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延聊電影|《塞納河上的船屋》|這個動人的聲音是什麼:《塞納河上的船屋》的愛與爆炸|院線電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raw-image

「永遠不要忽視缺口,沒有缺口我們將無處可去。」這艘停靠在塞納河畔的「堅毅號」,呈現了現代人生命的「缺口」,位處在正常與不正常之間的精神樂園。這或許解釋了片中刻意抹去了被攝者原先的角色職稱,無論是醫者、護理師或是病人,在鏡頭前都能有「平等」表達的權利。然而,這份「平等」多少仍偏向了正常人一方,因此,電影尾聲剪輯了一段鏗鏘有力的自白,作為一名長期服用藥物精神穩定的女舞者凱薩琳,她渴望在下午特定時段成立工作坊,邀請船上的朋友們一同練習氣功,那麼她是否有資格成為這個計畫的「主導人」?日照中心的「疑慮」被她當成了「過度謹慎」的藉口,精神病友應當擁有「相信自己能夠痊癒」的這份可能性,我們才明白這道「缺口」無需被填補完整才能突顯其意義,它依然是畫面中被行道樹葉環繞的生命缺口,是梵谷丟失的耳朵,更是引領這個文明社會的新「諾亞方舟」。

raw-image

愛極了本片開場拍攝病友逢索瓦哼唱歌曲的橋段,他聲嘶力竭地唱著這首「人體炸彈」,代表了船上無數病友的心聲,傳達了引爆器握在手中的悲哀,仍要燃燒自我使爆破成為一種藝術。「這裡的人不是炸彈,他們只是脆弱的人。」其中一名病友的對話完美回應了歌詞,脆弱的人們褪去了口罩,面對疫情與施打疫苗的焦慮,他們依然能在黑白相片上露出可愛的笑臉。說到底「藝術」是否能成為精神治療的一部分?船上的病友們各自都有著音樂、繪畫、舞蹈等天賦,當他們投身創作時,多少能忘卻腦袋裡自言自語的異音。鋼琴家邊彈奏邊哼唱「無人堪稱完美」的副歌,帶來足具哲學意象的詩意美感;舞蹈家則是引領學生們以雙掌拍打身體,形成一種擊中人心的震盪,在忽快忽慢的節奏間找到適合他們的節奏。尤其最愛的一場戲則是片中穿插剪輯著病友們上繪畫課的片段,在大家面前分別闡述自己的創作理念,從一名父親對兩個女兒的思念,到抽象畫中對女性身處這個時代的反思,令我印象深刻的,則是妙麗兒所繪製的《生命·愛與死》,將想像中的長頸鹿不小心畫成了母螳螂,於是將錯就錯畫下「吃下心上人」的生存法則,不忘的是在螳螂脖子上的蝴蝶結,體現了編導對這些細緻素材的珍視,藝術不僅能療癒精神病友,也能夠治癒鏡頭前的所有觀眾。

raw-image

「我失去了自由,而你們都自由了。」

柏林影展將金熊獎頒給了《塞納河上的船屋》,必然是為了肯定導演對社會議題的看重與凝視,議題也能因此受到更多人的關注。《塞納河上的船屋》如同他們撿拾那些賣相不佳的飽滿水果,外表傷痕累累,內裏卻鮮美無比,足以打成綠馬克杯中沁人心脾的飲品,端上去給路過登船的客人享用。片中描繪了一種善的循環,一如他們每天登船固定做的第一件事,打開船屋的窗口吸取來自太陽的溫暖能量。「它能夠永續存在嗎?」成了編導為整部作品立下的最美提問,每個角色都是推動船屋運作的螺絲,數著公益募款的零錢作為資金,讓這艘日托中心成功跨越了第十個年頭。編導將船上的美好時光濃縮成無題的詩句,令觀眾動容之餘,也成全了他們,在爆炸之前見到自己最「自由」的樣子,能夠忘情地舞蹈著。

raw-image

🎶延伸聽歌: #pisco 《#如果爆炸了 》


🤍感謝 #海鵬影業 的特映會邀請


#桃園電影節 #尼可拉斯菲力柏特 #ladamant #ontheadamant #nicolasphilibert #berlinale #documentary #charlesdegaullebridge #paris #goldenbear #金熊獎 #精神障害 #アダマン号に乗って

avatar-img
112會員
380內容數
主要是個人文章放置處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延延聊電影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愛海洋的人,有時候也會說它的壞話。」電影開頭選用《老人與海》的文字作為引言,對「海洋」抱持著敬畏之心的漁夫,也有埋怨這片命運之海的時刻。這段話巧妙詮釋了主角Vicky的心境,身為一名跨性別者,白天他是船上捕撈的漁者,夜晚他是酒吧的變裝老闆,在外人眼中兩者身分差異甚大,對他而言卻能自在地切換角色。當
遠看是直立於劇場內的一張張大型塔羅牌,近看則能在一幅幅油畫中直視創作者的身分與歷史。這是阿波羅妮亞尚未成名前的系列畫作,畫中的人物取自她生活周遭的親朋好友,其創作靈感源自於她所誕生的「巴黎劇場」,父母親以劇場人的方式養育她,在人群中長大的她,自小就沐浴在詩人、演員與藝術家的魔幻空間裡,養成了阿波羅妮
兩名男子赤裸上身凝視著對方,他們緩慢靠近好似牽起了手,近看才發現他們隔著一指的距離,如磁體般相互吸引卻又在觸碰前彼此相斥。由砂連尾理老師編排的現代舞碼,將我徹底拉進了《觸不到的肌膚》當中,千尋與直也不停練習這支舞,他們的身體彷彿隔著一顆看不見的透明玻璃球,沿著體態的輪廓滾動著,同性的情慾也隨之湧動而
我們是否真能找到這份「最終之愛」?觀賞《冰淇淋般的愛戀》,讓我更加確信千原徹也導演是能夠為這個世界帶來幸福的魔法師,他精準描繪了新時代女性內心變化的歷程,將那些無法化成文字只能用筆繪製的想法,化成專屬於現階段的她們能夠切身認同的感受,讓「我是不是我自己」的提問得到此刻滿意的答案。
「紫色」作為《冬日男孩》的主色調,結合茱麗葉畢諾許主演《藍色情挑》中的車禍意外,選用《紅色情深》女主角伊蓮雅各之子保羅為主角,呈現少年盧卡喪父後的迷茫與混沌,藍色是青春期想愛又做好犧牲愛的覺悟,紅色是遭逢苦難將玻璃劃破手腕的痛感,歐諾黑導演調和著兩色所賦予的情感意義,將最終迷人的粉紫色塗在了少年手捧
站在馬背上高舉著釣竿,線的盡頭綁著正在播話中的手機,這是蒙古草原上一處能夠收發訊號的位置,你可想見當地人打一通電話有多困難,若順利等到對方接通,又必須向高處大聲吶喊才能聽得見,然而,若播送過去的那人無心接起,即使「訊號滿格」也無法傳達心中想說的話。《愛在滿格時》描繪的正是這樣的心情,透過城鄉間的遠距
「愛海洋的人,有時候也會說它的壞話。」電影開頭選用《老人與海》的文字作為引言,對「海洋」抱持著敬畏之心的漁夫,也有埋怨這片命運之海的時刻。這段話巧妙詮釋了主角Vicky的心境,身為一名跨性別者,白天他是船上捕撈的漁者,夜晚他是酒吧的變裝老闆,在外人眼中兩者身分差異甚大,對他而言卻能自在地切換角色。當
遠看是直立於劇場內的一張張大型塔羅牌,近看則能在一幅幅油畫中直視創作者的身分與歷史。這是阿波羅妮亞尚未成名前的系列畫作,畫中的人物取自她生活周遭的親朋好友,其創作靈感源自於她所誕生的「巴黎劇場」,父母親以劇場人的方式養育她,在人群中長大的她,自小就沐浴在詩人、演員與藝術家的魔幻空間裡,養成了阿波羅妮
兩名男子赤裸上身凝視著對方,他們緩慢靠近好似牽起了手,近看才發現他們隔著一指的距離,如磁體般相互吸引卻又在觸碰前彼此相斥。由砂連尾理老師編排的現代舞碼,將我徹底拉進了《觸不到的肌膚》當中,千尋與直也不停練習這支舞,他們的身體彷彿隔著一顆看不見的透明玻璃球,沿著體態的輪廓滾動著,同性的情慾也隨之湧動而
我們是否真能找到這份「最終之愛」?觀賞《冰淇淋般的愛戀》,讓我更加確信千原徹也導演是能夠為這個世界帶來幸福的魔法師,他精準描繪了新時代女性內心變化的歷程,將那些無法化成文字只能用筆繪製的想法,化成專屬於現階段的她們能夠切身認同的感受,讓「我是不是我自己」的提問得到此刻滿意的答案。
「紫色」作為《冬日男孩》的主色調,結合茱麗葉畢諾許主演《藍色情挑》中的車禍意外,選用《紅色情深》女主角伊蓮雅各之子保羅為主角,呈現少年盧卡喪父後的迷茫與混沌,藍色是青春期想愛又做好犧牲愛的覺悟,紅色是遭逢苦難將玻璃劃破手腕的痛感,歐諾黑導演調和著兩色所賦予的情感意義,將最終迷人的粉紫色塗在了少年手捧
站在馬背上高舉著釣竿,線的盡頭綁著正在播話中的手機,這是蒙古草原上一處能夠收發訊號的位置,你可想見當地人打一通電話有多困難,若順利等到對方接通,又必須向高處大聲吶喊才能聽得見,然而,若播送過去的那人無心接起,即使「訊號滿格」也無法傳達心中想說的話。《愛在滿格時》描繪的正是這樣的心情,透過城鄉間的遠距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請訂閱【飛火米】YouTube頻道!謝謝大家! 歌詩達郵輪莎倫娜號的逃生演習是在四樓甲板舉辦! 救生艇位置就位在四樓甲板! 會分A側和B側兩邊舉辦逃生演習! 房間的救生衣上會寫是A還是B? 我們是在A側演習! 房間房門後也會有演習甲板的相關位置! 一上船真的是會迷路! 搞不清楚哪裡是
Thumbnail
人生苦短,現代人在過度讚頌生產力的功績社會裡,找不到抗爭的對象,也無法與他者建立有效的對話,這樣的邊緣,也因為脫離了原本的規訓社會,使自身變得更加的孤獨。在「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宇宙,每個人都是自己的主人,當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時候,那什麼又是現實呢?創作的自由留給混沌和焦慮更多的空間,而群體則被
Thumbnail
《都靈之馬》中的兩人困境,正是隻身暴露於環境的荒蕪中──電影中最明顯的,就是視聽上存在感極強的強風,幾無文明的中介作為他們生存的保障。貝拉・塔爾在影像中開展出來的,是生命去除掉敘事與救贖的綁架所展現的,看似匱乏實則扎實的生命實相自身,抑或是剝除掉枷鎖之後,生命自身其實仍舊是一場欲振乏力的荒蕪呢?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潛水鐘與蝴蝶的文章,作者分享了對於影片、自由和當下的感悟,以及對於劇本創作的煩惱。文章充滿了對自由、當下、光影的迷戀與思考。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在這座漂浮的島上,每一個人都是漂浮的,誰都失去了自己的根,誰也無法預視未來的景象。結果彼此都怯於發聲,當隱忍過頭終於發聲了,卻又過於喧嘩而傷了誰。此般弱弱相殘的失語狀態,大概就是台灣的文化陰影吧。
Thumbnail
《在車上》熱潮時我並沒有跟上,但三年後首次觀看卻極度震撼。濱口龍介導演的作品往往能將所有的不凡變得平凡又深植人心,《偶然與想像》是如此,《在車上》亦如是。至於兩部作品的共通點,我覺得或許是「人與人」。
Thumbnail
醫病關係緊繃的台灣社會,重溫上個世紀末的電影《心靈點滴》,除了滿滿的觀影觸動,更覺得若能「以病患為中心」來思考後續的醫療行為,即便根本問題仍在,藥到未必能病除,但透過對話交談讓心靈先被撫慰,這一切才會有良好醫病關係的可能。我知道站着説話不腰疼的矛盾,但一路上幸運遇見的好醫生,讓我堅信這是真實的存在。
Thumbnail
獨念海之大,願隨天與行。——范伯子     浪海拍擊,洶湧、吞噬,而使人怖畏!……為了逃避戰火、砲彈、血洗與屠戮,無數人類寧可一賭滄海,將性命與希望,拋擲於囚獈、簡陋的「難民船」中(此所謂「難民船」,也不過就是纖薄的橡皮艇和破舊的小漁船罷了)……書寫此際,近一個多月來,難民潮襲捲了歐陸,震撼了世界
Thumbnail
全片從一對住在安養中心的年邁夫妻之間所發生的日常點滴故事,與老先生在事隔七十年後的一趟遠行,引領觀眾跟著主角的回憶,走進了時光甬道,回到了20世紀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從1944年6月6日展開的諾曼第登陸一役,因戰亂引爆衍生而出的人心輾轉,也見證了永恆綿長療癒身心靈的愛,依然存在這世上。
Thumbnail
至今仍記憶猶新的,是那個可以自己安慰自己的「蝴蝶擁抱」,在不安與難過時深呼吸穩定情緒,並且雙手交替給自己拍拍肩膀,雖然乍聽之下有點悲傷,但對想訴苦、尋求安慰卻無人可尋的人來說,不失為一個陪伴自己的方式 隨著年紀增長,漸漸能體會那句「想要別人愛你之前請先學會愛自己」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請訂閱【飛火米】YouTube頻道!謝謝大家! 歌詩達郵輪莎倫娜號的逃生演習是在四樓甲板舉辦! 救生艇位置就位在四樓甲板! 會分A側和B側兩邊舉辦逃生演習! 房間的救生衣上會寫是A還是B? 我們是在A側演習! 房間房門後也會有演習甲板的相關位置! 一上船真的是會迷路! 搞不清楚哪裡是
Thumbnail
人生苦短,現代人在過度讚頌生產力的功績社會裡,找不到抗爭的對象,也無法與他者建立有效的對話,這樣的邊緣,也因為脫離了原本的規訓社會,使自身變得更加的孤獨。在「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宇宙,每個人都是自己的主人,當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時候,那什麼又是現實呢?創作的自由留給混沌和焦慮更多的空間,而群體則被
Thumbnail
《都靈之馬》中的兩人困境,正是隻身暴露於環境的荒蕪中──電影中最明顯的,就是視聽上存在感極強的強風,幾無文明的中介作為他們生存的保障。貝拉・塔爾在影像中開展出來的,是生命去除掉敘事與救贖的綁架所展現的,看似匱乏實則扎實的生命實相自身,抑或是剝除掉枷鎖之後,生命自身其實仍舊是一場欲振乏力的荒蕪呢?
Thumbnail
這是一篇關於潛水鐘與蝴蝶的文章,作者分享了對於影片、自由和當下的感悟,以及對於劇本創作的煩惱。文章充滿了對自由、當下、光影的迷戀與思考。
Thumbnail
可能包含敏感內容
在這座漂浮的島上,每一個人都是漂浮的,誰都失去了自己的根,誰也無法預視未來的景象。結果彼此都怯於發聲,當隱忍過頭終於發聲了,卻又過於喧嘩而傷了誰。此般弱弱相殘的失語狀態,大概就是台灣的文化陰影吧。
Thumbnail
《在車上》熱潮時我並沒有跟上,但三年後首次觀看卻極度震撼。濱口龍介導演的作品往往能將所有的不凡變得平凡又深植人心,《偶然與想像》是如此,《在車上》亦如是。至於兩部作品的共通點,我覺得或許是「人與人」。
Thumbnail
醫病關係緊繃的台灣社會,重溫上個世紀末的電影《心靈點滴》,除了滿滿的觀影觸動,更覺得若能「以病患為中心」來思考後續的醫療行為,即便根本問題仍在,藥到未必能病除,但透過對話交談讓心靈先被撫慰,這一切才會有良好醫病關係的可能。我知道站着説話不腰疼的矛盾,但一路上幸運遇見的好醫生,讓我堅信這是真實的存在。
Thumbnail
獨念海之大,願隨天與行。——范伯子     浪海拍擊,洶湧、吞噬,而使人怖畏!……為了逃避戰火、砲彈、血洗與屠戮,無數人類寧可一賭滄海,將性命與希望,拋擲於囚獈、簡陋的「難民船」中(此所謂「難民船」,也不過就是纖薄的橡皮艇和破舊的小漁船罷了)……書寫此際,近一個多月來,難民潮襲捲了歐陸,震撼了世界
Thumbnail
全片從一對住在安養中心的年邁夫妻之間所發生的日常點滴故事,與老先生在事隔七十年後的一趟遠行,引領觀眾跟著主角的回憶,走進了時光甬道,回到了20世紀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從1944年6月6日展開的諾曼第登陸一役,因戰亂引爆衍生而出的人心輾轉,也見證了永恆綿長療癒身心靈的愛,依然存在這世上。
Thumbnail
至今仍記憶猶新的,是那個可以自己安慰自己的「蝴蝶擁抱」,在不安與難過時深呼吸穩定情緒,並且雙手交替給自己拍拍肩膀,雖然乍聽之下有點悲傷,但對想訴苦、尋求安慰卻無人可尋的人來說,不失為一個陪伴自己的方式 隨著年紀增長,漸漸能體會那句「想要別人愛你之前請先學會愛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