教“。 但是,這麼多年過去了,美育成功了嗎? 我是美感的白癡。 不知道是什麼原因,也可能是家庭教育、學校教育或周圍環境的影響,我實在沒什麼美感。
《藝術之戰》(The War of Art)裡有一句話:「我們人生的功課,不是塑造自己成為想像中的理想模樣,而是找出真實的自己,並且成為那個模樣。」,人終其一生,都在探索自己。本文將討論,不知道自己的興趣、可以做什麼,現階段可以怎麼做?
Thumbnail
每個人生來都對學習充滿熱情,好奇心驅使我們去探索新事物。你還記得小時候對世界的那種好奇和興奮嗎?但有時候,隨著我們長大,那種學習的火花好像慢慢消失了。這常常是因為我們陷入了一種「固定型思維」。這種思維讓我們覺得能力是天生的,改變不了,遇到困難就容易氣餒,甚至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