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紙性戀」納入「異/同性戀」有什麼問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文:廖希文・SH Liao

圖源:『宝石の国』1巻発売記念フルアニメーションPV

圖源:『宝石の国』1巻発売記念フルアニメーションPV

前陣子我發表〈紙性戀處境及其悖論〉時,有一位作家發言指稱我的研究協力者只有「異性戀順性別男性」,並進而把這類推到「紙性戀都是異性戀順性別男性」;當時時間不多,我只能簡短回答「我的研究協力者不全是順性別,而且紙性戀不能當作異性戀來看待」。沒想到拜她的發言所賜,後來有許多人來問我「紙性戀為什麼不是異性戀」,甚至有人在網路上用我研究協力者的性別做文章。

把「探問中(questioning)」當成順性別,把雙性戀當成異性戀,這位作家任意化約、亂套刻板印象,對我研究協力者施加性別錯稱和性傾向扭轉,固然讓我義憤填膺(moral outrage),但只要有一點性別意識,都知道這種誤認是非常基礎的道德錯誤;對此我只能重申我的研究協力者有自我決定(self-determine)TA們性別與性特質的能力和權力,侵犯或化約這點是有違倫理的。對此我也對我的研究協力者感到愧疚和歉意。

此外,我在論文中已經明言在這份有字數和發表時間限制的論文中,我的研究絕對不能代表或涵蓋所有紙性戀,沒有辦法涵蓋夢圈、腐圈、自我抽離性戀(Aegosexual)、除此之外的紙性戀者;不考慮我的問題意識,任意用「這份研究為什麼沒有討論○○」這種罐頭批評未免強人所難。而且目前對紙性戀沒有具規模的無作為抽樣調查,要說「紙性戀者都是某一性別」未免言之過早。

相較於以上的討論,這邊更重要的是冷靜下來,就我的專業回應「紙性戀為什麼不能納入異/同性戀」的問題。以下就不同面相分而論之。另外從「對人性戀中心主義批判」出發的論述,松浦優老師已經在論文中詳細討論過,此處省略不論,請大家自行參考。

──如果將二次元和三次元作為存有論上的不同範疇來思考……「『血肉活人女性』與『二次元女性角色』是『同性』」這個命題絕非不證自明的。(松浦優2023)

1. 異性戀矩陣的問題

「異性戀矩陣」這種概念,簡言之也就是異/同性戀這種認識,在前提上規定了只有性別能夠成為性對象,同時也規定了性別二元論;因為只有在以兩性為欲望定向的前提下,異/同性戀認識論才會成立,所以這種認識論同時也抹消了其他的性別和性特質。

舉例來說,一個人不在兩性的範疇中,例如非二元性別、探問中或間性人(intersex)等,TA的性特質就無法被納入「異/同性」的框架中;而一個人的性對象不在兩性框架中時,例如對物性戀、人偶戀者、戀物等,我們還有辦法將它納入「異/同性」的框架中嗎?這又涉及以下四方面問題。

但是無論如何,巴特勒的「異性戀矩陣」概念,顯示了「異/同性戀」的框架本身就是爭議性的,而毫無疑問地接受這個預設,有著邊緣化其他性別和性特質的倫理爭議。(我在〈紙性戀宣言〉中引用過異性戀矩陣的概念,並指出紙性戀是無法納入異性戀矩陣的性特質,詳細可以去參考,或著閱讀巴特勒的《性別惑亂》。)

2. 存有論差異的問題

松浦優老師(2023)在上個月的講座中,引用巴特勒來批判「把性差異視為根源,從而抹消其他差異」的認知框架。對巴特勒而言,把性差異視為根源差異,抹消了種族、同性戀、跨性別的存在;而松浦老師則指出這同樣也抹消「人類與非人」的存有論差異。常識論的是,只用「兩性」的宏大分割來化約世界,本來就會抹消許多差異。同時「兩性」框架也塑造了一種大家好像都一樣的幻象,並病理化超脫這個框架的存在。

回到人類與非人的存有論差異上,人類與虛構角色的性別授予過程也截然不同。就像巴特勒所謂的「操演(performativity)」,性別授予過程在於規範的引述。當代的人類一出生(或在出生前)就在醫療診斷下被授予一個性別,然後援用在身分證、駕照、戶籍,在家庭、學校與職場中不斷重演;這個診斷當然是模糊的,畢竟間性人通常是在成年後才被診斷出來。

但是涉及後述的「性別判定」和「想像力環境」問題,虛構角色作為非人卻經歷截然不同的性別授予過程,性別「只是作為一個要素被設定出來」的,雖然影響著讀者的解讀,但要「超譯」這個性別卻不用上醫院、上法院;甚至就像《寶石之國》的寶石人一樣,「虛構角色並不一定需要性別」,也有學者將虛構角色本身稱為「第三性別」(McLelland 2005)。

守如子(2010)提到色情漫畫的女性讀者能夠把「設定上是女性的角色」認知為「擬似女性」,而非「同性」;也可以類推在男性上也反之亦然。既然存在這種可能性,就不應該任意抹消,將「異/同性戀」框架視為不證自明的。就此而言,將兩性視為根源、「異/同性戀」的化約論,就無法捕捉人與創作物的存有論差異。

3. 多重定向的問題

齋藤環(2006)基於多重定向的概念,將御宅性特質稱為「想像上的倒錯傾向與日常健常性特質的乖離」。先不管齋藤的健常化,重點在於這種「乖離」的意識基礎是什麼。我認為粗略來說是齋藤所謂的「『此體驗被某些事物媒介』這種意識」,而齋藤把這種意識視為虛構成立的前提。在討論關於虛構的性特質時,不能忽略這種「乖離」。

在我們前面貼文所介紹關於「自我抽離性戀」的論文中,這種「乖離」被用作脫離日常社會角色的手段;他們與虛構角色的關係也不一定類似人際關係(parasocial),這也是松浦老師提到將「次元障壁」視為積極價值的族群。將與虛構角色的關係用「異/同性戀」人際關係來類推,認為三次元與二次元之間無法脫離,就忽略了這個「次元障壁」的意識變化作用,也抹消了這些族群。

進一步來說,在三次元對「男性人類」感到性吸引力、在二次元對「設定上是女性的角色」感到性吸引力的族群大有人在,反之亦然。守如子(2010)也指出「色情作品所中介的性特質與現實世界中異性戀者/同性戀者/雙性戀者/無性戀者…等認同(identity)有著多樣的關係。」如果認為二次元與三次元、虛構與日常生活的性特質和性認同沒有任何乖離,必須連貫一致,也就是對「設定上是兩性的角色」感到性吸引力的人,必須就此成為「異/同性戀者」,也必須要對「人類兩性」感到性吸引力,這並不符合實際狀況。

4. 性別標記與性別判定的問題

西條玲奈老師(2019)在關於人工物性別的討論中,採用了「性別標記(gender marker)」的概念,也就是「若對象a具有P1, P2,…Pn的性質(性別標記),則a為性別G」;西條老師舉例兩性廁所告示牌上的人形圖像,身形筆直的人形被認知為男性,而身著裙裝的人形則被認知為女性,這就是性別標記的作用。西條老師的論述有助於我們注意到人工物的性別化與性別判定作用。

那麼照定義來說若「人類女性」跟「設定上是女性的角色」具有同樣的性別標記,我們就可以將兩者稱為「同性」。但是這個說法有著去脈絡化的危險,因為特定性質和特定性別的聯繫並不是普世皆準;性別判定本身也是發生在特定互動過程發生的,受到性別標記以外、作為行動者網絡的敘事和環境要素影響。

例如在觀看動畫或動畫傳播的過程,讀者對特定角色的性別判定經常發生變化,例如中文圈少了性別代詞之後對《獵人》中庫拉皮卡性別的疑惑,甚至我們常常在Google搜尋上打出角色名「○○」,後面就出現「○○ 性別」的關鍵字,可見虛構作品中這些性別標記時常是不明顯、令人疑惑的;其他如秀吉、《薔薇王的葬列》、《寶石之國》這些作品中性別不明的角色,也經常導致性別標記和性別判定產生變化。就此而言,關於非人的性別判定的心理學過程,有必要進一步研究。

其次是不像人類與性別透過法制而被強制賦予固定不變的性別,創作物與性別標記具有可分割性。讀者並不一定要正確解讀性別標記,例如在二次創作中,性轉(TSF)或扶他化是常見的創作方式,而這些性別標記的重組不見得會影響角色的同一性。

同時基於這種可分割性,相對於「異性戀矩陣」中性傾向必須要以性別為對象,也因此需要以性別標記為基礎;是否一定要具有性別標記,才能夠成為紙性戀者的性對象?如果我們以關係性的角度來理解紙性戀,性別判定不見得在長期互動過程中,從頭到尾都具有重要功能,也因此將紙性戀納入「異/同性戀」的框架也具有爭議。

5. 想像力環境的問題

在虛構作品中,「被設定為特定性別標記的要素」是否能夠脫離與「特定性別範疇」的歸屬關係,取決於想像力環境的變動;這點類似於松浦老師(2022)在〈作為隱喻的美少女〉中論證「虛擬美少女非女性」時所謂的「賦生式誤配」,詳細的討論可以參考該論文。

想像力不一定符合實際社會境況,而時常脫離霸權的唯一性現實,保留實際上已經消失的存在,或創造不存在於霸權現實的存在。舉例來說,日本動漫畫中經常聽到的「役割語」,也就是博士、大小姐這些角色經常使用的特定語言,就是作為現實的化石而保留下來的「架空的語言」,本身就已經跟當代人所認知的霸權現實脫節。

另一種脫離霸權現實的路徑,則是想像力環境本身作為「假想現實的原理原則」成立的過程。舉例來說,先前有一位同學私訊臺大宅研,尋問「二次元偽娘是不是三次元跨性別的再現(representation)?」當時的回答可以到臺大宅研的粉專參考,不過我後來發現,他提問的理由在於《聖騎士之戰》的「布里姬」這位角色──一位經常被大家認知為偽娘,但遊戲監督在訪談中聲稱是「跨性別的再現」,並讓這位角色在遊戲中出櫃,引起相當程度爭論的角色。

當時我建議這位同學對「布里姬」在日語圈和英語圈的繼受進行比較(比較英語和日語的維基百科條目,會看到完全不一樣的焦點)。我後來進行粗略的考察,雖然沒有進行統計,但我認為在日語圈中「布里姬」大多時候還是被作為偽娘來接受,舉例來說,「布里姬」的許多二次創作同人誌中,也依循偽娘的文法來呈現,而不是寫實主義的跨性別(這種表現例如《東京教父》的花子或《藍色時期》的龍二)。

我認為這是因為「布里姬」雖然被視為二次元「偽娘熱潮」的濫觴,但在日本戰後以來龐雜的虛構作品中,早就形成了「偽娘」這種想像力環境,並且它內部不斷的自我創生(autopoiesis)。二次元偽娘作為一種想像力環境,被理解為一種獨立的性別,並不同於霸權現實的跨性別。這個案例同時也說明「設定上的性別」和「讀者接收到的性別」之間的乖離,即使遊戲公司以一種權威地位指派虛構角色的性別,如果沒有想像力環境的基礎,這種認知也不會成立

透過想像力來創造霸權現實不存在的性對象,在色情漫畫的各種文類中屢見不鮮,但我怕粉專被BAN,此處不敢多言,寶藏我都放在DL-Site,請大家自己去探索。最後,我用性別理論家Preciado(2018)的著名隱喻來作結,女同志插著矽膠陰莖,是不是就是異性戀?跨男插著矽膠陰莖,是不是就是女性?如果將萬物都納入「異/同性戀」框架的霸權幻象中,恰恰邊緣化的除此之外的其他性別和性特質。

追蹤粉專

參考文獻

松浦優2023。《從紙性戀思考性與性別的政治(フィクトセクシュアルから考えるジェンダー/セクシュアリティの政治)》。臺大御宅研究讀書會與女書店主辦。2023年8月23日。

松浦優2022。:「メタファーとしての美少女──アニメーション的な誤配によるジェンダー・トラブル」。『現代思想』50(11): 63-75。

西條玲奈,2019,「人工物がジェンダーをもつとはどのようなことなのか」『立命館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紀要』第120号: pp.199-216.

斎藤環。2006『戦闘美少女の精神分析』。東京:筑摩書房。

守如子,2010,『女はポルノを読む―女性の性欲とフェミニズム』青弓社.

Mark McLelland (2005) The World of Yaoi: The Internet, Censorship and the Global ‘Boys‘ Love’ Fandom, Australian Feminist Law Journal, 23:1, 61-77.

Paul B. Preciado. 2018. Countersexual Manifesto. Translated by Kevin Gerry Dunn.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這個專題放置在臉書專頁「非現實國度:台灣紙性戀集散地」上連載的短評。短評主要介紹關於紙性戀、非對人性戀相關的知識與實踐,通常以相關著作或評論為基礎。內容通常包括但不限於來自女性主義、酷兒研究、無性戀研究方面,或次文化、ACG、御宅研究方面,以及人類學、多物種研究、本體論轉向等方面。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在介紹幾篇學術論文之後,這次我們來介紹一些關於「紙性戀婚禮」的實踐知識。有名的近藤顯彥在2018年與初音未來結婚,這是聞名紙性戀社群與御宅圈的事件,相關英、日、中文報導屢見不鮮。不過日本之外比較少人知道的是,近藤也夥同一群「紙性戀婚禮」的實踐者,出版了《如何舉辦與二次元角色的婚禮》這本同人誌,來分享
在松浦優老師諸多紙性戀相關的論文中,〈作為賦生式誤配的多重定向力〉是第一篇詳細的討論「對二次元性特質=作為賦生式誤配的多重定向」與「對人性戀中心主義」的文章。這篇文章巧妙的將「展演與賦生(見前一篇貼文)」結合於東浩紀的誤配論,從而分析非對人性戀的實際存在、可能性與受到的邊緣化。要一次讀懂這篇文章可能
「你如何代入角色?」這個對歌劇演員的標準問題,對於布袋戲偶師則毫無意義;因為對偶師來說,重要的問題是「如何讓人偶活靈活現」。當偶戲人類學家司黛蕊發現這個差異時,她在兩種藝術間提出了「賦生對上展演」的相對概念,並將其拓展到廣泛的心理和社會理論的層次。她在定義中採取了工整的對仗,展演是由外而內「內攝」來
「我可以當個禁羈的無性戀嗎?」禁羈在英語中指非常規的性實踐和性幻想,主要例如BDSM、膠衣等等。這篇研究調查了在無性戀與禁羈/戀物之間協商認同的夾縫族群。無性戀在「無性戀可視性與教育網絡(AVEN)」的定義中,指涉「經驗不到性吸引力的人」(不是沒有性衝動或厭惡性行為),而禁羈和戀物的實踐並不一定依賴
本次要介紹兩位芬蘭學者Karhulahti & Välisalo的論文〈Fictosexuality, Fictoromance, and Fictophilia〉,這篇應該是英語圈第一篇完整對於紙性戀的研究。除了前半部介紹準社會理論,後半部則參考了齋藤環、東浩紀等人的研究。在兩位學者提出的五個主題
1973年局外人藝術家亨利達格在療養院中死去,其令人震撼的巨作《在非現實國度》在租屋處被發現。達格在數十年孤獨的生活中,以拼貼、描圖的技法完成這本一萬多頁的圖文小說,並創造其中龐大的虛構世界;這個虛構的理想鄉環繞著「薇薇安少女」──不存在於現實之性別的虛構角色們展開。達格將欲望和生命注入虛構,從而在
在介紹幾篇學術論文之後,這次我們來介紹一些關於「紙性戀婚禮」的實踐知識。有名的近藤顯彥在2018年與初音未來結婚,這是聞名紙性戀社群與御宅圈的事件,相關英、日、中文報導屢見不鮮。不過日本之外比較少人知道的是,近藤也夥同一群「紙性戀婚禮」的實踐者,出版了《如何舉辦與二次元角色的婚禮》這本同人誌,來分享
在松浦優老師諸多紙性戀相關的論文中,〈作為賦生式誤配的多重定向力〉是第一篇詳細的討論「對二次元性特質=作為賦生式誤配的多重定向」與「對人性戀中心主義」的文章。這篇文章巧妙的將「展演與賦生(見前一篇貼文)」結合於東浩紀的誤配論,從而分析非對人性戀的實際存在、可能性與受到的邊緣化。要一次讀懂這篇文章可能
「你如何代入角色?」這個對歌劇演員的標準問題,對於布袋戲偶師則毫無意義;因為對偶師來說,重要的問題是「如何讓人偶活靈活現」。當偶戲人類學家司黛蕊發現這個差異時,她在兩種藝術間提出了「賦生對上展演」的相對概念,並將其拓展到廣泛的心理和社會理論的層次。她在定義中採取了工整的對仗,展演是由外而內「內攝」來
「我可以當個禁羈的無性戀嗎?」禁羈在英語中指非常規的性實踐和性幻想,主要例如BDSM、膠衣等等。這篇研究調查了在無性戀與禁羈/戀物之間協商認同的夾縫族群。無性戀在「無性戀可視性與教育網絡(AVEN)」的定義中,指涉「經驗不到性吸引力的人」(不是沒有性衝動或厭惡性行為),而禁羈和戀物的實踐並不一定依賴
本次要介紹兩位芬蘭學者Karhulahti & Välisalo的論文〈Fictosexuality, Fictoromance, and Fictophilia〉,這篇應該是英語圈第一篇完整對於紙性戀的研究。除了前半部介紹準社會理論,後半部則參考了齋藤環、東浩紀等人的研究。在兩位學者提出的五個主題
1973年局外人藝術家亨利達格在療養院中死去,其令人震撼的巨作《在非現實國度》在租屋處被發現。達格在數十年孤獨的生活中,以拼貼、描圖的技法完成這本一萬多頁的圖文小說,並創造其中龐大的虛構世界;這個虛構的理想鄉環繞著「薇薇安少女」──不存在於現實之性別的虛構角色們展開。達格將欲望和生命注入虛構,從而在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情人節閒來無事 分析一下最具爭議的話題【男女之間有沒有純友誼】 首先純友誼的定義"沒有浪漫或性愛意圖" 換句話說不能有情人間的親密幻想 還有其他觀點居然也列入純友誼 "互相尊重"或是"共同興趣"還有"價值觀" 定義模糊難怪一堆人觀點混淆 以身為男性的角度來說【沒有浪漫或性愛意圖
Thumbnail
(→)(⟷)(▲)(※)(Z) Phisomer 哲學語境分析工具:女性
Thumbnail
當鎔宇在新加坡感受到初雅對他的『愛』時,以及感受到對於『關係確認』的渴望時,他馬上就退縮了,因為他沒有辦法去接受。 lithromantic 這個詞,就是形容這種『我就喜歡你不喜歡我』的感覺,「性單戀」與其說是新的性取向,或許也可以說是迴避型依戀的一種。
  不使用「男性/女性」、「陰柔/陽剛」、「異性戀/同性戀」這些二元架構會讓許多論述難以推展,但去使用這些二元架構,卻又讓我覺得抽象且偏離事實。這並不是在說,社會中有少數人不能被這樣的框架來涵蓋,我們必須去想到與尊重這些人;而是在說,每個人都是異質的,每個人都不該被這樣的框架涵蓋。
Thumbnail
一般的人是查埔愛查某,查某愛查埔,毋過有一寡仔人是查埔愛查埔,查某愛查某,外國的統計是量約仔有一成。   愛情、情慾是誠直接感覺的代誌,欲愛啥人,是無法度勉強的。有人是雙性戀,同性、異性攏會使,就是愛這个人,無管伊的性別。異性戀的人是較濟爾爾,毋是一定的,動物中嘛有同性鬥陣的情形。   以早
Thumbnail
所謂的「性別」,到底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區分的呢? 國小三四年級前,男女生不是都會玩在一起嗎? 我的興趣不論在何時都跨越了性別,小學的我喜歡真珠美人魚跟小魔女Doremi、彗星公主,但我也喜歡神奇寶貝、數碼寶貝,喜歡收集庫洛牌,也喜歡收集怪獸卡牌,所以我跟男生女生都是朋友。開始感覺到變化...
Thumbnail
「Shaga學姐,我喜歡妳。」 這句話如果說出來的話,結局會改變嗎?   「兩個都很女性化的女生就沒看過有同性戀啊,為什麼女生會和長的很像男生的女生在一起,那就跟男生再一起就好了啊。」我的親人這麼問著,對於新聞滿臉疑惑, 我苦笑著回答:「那只是性別氣質的差異,還有刻板印象,女生和女生在一起不
Thumbnail
本文旨在打破戀愛中心主義百合觀所可能帶來的侷限,並且簡略提供了另一種百合觀為替代方案,讓讀者可以看見那些無法被「戀愛情感」所完全解釋的百合。本篇文章也蘊含筆者對於「百合」的期許──女孩與女孩相遇,創造出我們從未想像過的情感關係/生活方式,其中描繪的各種關係想像擁有著造就一場寧靜的關係革命的潛力。
首先謝謝大家關心我的情事。 雙偏同、近無性戀、迴避性依戀人格、付出型人格以上四點,我覺得剛好集結了對自己甚至對他人最不適合的戀愛條件,先前也提到自己沒有想要和需要婚生,總之戀愛這方面我是直接斷開放棄了。 我很容易對人產生好感,僅止於好感,很怕對方因此喜歡我,尤其是男性朋友,我也為了跟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情人節閒來無事 分析一下最具爭議的話題【男女之間有沒有純友誼】 首先純友誼的定義"沒有浪漫或性愛意圖" 換句話說不能有情人間的親密幻想 還有其他觀點居然也列入純友誼 "互相尊重"或是"共同興趣"還有"價值觀" 定義模糊難怪一堆人觀點混淆 以身為男性的角度來說【沒有浪漫或性愛意圖
Thumbnail
(→)(⟷)(▲)(※)(Z) Phisomer 哲學語境分析工具:女性
Thumbnail
當鎔宇在新加坡感受到初雅對他的『愛』時,以及感受到對於『關係確認』的渴望時,他馬上就退縮了,因為他沒有辦法去接受。 lithromantic 這個詞,就是形容這種『我就喜歡你不喜歡我』的感覺,「性單戀」與其說是新的性取向,或許也可以說是迴避型依戀的一種。
  不使用「男性/女性」、「陰柔/陽剛」、「異性戀/同性戀」這些二元架構會讓許多論述難以推展,但去使用這些二元架構,卻又讓我覺得抽象且偏離事實。這並不是在說,社會中有少數人不能被這樣的框架來涵蓋,我們必須去想到與尊重這些人;而是在說,每個人都是異質的,每個人都不該被這樣的框架涵蓋。
Thumbnail
一般的人是查埔愛查某,查某愛查埔,毋過有一寡仔人是查埔愛查埔,查某愛查某,外國的統計是量約仔有一成。   愛情、情慾是誠直接感覺的代誌,欲愛啥人,是無法度勉強的。有人是雙性戀,同性、異性攏會使,就是愛這个人,無管伊的性別。異性戀的人是較濟爾爾,毋是一定的,動物中嘛有同性鬥陣的情形。   以早
Thumbnail
所謂的「性別」,到底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區分的呢? 國小三四年級前,男女生不是都會玩在一起嗎? 我的興趣不論在何時都跨越了性別,小學的我喜歡真珠美人魚跟小魔女Doremi、彗星公主,但我也喜歡神奇寶貝、數碼寶貝,喜歡收集庫洛牌,也喜歡收集怪獸卡牌,所以我跟男生女生都是朋友。開始感覺到變化...
Thumbnail
「Shaga學姐,我喜歡妳。」 這句話如果說出來的話,結局會改變嗎?   「兩個都很女性化的女生就沒看過有同性戀啊,為什麼女生會和長的很像男生的女生在一起,那就跟男生再一起就好了啊。」我的親人這麼問著,對於新聞滿臉疑惑, 我苦笑著回答:「那只是性別氣質的差異,還有刻板印象,女生和女生在一起不
Thumbnail
本文旨在打破戀愛中心主義百合觀所可能帶來的侷限,並且簡略提供了另一種百合觀為替代方案,讓讀者可以看見那些無法被「戀愛情感」所完全解釋的百合。本篇文章也蘊含筆者對於「百合」的期許──女孩與女孩相遇,創造出我們從未想像過的情感關係/生活方式,其中描繪的各種關係想像擁有著造就一場寧靜的關係革命的潛力。
首先謝謝大家關心我的情事。 雙偏同、近無性戀、迴避性依戀人格、付出型人格以上四點,我覺得剛好集結了對自己甚至對他人最不適合的戀愛條件,先前也提到自己沒有想要和需要婚生,總之戀愛這方面我是直接斷開放棄了。 我很容易對人產生好感,僅止於好感,很怕對方因此喜歡我,尤其是男性朋友,我也為了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