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國3高速公路接上台28線道往東行,風和日麗、晴空萬里,南臺灣的天氣果然非常好,真是騎車的好天氣!此行主要行程是暢遊茂林、神山,這是我一直嚮往的地方,當Q妹提出這個構想,我毫好不考慮的參加了!
早上四點半從中和出發,忽然發現這一行八人,個個又年輕、又帥氣、又漂亮,又是三鐵,又是跑團的,我唯一的優勢就是年紀最大,感覺好像墜入狼群中的綿羊,此行我命休矣!幾經自我安慰心理平復不少。上午九點到達田寮「月世界」統一觀月門市,我以為是下車休息而已,想不到是從這裡開始,年輕人果然衝勁十足!
卸車整裝後,先到後方的「月世界地景公園」轉一圈,園區內部分正在整修(玉池、月池放乾,山頂觀景台暫時關閉),匆匆繞行一圈便離開了!
離開前還是要拍照,證明曾經來過!
今天的行程主要是沿台28線往東行,經過旗山→美濃→新威→茂林→萬山→龍頭山→蛇頭山→多納石板屋,全程約60公里、爬升816公尺,很輕鬆,很休閒,全程充滿人文與自然景觀,令人期待!
十點正式出發,小白、冠佑兩位勇腳,早在半小時前已前往六龜跑團訓練了,剩下我們六人就慢慢騎!
這條台28線道經過田寮月世界,道路寬敞、彎曲、上下起伏,兩側有鋸狀山巒、刺竹、銀合歡相伴,騎在其中非常過癮!
前行約八公里,到達台28+28.5K處,看到右下方一座美麗的陴塘,我們在此停下來了,騎車不能太快,否則風景就變薄了!
這條道路車流不多,居高臨下,又有一處避車道,在此開設第一補給點恰到好處!
南部的太陽漸漸發揮威力,感謝Q妹及柯南大哥為我們準備旗山有名的「香蕉冰紅茶」,真是大旱望霓雲,清涼好喝,又解渴!
續行,不到十分鐘便進入旗山市區,與小白、冠佑約定會合時間尚早,就信步到老街上逛逛!第一站來到位於德義街巷內的「聖若瑟天主堂」,它建於民國48年,樓高三層,歌德式建築,屋頂上方有耶穌像,左右高角塔對稱,搭配圓拱長窗和玫瑰花窗浮雕,外觀不失莊嚴典雅,因空間狹小,無法通視全貌,但教堂人員的熱情,令人如沐春風!
在「聖若瑟天主堂」不遠處是「旗山城隍廟」,興建於民國37年,民國55年、90年重修,廟前的石造香爐是當時所打造的。主祀威靈公,是一位公平、公正的神祇,到城隍廟我最欣賞廟內的大算盤與楹聯,充滿啟示性!
走進廟內,大門正上方有一副「大算盤」,因主神威靈公主掌陰、陽兩界事項,人死後城隍爺會用大算盤算出所有功、過、善、惡,以此判定來生福、禍、吉、凶與果報,藉以作為賞善罰惡、昭明法理的依據。大門有一副楹聯:「善遊此地心無愧,惡過我門膽自寒」,勸人要行善去惡,充滿警示作用!
第三站來到「旗山車站」,舊名「蕃薯寮驛」,興建於1915年,是糖業鐵道旗尾線的大站,以載貨及客運位主;早期以五分車載糖,向東經旗尾糖廠,終點可達美濃;載客向南至九曲堂,連接縱貫鐵路,1978年停駛,1982年全線拆除,現已轉型為糖鐵故事館,其外觀融和了和式、維多利亞式及哥德式風格的木造建築,特別是側邊八角尖頂的候車室,風格非常典雅!(參考導覽資料)
「旗山車站」位於旗山老街的尾端,前方是「旗山老街」,假日人潮洶湧非常熱鬧,像大溪、三峽、湖口老街一樣,結合閩南式及巴洛克式建築風格,街屋立面山牆裝飾各種吉祥圖案,樑柱、拱廊充滿歐風色彩,它是旗山發展中最燦爛的一頁!
「旗山天后宮」位於老街的中段,興建於1816年,已有200多年歷史了,主祀媽祖,是旗山地區僅存的清代建築,廟中五尺八吋的媽祖軟身神像及供奉在桌上的敕封金虎將軍是最大特色,其他如石雕、木雕、彩繪、剪粘、泥塑等都值得仔細品味!
「旗山農會大樓」是全國唯一古蹟建築的農會,興建於1914年,原為二層建築,光復後增建第三層,建築物正面立二方柱,柱身洗石子打格,其上有一簡單山牆,左右兩翼樓下開方窗,二、三樓則羅馬列柱廊道,現在仍維持農會營運功能!
最後來到「旗山武德殿」,二戰前,日人實行軍國主義,除提倡武士道精神外,並在每一個州郡都興建武德殿 (屬警察署), 以供警察及其青年子弟修練柔道或劍道之武道館,全台約有70座以上,並且每月定期舉行演武大會!
「旗山武德殿」興建於1934年,位於鼓山公園下,揉合唐朝與和風的武德殿,整座建築充滿濃濃日本味,它是一棟歷史的記憶!
看看時間已經中午12點了,該前往美濃與小白、冠佑會合吃午餐了,經過楠梓仙溪上的「旗山橋」,表示要離開旗山市區了!
「旗山」舊稱「蕃薯寮」,源自於清康熙末年,部分漳州移民自鳳山進入此地,進行墾拓工作,在農作未成熟時,僅栽種蕃薯維生,故此地俗稱「蕃薯寮」;日據時期,當地居民嫌「蕃薯寮」不雅,遂以左側方境內最高峰「旗尾山」為名,改名為「旗山」迄今!
過橋後右側就是「旗山糖廠」,舊稱「旗尾糖廠」,創建於1909年,2002停止營運後,糖廠逐漸轉型,採多角化經營,其中以糖廠附設的冰品最負盛名,因馬上要吃飯,只好匆匆掠過!
12點半來到美濃,當然要吃最有名的「粄條」,我們在美濃外圍美濃文化村附近的「阿城粄條」用餐,別看門面不怎麼樣?但車友、遊客卻很多,等好久才輪到我們,味道真的還不錯,人多不是沒理由的!
餐後一點半開騎,下個目標是沿台28線旗六公路到茂林森林遊樂區,距離約15公里,算是平路。可能是上午憋得太久,出發後就想衝一段,就這樣加快速度,衝!衝!衝!都不敢停下來拍照,就這樣不到一小時來到了六龜區的「新威景觀大橋」!
這座淡紫色大橋橫跨於荖濃溪上,全長1735公尺,是連接美濃、六龜、茂林、大津、高樹等地區重要橋樑,外傾式鋼拱設計,並特別以紫斑蝶為造型,遠望好像蝴蝶一開一合,非常美麗!
過橋後,是台28線公路49.657K養護終點,然後往右接上台27線往茂林、大津方向,再一公里就到達前方的大津橋!
到達大津橋頭前,取左線接上高132鄉道,下午2點半終於到達「茂林風景區」入口。接著準備進入今天主要行程,茂林區內風景優美,尤其是獨特的峽谷地形、曲流、環流丘、瀑布等都是我一直想看的!
首先前往遊客中心後方的「布魯布沙吊橋」參觀,這條原是「茂林吊橋」的前身,88風災後重建,全長180公尺,橫跨於濁口溪上,連通茂林意象公園,是攀登尾寮山的登山口,橋柱有美麗的百步蛇、百合花、陶壺紋飾!
橋下是「濁口溪」,荖濃溪第二大支流,原名「觸口」,因河流切割厲害,經常造成懸崖對歭,遠望如「兩牛相鬥的角」,因此稱謂「觸口溪」,後來轉為「濁口溪」,今天主要景點都是沿該溪流而上!
1440出發後,很快的來到「得樂日嘎大橋」,「得樂日嘎」在魯凱族中為「茂林」的發音,橋長880公尺,寬10公尺,最大淨高處高52公尺,是全國第3高的預力箱型橋樑,茂林地區的新地標!
經過茂林部落後,路邊轉彎處有一座雄偉的「射日英雄」塑像,這是魯凱族英勇傳說,值得用心體會(註)!
高132鄉道是原「茂林林道」,沿濁口溪山腰而行,從茂林社區後一路下滑,直達「多納大橋」,道路蜿蜒曲折,沒有紅塵喧囂,騎在其中非常舒服!
因山勢的阻擋,溪流經常形成峭壁及美麗的曲流地形,對面山巒彷若一隻趴臥的烏龜,頭部已被沖毀,形成美麗的「琉璃灣」,平台上是露營區,還有一座老吊橋!
高雄市茂林區有三處主要的部落,分別為茂林、萬山及多納部落,前方山坡下是有「小瑞士」之稱的「萬山部落」,素以岩雕及石板屋聞名!
經過高132+6K處的萬山里牌樓,很快的來到往萬山部落的叉路,我們取左前往鳳梨社區的「龍頭山觀景台」!
繞過彎道後,便到達鳳梨社區的「龍頭山觀景台」,這裡是欣賞「老鷹谷」、「多納大橋」及「多納高吊橋」最佳的位置。「龍頭山」為典型的環流丘地形,昔日晨昏時分,常見成群老鷹在崖壁上盤旋或沿溪谷翱翔,故此地原名為「老鷹谷」!
其實要再往前,才是觀賞「龍頭山」最好的地點,因濁口溪長期侵蝕較脆弱的岩層,而使河道逐漸彎曲,在溪水持續的侵蝕與堆積作用下,逐漸形成珍貴的環流丘地形,遠觀崎嶇山勢彷彿神龍吐珠的外貌,因此得名「龍頭山」,亦為茂林區著名地標!(參考導覽資料)
從這個角度看過去,好像一條趴伏在河床上的巨龍,龍脊上有一座望夫崖涼亭,其實河水已貫穿曲流頸部,前面已成河中獨立的「殘丘」,這座殘丘即稱為「環流丘」,也就是受新舊河道包圍的山頭!
到達高132+7K處有一條叉路,往左向上到達「多納高吊橋」,我們先取右下前往多納大橋,近距離欣賞龍頭山環流丘及老鷹谷!
續往前行騎上兩個大彎道,到達龍頭山的山腰處,回首俯瞰老鷹谷,溪床上龍珠與龍脊是被溪流穿切分開的,「龍珠」就是所謂的「環流丘」!
經過龍背上的高架便道,忽然看到右側小路前往「望夫崖」,好奇心使然,便與吳大哥前往一探究竟,經過一處陡上步道後,終於登上龍脊上的涼亭,原來這裡是「望夫崖」!
早期多納部落對外十分封閉,部落男人出外賺錢謀生,往返部落時必須跋山涉水,望夫崖因此是多納婦女望夫早歸的眺望點,坐在制高處涼亭是欣賞龍頭山全景及多納高吊橋的最佳地點!(參考導覽資料)
將視野往右移,下方是多納大橋的盤山道路,上方是往多納高吊橋與小長城步道的高點涼亭!
走下龍頭山步道後便接回高132鄉道,繞過山壁後,「小長城木棧道」穿行在山脊上,看起來更加雄偉壯觀,天空還有老鷹盤旋守護!
經過高132+11K處,終於看到右側溪谷上的「蛇頭山」,因神似百步蛇盤於濁口溪而得名,它是一座典型的曲流地形,原是一座環流丘,因滑走地的土石堆積與蛇頭後方的山丘連結,而形成今日的樣貌,百步蛇頭山也被視為守護族人的聖山,更是茂林地區最著名的景點!
這裡流傳一個傳說,很久以前曾有一條母蛇帶著兩條小蛇在此覓食,母蛇聽見河水激流的聲音,以為高山要降暴雨,甚至即將帶來山洪大水,於是便呼喚子女趕緊攀上樹木避難,並囑咐他們閉上眼睛專心默唸咒語,希望兒子、女兒分別化身為老鷹及紫斑蝶振翅逃離災難,很有趣的故事!
騎到高132+11.5K處,聽說前面四位已騎往多納泡溫泉了,我想如果只是泡溫泉,就不想去了,寧願多花點時間,直行到「小長城木棧道」及「多納高吊橋」那邊看看,於是我與吳大哥兩人就轉進去了!
「多納高吊橋」橫跨於萬山與龍頭山之間,全長232公尺、高103公尺,為早期多納部落聯外道路,也是族人目送友人的道別之橋,日治時期,強勢的理番政策引發激烈的衝突,但地處深山的多納部落始終未被攻陷,因此日本人以「和戰」之名,提出興建吊橋用以運送糧食的計畫,實則藉著打通道路貫徹理番政策;吊橋於民國87年重建,蘊藏著歷史軌跡的美麗吊橋!(參考導覽資料)
「多納高吊橋」廣場除了涼亭外,還有十幾塊美麗的石板雕刻,有雲豹、水鹿、山羊、白合花、百步蛇、琉璃珠、陶壺、男女頭像…等等,維妙維肖,非常傳神!
離開前一群猴子已下山開始叫囂,彷彿告訴我們該離開了,回到「茂林風景區」門口,已是下午五點了,換裝後,等待另一組車友歸來,今天收穫滿滿不虛此行,感謝吳大哥一路相伴,有你真好!
註:射日英雄傳說
相傳太古之時,天空有兩個太陽輪流出現,無晝夜之分,天氣非常酷熱,草木枯死,河水乾涸,作物無法生長,族人生活困苦,於是決定將一個太陽射下,此時有三位勇士,自願接下此任務。因前往射日最佳山頂路程遙遠,族人便幫他們準備糧食用品,他們三人各自揹負一位嬰孩,帶著族人的祝福,踏上射日英勇的旅程。
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三位勇士相繼死去,然而當時帶去的嬰孩也漸漸茁壯,繼承當初的使命繼續前進,終於到達射日的目的地,壯士們拉弓長射,射中其中一個太陽,太陽流出滾燙的鮮血,其中一位勇士被燙死,另兩位成功脫離險境!
回到部落時,他們兩人已變成白髮蒼蒼的老人了,從那時候開始,天上沒有兩個太陽,而有晝夜之分,現在所看到的月亮,就是被射死的太陽所變的,此一英勇事蹟深刻留在族人心中,且為後代子孫傳頌下來!(參考導覽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