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愛座的道德困境

2023/09/26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最近因為博愛座讓座的問題引發社會議論,這也凸顯一個問題,傳統濟弱扶傾的道德面臨流失的困境,博愛座本身不是問題所在,人心沒有傳統濟弱扶傾的道德才是大問題,沒有道德上的認知,縱然設再多的博愛座不過是一種強迫性的心理制約,而不是發自內心的遵守道德,這也是最近引發喧然大波的核心所在,固然讓座沒有所謂規定及義務,但以道德良知來說,傳統濟弱扶傾的道德才是維繫人心的紐帶,失去道德的紐帶其實就是社會風氣敗壞的開始。

 

從博愛座引發的社會事件,不禁讓人感慨中國人的傳統美德流失嚴重,特別是在民進黨政府主導的教改及去中國化,嚴重剝離了應該有的傳統美德,人本身就是群體動物,濟弱扶傾及敬老愛幼本應該是生活的一部分,博愛座本身被拿出來當成制約其實反應人與人之間情感的紐帶淡薄,人心的疏離及道德觀的淡薄不會因為設了博愛座就會被人們放在心裡,如果人們還是道德觀感淡薄充斥利己主義,設再多博愛座也沒用,因為強迫性的形式制約比不上發自內心的道德。

 

博愛座其實可有可無,真正該有的是濟弱扶傾及敬老愛幼的同理心,因為衰老及病痛對每個人都是平等的,每一個人一定希望在自己不方便的當下有人幫忙,如果人人都有為他人設身處地的同理心,博愛座其實可有可無,我們的社會真正缺失的是傳統濟弱扶傾及敬老愛幼的同理心,而不是在每一個車廂都設博愛座,沒有同理心為基礎的博愛座無疑是失敗及冰冷的,這也是這次因為博愛座讓座的問題其中的核心,所謂見微知著,從一個博愛座讓座的事件,可以觀察很多的社會現象,傳統道德觀的流失,世代觀感的對立,缺乏同理心的社會風氣,都是真實存在的,博愛座它只是一個制約及象徵,特別在道德感嚴重流失的時代,成為一種沒有溫度的制約,我們必須思考博愛座它應該具有的意義,還有讓座這件事它代表的意義,同理心永遠是最重要的,只要是人都會有病痛及衰老,當面對是否讓座這樣的道德問題時,把感同身受的同理心當成思考準則,會有更實際的想法,博愛座或許只是一種社會制約,甚至不該存在,如果人人都有同理心,博愛座就讓它化為歷史灰燼吧。

李建宏
李建宏
業餘作家,領域跨越ACG,政治評論,閒來無事寫寫文章的普通人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