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評〈作為賦生式誤配的多重定向力〉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在松浦優老師諸多紙性戀相關的論文中,〈作為賦生式誤配的多重定向力〉是第一篇詳細的討論「對二次元性特質=作為賦生式誤配的多重定向」與「對人性戀中心主義」的文章。這篇文章巧妙的將「展演與賦生(見前一篇貼文)」結合於東浩紀的誤配論,從而分析非對人性戀的實際存在、可能性與受到的邊緣化。要一次讀懂這篇文章可能不容易,在這邊我們試著簡短的解釋這篇文章的關鍵概念(也可以參考另一篇導讀文章〈紙性戀宣言〉)。

「多重定向(multiple orientations)」是齋藤環所創造的詞,描述御宅知覺、捕捉各種虛構/現實的能力;而松浦老師則將此進一步放在「性取向(sexual orientation)」的位置上,從而將朝向「單一性別」的性吸引力給複數化,以朝向複數脈絡的定向取代朝向「同性/異性」的定向。舉例來說,松浦老師曾經在《終將成為你》的文論中,用「無性戀/無浪漫多重定向=複數指向」,來描述「看」戀愛與「做」戀愛是朝向不同脈絡的定向與吸引力。

而「賦生式誤配的多重定向」一詞,則是對賦生產物(例如二次元、虛構角色)的欲望定向,被用來描述「對二次元性特質」的特性。相對展演作用在自我與認同,賦生則作用在他者與環境,為了捕捉賦生中物質性的面向,松浦老師提出了「賦生式誤配」的概念。「誤配」的概念來自於東浩紀,作為發生在情報管道與網絡的錯位來「呈現出非世界之物」;簡單來說,也就是引文中所謂「(非對人性戀)源於對人性戀的歷史產物,但它也將對人性戀予以相對化。」

詳細來說,誤配發生的可能性,也就是「象徵作為形象,換言之文字作為圖像被接收的可能性(東浩紀2011)。」舉例來說,就像是由於情報傳達的錯位,二次元將三次元的象徵作為想像力從而成立,並成為獨立於三次元的一種想像力環境;也就是二次元作為一種獨立於三次元的存在物被賦予生機,從而成為新存在物的可能性。所以藉由「賦生式誤配的多重定向」,能夠證成「不能被化約為對人性戀的對二次元性特質」的存在。

但是這種誤配可能性不一定會被把握,也可能會被取消,而取消這種可能性的就是「對人性戀中心主義」;松浦老師用巴特勒提出的「字面化幻想」來理論化對人性戀中心主義。字面化幻想,也就是將欲望字面化的束縛在人類特定身體部位,也就是字面化的「陰莖」與「陰道」;作為將「性(sex)=異性間(hetero)的性行為(sex)=性器交合(coitus)」一體化的幻想,它以「性別二元論」與「對人(異)性戀中心主義」為核心。也就是說,在字面化幻想中,欲望和認同都必須扣合於字面的「人類性器的差異」,而其他差異也可以任意化約。

舉例來說,將「二次元美少年/美少女角色」等同於「人類男性/女性」,將紙性戀收編到「異/同性戀」的範疇,將與虛構角色的婚姻收編到「同/異性婚」的範疇,都是這種字面化幻想的呈現。在字面化幻想中,對二次元性特質並不存在,因為「二次元角色」只是再現人類性器的替代品,而欲望永遠都是朝向人類性器的。所以在討論「創作二次元角色是否會再生產對特定人類的刻板印象?」、「創作二次元性表現是否會再生產特定人類的性物化?」時,如果抹消人類與非人的差異,而透過字面化幻想將兩者等同起來,反而才會導致對人類的再生產。

字面化幻想將「人類性器的差異」當成最根本的差異,所以構成了「對人(異)性戀中心主義」與「性別二元論(順性別中心主義)」,並巧妙聯合在性特質和性別政治中。而透過批判字面化幻想,也顯現出「非對人性戀運動(對人性戀中心主義批判)」與「性別不羈/跨性別運動(性別二元論批判)」的連帶可能性。(詳見松浦老師的文章〈對人性戀中心主義與順性別中心主義的共通點:從「萌圖廣告問題」與「跨性別者的廁所使用問題」出發〉)

中譯論文

追蹤粉專


這個專題放置在臉書專頁「非現實國度:台灣紙性戀集散地」上連載的短評。短評主要介紹關於紙性戀、非對人性戀相關的知識與實踐,通常以相關著作或評論為基礎。內容通常包括但不限於來自女性主義、酷兒研究、無性戀研究方面,或次文化、ACG、御宅研究方面,以及人類學、多物種研究、本體論轉向等方面。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如何代入角色?」這個對歌劇演員的標準問題,對於布袋戲偶師則毫無意義;因為對偶師來說,重要的問題是「如何讓人偶活靈活現」。當偶戲人類學家司黛蕊發現這個差異時,她在兩種藝術間提出了「賦生對上展演」的相對概念,並將其拓展到廣泛的心理和社會理論的層次。她在定義中採取了工整的對仗,展演是由外而內「內攝」來
「我可以當個禁羈的無性戀嗎?」禁羈在英語中指非常規的性實踐和性幻想,主要例如BDSM、膠衣等等。這篇研究調查了在無性戀與禁羈/戀物之間協商認同的夾縫族群。無性戀在「無性戀可視性與教育網絡(AVEN)」的定義中,指涉「經驗不到性吸引力的人」(不是沒有性衝動或厭惡性行為),而禁羈和戀物的實踐並不一定依賴
本次要介紹兩位芬蘭學者Karhulahti & Välisalo的論文〈Fictosexuality, Fictoromance, and Fictophilia〉,這篇應該是英語圈第一篇完整對於紙性戀的研究。除了前半部介紹準社會理論,後半部則參考了齋藤環、東浩紀等人的研究。在兩位學者提出的五個主題
「你如何代入角色?」這個對歌劇演員的標準問題,對於布袋戲偶師則毫無意義;因為對偶師來說,重要的問題是「如何讓人偶活靈活現」。當偶戲人類學家司黛蕊發現這個差異時,她在兩種藝術間提出了「賦生對上展演」的相對概念,並將其拓展到廣泛的心理和社會理論的層次。她在定義中採取了工整的對仗,展演是由外而內「內攝」來
「我可以當個禁羈的無性戀嗎?」禁羈在英語中指非常規的性實踐和性幻想,主要例如BDSM、膠衣等等。這篇研究調查了在無性戀與禁羈/戀物之間協商認同的夾縫族群。無性戀在「無性戀可視性與教育網絡(AVEN)」的定義中,指涉「經驗不到性吸引力的人」(不是沒有性衝動或厭惡性行為),而禁羈和戀物的實踐並不一定依賴
本次要介紹兩位芬蘭學者Karhulahti & Välisalo的論文〈Fictosexuality, Fictoromance, and Fictophilia〉,這篇應該是英語圈第一篇完整對於紙性戀的研究。除了前半部介紹準社會理論,後半部則參考了齋藤環、東浩紀等人的研究。在兩位學者提出的五個主題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佛洛伊德的《性學三論》,開篇第一探討性慾,也就是「Libido」,原慾。 書中提到兩個概念,性吸引來源:性對象 & 性衝動:性目標 性對象為同性者,稱之為同性戀者或性倒錯者。 性倒錯者的行為表現有 α完全性倒錯者:性對象只能是同性,異性會讓他們感覺到無趣甚至厭惡,正常性行為無法感受到任何
Thumbnail
(→)(⟷)(▲)(※)(Z) Phisomer 哲學語境分析工具:女性
Thumbnail
  作者:阿鏡   作品 一:字貓(R18)   類型:輕鬱、愛情   昨日和格友聊到車文,由於自己曾寫過,也很愛,所以也觀摩了不少這類大手們的創作。   有趣的是,男頻、女頻,寫法不太一樣,我個人較偏「情慾」的描寫,當然,和人設也有關。   我不敢說自己多會寫,情、慾有合一..
Thumbnail
  前言:本文寫作於2021年9月,有篇貼文被瘋傳。宅圈的求偶焦慮和困境被提出來討論。多數人指出動漫設定的男女關係過於單純且獎勵化,導致這種日系霸總(?風格。不過,同樣是看動漫長大的,我是看到完全不同的風景。給同樣是宅圈,有求偶焦慮的朋友一盞明燈。
Thumbnail
當鎔宇在新加坡感受到初雅對他的『愛』時,以及感受到對於『關係確認』的渴望時,他馬上就退縮了,因為他沒有辦法去接受。 lithromantic 這個詞,就是形容這種『我就喜歡你不喜歡我』的感覺,「性單戀」與其說是新的性取向,或許也可以說是迴避型依戀的一種。
  不使用「男性/女性」、「陰柔/陽剛」、「異性戀/同性戀」這些二元架構會讓許多論述難以推展,但去使用這些二元架構,卻又讓我覺得抽象且偏離事實。這並不是在說,社會中有少數人不能被這樣的框架來涵蓋,我們必須去想到與尊重這些人;而是在說,每個人都是異質的,每個人都不該被這樣的框架涵蓋。
悟假可能愛上兩個女孩,就是小不點和小太陽。他有沒有想過這是對感情不公平,這個自然是每個人有不同的想法,有人願意就有人接受。原生小猴認為:兩個老婆?小猴一個也不要。你讓悟假回家,他跟本不是好人,次生不能有這種活法,我老孫堅持,絕不饒這個次生阿彌陀佛。 悟假也可能愛上悟真,小不點也可能愛上小太陽,這就
Thumbnail
我常成為慾望投射的對象,而不是一個自主健全的靈魂。但我期待的是兩個靈魂之間的相知相惜。 人類常妄以為扮演了有魅力的男人與女人,就得以獲得關係,進而獲得愛。或妄以為男女之間的情慾就只是單純的情慾,而不包括人的自我與生命。
Thumbnail
男性比女性更傾向去物化身體,男人觀看,而被凝視者會被視為缺乏自主性的「客體」,而非「個人」。異性戀男性將女性視為性對象來表現或再現,滿足性觀看者的愉悅(例如A片),而男人也從觀看中得到快感。 而女性比男性更傾向去物化親密關係,綜觀整個社會對於親密關係的描繪和想像,一直是矛盾又狹隘的。當代社會高
Thumbnail
本文旨在打破戀愛中心主義百合觀所可能帶來的侷限,並且簡略提供了另一種百合觀為替代方案,讓讀者可以看見那些無法被「戀愛情感」所完全解釋的百合。本篇文章也蘊含筆者對於「百合」的期許──女孩與女孩相遇,創造出我們從未想像過的情感關係/生活方式,其中描繪的各種關係想像擁有著造就一場寧靜的關係革命的潛力。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佛洛伊德的《性學三論》,開篇第一探討性慾,也就是「Libido」,原慾。 書中提到兩個概念,性吸引來源:性對象 & 性衝動:性目標 性對象為同性者,稱之為同性戀者或性倒錯者。 性倒錯者的行為表現有 α完全性倒錯者:性對象只能是同性,異性會讓他們感覺到無趣甚至厭惡,正常性行為無法感受到任何
Thumbnail
(→)(⟷)(▲)(※)(Z) Phisomer 哲學語境分析工具:女性
Thumbnail
  作者:阿鏡   作品 一:字貓(R18)   類型:輕鬱、愛情   昨日和格友聊到車文,由於自己曾寫過,也很愛,所以也觀摩了不少這類大手們的創作。   有趣的是,男頻、女頻,寫法不太一樣,我個人較偏「情慾」的描寫,當然,和人設也有關。   我不敢說自己多會寫,情、慾有合一..
Thumbnail
  前言:本文寫作於2021年9月,有篇貼文被瘋傳。宅圈的求偶焦慮和困境被提出來討論。多數人指出動漫設定的男女關係過於單純且獎勵化,導致這種日系霸總(?風格。不過,同樣是看動漫長大的,我是看到完全不同的風景。給同樣是宅圈,有求偶焦慮的朋友一盞明燈。
Thumbnail
當鎔宇在新加坡感受到初雅對他的『愛』時,以及感受到對於『關係確認』的渴望時,他馬上就退縮了,因為他沒有辦法去接受。 lithromantic 這個詞,就是形容這種『我就喜歡你不喜歡我』的感覺,「性單戀」與其說是新的性取向,或許也可以說是迴避型依戀的一種。
  不使用「男性/女性」、「陰柔/陽剛」、「異性戀/同性戀」這些二元架構會讓許多論述難以推展,但去使用這些二元架構,卻又讓我覺得抽象且偏離事實。這並不是在說,社會中有少數人不能被這樣的框架來涵蓋,我們必須去想到與尊重這些人;而是在說,每個人都是異質的,每個人都不該被這樣的框架涵蓋。
悟假可能愛上兩個女孩,就是小不點和小太陽。他有沒有想過這是對感情不公平,這個自然是每個人有不同的想法,有人願意就有人接受。原生小猴認為:兩個老婆?小猴一個也不要。你讓悟假回家,他跟本不是好人,次生不能有這種活法,我老孫堅持,絕不饒這個次生阿彌陀佛。 悟假也可能愛上悟真,小不點也可能愛上小太陽,這就
Thumbnail
我常成為慾望投射的對象,而不是一個自主健全的靈魂。但我期待的是兩個靈魂之間的相知相惜。 人類常妄以為扮演了有魅力的男人與女人,就得以獲得關係,進而獲得愛。或妄以為男女之間的情慾就只是單純的情慾,而不包括人的自我與生命。
Thumbnail
男性比女性更傾向去物化身體,男人觀看,而被凝視者會被視為缺乏自主性的「客體」,而非「個人」。異性戀男性將女性視為性對象來表現或再現,滿足性觀看者的愉悅(例如A片),而男人也從觀看中得到快感。 而女性比男性更傾向去物化親密關係,綜觀整個社會對於親密關係的描繪和想像,一直是矛盾又狹隘的。當代社會高
Thumbnail
本文旨在打破戀愛中心主義百合觀所可能帶來的侷限,並且簡略提供了另一種百合觀為替代方案,讓讀者可以看見那些無法被「戀愛情感」所完全解釋的百合。本篇文章也蘊含筆者對於「百合」的期許──女孩與女孩相遇,創造出我們從未想像過的情感關係/生活方式,其中描繪的各種關係想像擁有著造就一場寧靜的關係革命的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