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4個重點,零基礎也能看懂中醫的奧妙(一)

2023/09/30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出處: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diabetes/article/11

出處: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diabetes/article/11

小慶是個在台北長大的年輕人,高二暑假,他第一次到屏東鄉下探望當中醫的爺爺,由於南部天氣熱,小慶買了很多可樂和冰品。第二天早上,爺爺去叫他起床時,發現他竟無力起床,他說自己從凌晨就開始發冷、發熱、頭痛、全身痠痛、腹脹腹痛、上吐下瀉。

爺爺這才發現房間空調溫度設在18度,圾垃桶裡還有多冰棒袋子和可樂罐。爺爺摸了小慶的額頭和皮膚,發現他還在發燒,把了脈又檢查了他的舌頭後,便是開了中藥煮成湯藥,讓他喝下。

當天晚上又喝了一次,第二天早上再喝一次,到了中午小慶就有飢餓感想吃東西了。以前他感冒打針吃藥,最快也要四、五天才會好,這次症狀這麼多,居然只吃了三回中藥就痊愈了,他很好奇爺爺到底開了什麼藥。

爺爺給他看了藥方,有些藥名他從未聽過,各種藥的分量也不盡相同,他忍不住說:「都看不懂,中醫好難哦!」後來爺爺跟他解說了中醫基的陰陽五行、六氣六淫、臟腑營衛等中醫基本概念後,小慶就理解了自己的感冒為何是夏天過度貪涼飲冷,而外感風寒之邪,內傷生冷濕濁所致。他覺得很有趣,整個暑假都跟在爺爺身邊工作,學到了很多中醫治病及養生之道,對中醫有了另一番看法。

長久以來,人們對中醫一直一知半解,就像案例中小慶一樣,看了中醫,卻聽不懂醫生的語言和藥方,只覺得中醫好難懂。其實中醫一點也不難了解,只要你掌握了以下精髓,即使零基礎也能看懂中醫的奧妙哦!

一.中醫與西醫有何差別?

中醫和西醫是完不同的兩種醫學,它們的理論基礎、思維方式、治療手段皆不相同。西醫治療疾病的思路是:找出疾病是局部哪個問題導致的。如果沒有這個思路,就找不到診斷的依據,也就無法用藥。所以西醫的診斷是不斷將複雜的問題層層分解,切割成微小碎片,然後對碎片深入分析,找到最終靶點,再推斷出整體情況。而中醫是以整體觀來認識並治療人體的疾病,強調人體各個系統間的聯繫與交互作用,所以兩者有以下的差別──

1.西醫用刪去法找病因,中醫從整體找病因:

西醫會分解遇到的問題,但過程中只要有任何一個因素干擾,就得不出準確的結論。例如患者咳嗽不已,西醫會做各種檢查,區分咳嗽可能是急性、亞急性或慢性,然後用刪去法排除不可能的因素。但由於門診規模醫療成本有限,不可能每個病人都做遍所有檢查,一旦找不到原因,就只能以抗過敏、抗感染、化痰的方式治療。

中醫就不一樣,即使咳嗽,中醫也不認為一定是肺部的問題,因為「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也就是說任何一個臟腑出問題,都可能牽連到肺,使患者出現「咳嗽」這個症狀,因此要從整體的角度去找出病因和解決方式。譬如肝火旺盛,也會向上欺侮肺金,一旦肺功能受到壓制,就會咳嗽、咳痰,甚至還有眼睛紅腫痛等症狀。

此時光治肺是沒有用的,因為那是果不是因,肺本身並沒有問題,西醫一直用藥治肺,自然無法治好咳嗽,但中醫會施以清肝火的藥物,清除肝的內熱,使肝肺關係重歸平衡,咳嗽自然就好了。

2.西醫找解決方法,中醫找真正原因:

假設現在一名患者有發熱現象,西醫通常會先抽血、做血液培養、驗尿、照X光或做超音波,再不行就做斷層掃描、核磁共振,找出是哪個器官發炎。但考慮發熱會造成體溫過高,因而無論如何就是要先退熱,所以會用抑制誘發身體炎症的藥物,以達到退熱的效果。這個方式的確快速解決了發熱現象,卻未必能根治發熱症狀,藥效過後,病人可能又再度發熱。

中醫則會尋找發熱的真正原因,研究這個刺激究竟從何而來,而非單純地降溫,而發熱大致可分成「外感發熱」及「內傷發熱」。前者是人體受到外來的風、寒、暑、濕、燥、火等六淫病邪入侵,內傷發熱則是因身體過度疲勞,或久病堵塞體內,形成「瘀」而發熱。中醫會確認患者發熱的真正原因,再根據病人的心、肝、脾、肺、腎五臟的狀態來決定用藥,以根治發熱現象。

3.西醫是排除法,中醫是激發自我修復能力:

人體本就有自我修復的能力,但西醫重視具體的科學研究結果,習慣用排除法刪去可能的致病原因,較不會將看不見、無法數據化的人體自癒力計入治療過程,或將其視為治病的方法。但中醫會利用外界刺激去調整身體的內部系統,用誘導人體的自我修復能力、抗擾亂能力來治療疾病,這也正是中醫所謂的「調理」。

4.西醫著重體內致病的環境,中醫重視人體與環境的關係:

西醫透過各種醫療儀器檢查人體內發生了什麼問題,觀察究竟是細菌病毒感染、器官受損老化,還是血液或細胞病變等因素,造成了人體的疾病。

但中醫認為人是大自然的產物,「人體」這個小系統很依賴「地球」這個大系統,因為人每天都要呼吸、都要攝取外界的物質和營養,小系統受到外界刺激,久而久之,就會產生回應。

所以中醫強調人體與環境的關係.以及環境對人體的影響,並將自然分成風、寒、暑、濕、燥、火等偏性,而人體的小系統的疾病也有類似的特徵,即寒、熱、溫、涼、平等屬性,兩者之間有所關聯。例如冬天的冰雪是自然界的寒,若入侵人體便會造成身體的寒,使人手腳冰冷、發抖、面色蒼白等。慢慢地人類摸索出攝取了什麼會刺激或抑制人體系統,進而歸納出陰陽、五行之說。

5.西醫是治療疾病,中醫是治未病:

西醫的過人之處在於一旦發現確定的發病目標,幾乎都有對應的方法與藥方,可以有效處理問題,但前提是疾病已經存在,但對於即將產生的疾病,西醫較無法預測。

中醫則注重治未病,也就是防患於未然,在疾病尚在氣血層面時就改善它,不讓它拖到成為真正的疾病,用調理整體的方式,讓人體系統維持在健康的狀態中,使疾病沒有發生的機會。

6.中西醫都有各自的缺點:

西醫的缺點前文已提過,不再贅言,而中醫也有其缺點──

a.確定性較低:一個症狀可能是好幾個原因導致的,容易沒弄清楚就貿然調節,或知道原因但只能用以往摸索出的規律去調節,就有可能使治療不完善。

b.調節幅度沒有西醫外科手術來得快速直接:中藥和針灸治療的力道較小,且速度慢、療程長。

c.比起西醫,中醫的調節手段較為有限。

7.西醫重視物質世界,中醫討論能量世界:

西醫的宇宙觀只有物質的世界,一切都要眼見為憑,所有主張理論都要經過實證與研究,沒有具體的數字和根據,就不算是事實。而中醫除了物質世界,還會討論看不見的能量世界,例如中醫所謂的氣、經絡等,就是肉眼看不到的,但其實它們就像WiFi一樣,雖然看不到任何傳輸線,但就是能上網,雖然看不見氣和經絡,但它們卻是存在的能量。

所以中醫會去研究患者整個身體的能量走向,例如女性在月經來之前,能量會逐步往子宮卵巢的位置蓄積,能量走的是經絡,與女性生理期有關的經絡有肝經、胃經、衝任、帶脈,只要能量卡住,該處就會漲痛,因此中醫遇到經痛或經期不順的患者,會去研究患者是哪裡的能量堵住,然後對症下藥,疏導能量使之順暢。

8.西醫看的是「病」,中醫看的是「病人」:

西醫會專注在病症本身,舉例來說,經前症候群的患者通常有頭痛、胸漲等症狀,婦產科醫師會開給患者止痛藥,讓患者不痛就好,若是患者經期不規則,就直接開藥調經,藉由賀爾蒙作用來改善症狀。

但中醫看的是生病的人,注重個體的差異性,會考慮到病人的個人體質、所處地域、季節等因素,西醫對同一病症的用藥大致相同,但中醫對於不同人的治療方式與用藥,可能完全不一樣。

我只追隨靈感,想寫啥就寫啥。 最愛寫小說和搞笑文,其他文章通常是用來掙錢和練文筆的。 希望有生之年皆能隨心所欲、自由自在。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