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生或者放死?《大馬哈魚》與《精神病院》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圖截取自「圓缺之間身心障礙者影展」手冊

圖截取自「圓缺之間身心障礙者影展」手冊


文/ 范軒昂 (伊甸基金會活泉之家工作者)

伊甸基金會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工作者日前應廣青文教基金會的邀請,為其舉辦的圓缺影展其中的兩部電影撰寫閱覽心得。目前圓缺影展仍在舉行中,相關訊息請見文章底下聯結(註)。

如果有一天,你的家人因為精神疾病發作住院,「出院後」這三個字的意思是什麼?「恢復正常生活啊!」你可能這樣想。那怎麼生活呢?當代社會以AI的速度,我們可以想遍一百種生活的方式,但是人與人如何相伴與相待常常是最難的地方。

兩組不同時空的影片,《大馬哈魚》通過情慾糾纏的私敘事,「魚」作為一種去病症化的象徵及家庭關係變化的隱喻。以此視角,龍發堂群聚感染後清空,接著再無人聞問,就有如影片中的放生一般。「堂眾」與「魚」的狀態似乎不謀而合,制度性的人權與親權究責,可以如何跳脫對錯從制度層面著手,讓傷害不再發生?紀錄長片《精神病院》則橫跨精神疾病與社會結構的世紀殘影,探究1970年代以降的美國,去機構化的歷史肇因於聯邦政府不再補助社區精神照護中心,精神病人離開醫院後流落街頭成為無家可歸的殘酷真相,其政策的影響,劇烈的影響至今的美國社會。《大馬哈魚》《精神病院》探問得都是遭遇精神疾病影響的家庭及個人「如何相伴與相待」的問題,同時也在質問:離開以照顧為主的環境(無論是離開已不堪負荷的照顧者,或離開作為照顧之責的醫院),精神病人要怎麼在當下的社會結構中存活下來?

這種所需要的對待必須很細緻,我們可以從影片中學習。《精神病院》以病人家屬身分探問治療方式的單一(例如:打針、約束)。實際上,一位女性醫師(她同時也具有病患家屬身分),在影片中自陳:醫病關係最大的挑戰即是如何能深切感受病人所經歷的痛苦。繼而,以下這些疾病當事者及家屬的自白經驗如此重要:一位受到躁鬱症影響的女性喬漢娜,她表示她停藥不是因為她不知道她需要,而是要找到效果好的藥物「沒有那麼簡單」。另一位涉險犯罪的精神病人蒙帝,他的家人最大的困境是蒙帝不願看醫師,蒙帝姊姊有感而發地說:「因為羞恥很危險,羞恥會讓人隱藏,我們隱藏,就得不到需要的援助,我們隱藏,就無法誠實說出自己的需求」。

    在《精神病院》這部紀錄片你會看見院外社區的形貌,作者揭露的當代真相:生而為人,性別、族裔、文化、階級等社會結構,例如影片中提及黑人民權運動Black Lives Matter交織著「精神疾病」如何遭遇警察槍擊致死,黑人社群的起身抵抗。影片提供我們進一步思索「社會正義」如何能作為弱勢群體抵抗標籤化及歧視的武器,也似乎能回應《大馬哈魚》中那隱而未言的生存議題。

    《大馬哈魚》《精神病院》這兩部影片從多元視角為我們帶來了精神疾病新的倫理關係的期待,以及可能引發的人權爭議或醫病倫理思辨。回到政策層面,每一個受苦的人,無論是否為病人都代表著社會結構中受傷的心靈,如何關照、甚且進一步思索政策推動及社區多元樣貌的可能性,尚待我們一同來深化思索與行動。

    總有一天,社會生存的本質,會適合所有人的吧?


註:

▋2023圓缺之間身心障礙者影展

本屆影展以『不在場』為主題,點出各種身心障礙者參與社會時的現況,鼓勵影音創作者以多元角度呈現身心障礙議題,探討身心障礙者與非身心障礙者之間因為差異、不理解而建築起的藩籬;以及大眾不認識的障礙者真實面貌或生活處境。

是誰「不在場」→

無障礙設施的不普及、環境的不友善,讓身心障礙者只能選擇「不在場」?障礙者因身分及條件限制而遭社會邊緣化的「不在場」?身心障礙議題未被廣泛重視並討論,造成促進社會福利、改善弱勢生活的決策討論「不在場」?認為和自己或家人無關,導致許多人缺席障礙者追求平權運動的「不在場」?

還能怎樣詮釋「不在場」?又如何將「不在場」轉變為「在場」?

☾場次及報名:https://reurl.cc/A0Oxg3
☾電影介紹:https://reurl.cc/dmWR5y
活動全程免費入場,採取事先報名與現場報名並行,填寫完報名表,即代表報名成功。

主辦單位:財團法人廣青文教基金會

2023圓缺之間影展海報

2023圓缺之間影展海報

我們是伊甸基金會活泉之家,這是一個精神疾病家庭培力、找資源、學習與互相聯結的平台。如您是精神疾病經驗者、家屬、陪伴者或照顧者,或想了解我們的民眾,想諮詢相關問題,請看沙龍首頁中的「關於」。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從2015年開線以來,走到今年已過了8個年頭。從一開始專線只是條專線,提供全台有精神疾病照顧議題的家屬一個可以來電諮詢、聊聊照顧心情的平台,慢慢的發展出講座、家屬成長團體、入家服務(敲敲話行動入家服務)、不同身份的帶狀家屬聚會,我們期望能長出多元的服務。
我們和精神疾病有距離,但我們的魯蛇經驗沒有距離 強制住院修法後,真的能解決精障者跟家屬困境嗎? 強制住院能解決的,不能解決的是什麼? 我們真的懂家屬正面對著什麼樣的衝擊嗎? 治療不止於精障者個人,也在整個社會關係裡 建構一個「社會支持網絡」,而不只是社會安全網
瘋靡雙周報 是由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倡議小組策劃編輯,每兩週彙整推薦的報導與文章,讓小編告訴你為什麼值得一看。鎖定瘋靡雙週報,給你第一手的資訊~ 本文摘要兩則精神疾病相關新聞、書摘。
瘋靡雙周報是由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倡議小組策劃編輯,每兩週彙整推薦的報導與文章,讓小編告訴你為什麼值得一看。 本期主題:其實我們都只想好好生活─談精神疾病或失序經驗中「生死」與「(人際)關係」議題
瘋靡雙周報是由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倡議小組策劃編輯,每兩週彙整推薦的報導與文章,讓小編告訴你為什麼值得一看。鎖定瘋靡雙週報,給你第一手的資訊~ 本文摘要三則精神疾病相關新聞、書摘。
本文談論團體家屋在日本與台灣的發展,以及精神疾病照顧推薦讀物
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從2015年開線以來,走到今年已過了8個年頭。從一開始專線只是條專線,提供全台有精神疾病照顧議題的家屬一個可以來電諮詢、聊聊照顧心情的平台,慢慢的發展出講座、家屬成長團體、入家服務(敲敲話行動入家服務)、不同身份的帶狀家屬聚會,我們期望能長出多元的服務。
我們和精神疾病有距離,但我們的魯蛇經驗沒有距離 強制住院修法後,真的能解決精障者跟家屬困境嗎? 強制住院能解決的,不能解決的是什麼? 我們真的懂家屬正面對著什麼樣的衝擊嗎? 治療不止於精障者個人,也在整個社會關係裡 建構一個「社會支持網絡」,而不只是社會安全網
瘋靡雙周報 是由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倡議小組策劃編輯,每兩週彙整推薦的報導與文章,讓小編告訴你為什麼值得一看。鎖定瘋靡雙週報,給你第一手的資訊~ 本文摘要兩則精神疾病相關新聞、書摘。
瘋靡雙周報是由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倡議小組策劃編輯,每兩週彙整推薦的報導與文章,讓小編告訴你為什麼值得一看。 本期主題:其實我們都只想好好生活─談精神疾病或失序經驗中「生死」與「(人際)關係」議題
瘋靡雙周報是由精神疾病照顧者專線倡議小組策劃編輯,每兩週彙整推薦的報導與文章,讓小編告訴你為什麼值得一看。鎖定瘋靡雙週報,給你第一手的資訊~ 本文摘要三則精神疾病相關新聞、書摘。
本文談論團體家屋在日本與台灣的發展,以及精神疾病照顧推薦讀物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很喜歡的作品,身為在精神科上過班的職能治療師,真會很推這部戲喔! 其實精神科是滿多作品喜歡處理的舞台,畢竟這裡的確有不少很「戲劇化」的事情發生,或者說,至少常以比較極端的方式呈現日常。 但請注意,這些依然只是日常,精神病也就只是一種疾病而已,當然需要小心,畢竟沒人喜歡生病,但也不用太過敏感。
從《精神病房也會迎來清晨》看社會議題及人生哲學,包含醫護人員之間既對立又協作的關係、社會對精神病患的不友善以及對於工作的熱愛和人生選擇,一部戲劇是人生的縮影,或有誇大,但總有甚麼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Thumbnail
我更喜歡女主角因為無法承受她照顧的病人自殺身亡,後來也罹患了憂鬱症,並且因自殺行為而入住精神病房的劇情發展; 說「喜歡」其實有點奇怪,但我很讚賞這樣的劇情走向...
Thumbnail
臺灣的健保制度為世界獨一無二,來看診身心科的並非只有精神病患,很多也是很努力為了生活的社會人士或是學生。現代社會的快速變化及生活與工作的多方壓力,容易導致心理免疫力下降。身心科的重點在於協助找回身心健康與平衡,舒緩壓力。
Thumbnail
「精神疾病」一詞,我想並不陌生 陌生的是 : 病友是作者 沒錯,《除了病,我一無所有》是一本心理疾病病友的自白 透過此書,可淺淺地接觸病友的世界。 對了,你知道什麼是「精神疾病去汙名化」嗎 ? 獨樹一格的觀點,與社會風氣對立的我,字斟句酌地寫下每一句 只為了向讀者們傳達,內心最真實的聲音。
Thumbnail
在內科當了3年護理師的多恩,受到護理長推薦轉調到精神科病房任職,在病房內邂逅了許多病患,透過瞭解病患們過往,來尋找一起迎向未來的方法。
Thumbnail
  防化服魚人們拖著花園來到開刀房,原本精神虛脫的花園,在看到手術室後也不禁毛骨悚然。失去四肢的人們被密封在塑膠袋內,並裝進各種魚類的肚子裡懸掛各處。其中一條巨大的鮪魚宛如生出一坨人彘。「你們這是在幹嘛⋯⋯」花園害怕地開口。她好像憶起了從前的回憶,那個生平第一次想拼命求饒的回憶,現在
Thumbnail
17個來自精神病院的真實故事,在崩潰的人生與深藏的創傷中,尋找救贖和希望。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人們在面對精神困擾時的心路歷程,藉由韓國漫畫改編的故事,呈現了精神疾病對人們的影響。文章探討了心理健康被忽略的現象,並提出了善待自己、尋求幫助的觀點。
Thumbnail
至今仍記憶猶新的,是那個可以自己安慰自己的「蝴蝶擁抱」,在不安與難過時深呼吸穩定情緒,並且雙手交替給自己拍拍肩膀,雖然乍聽之下有點悲傷,但對想訴苦、尋求安慰卻無人可尋的人來說,不失為一個陪伴自己的方式 隨著年紀增長,漸漸能體會那句「想要別人愛你之前請先學會愛自己」
Thumbnail
在創作的路上真的很多人問我說 到底要怎麼做出符合自己期待 但又可以表現得很有美感的作品?🥹 這個問題真的應該是每個創作者都一直在學習的課題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很喜歡的作品,身為在精神科上過班的職能治療師,真會很推這部戲喔! 其實精神科是滿多作品喜歡處理的舞台,畢竟這裡的確有不少很「戲劇化」的事情發生,或者說,至少常以比較極端的方式呈現日常。 但請注意,這些依然只是日常,精神病也就只是一種疾病而已,當然需要小心,畢竟沒人喜歡生病,但也不用太過敏感。
從《精神病房也會迎來清晨》看社會議題及人生哲學,包含醫護人員之間既對立又協作的關係、社會對精神病患的不友善以及對於工作的熱愛和人生選擇,一部戲劇是人生的縮影,或有誇大,但總有甚麼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Thumbnail
我更喜歡女主角因為無法承受她照顧的病人自殺身亡,後來也罹患了憂鬱症,並且因自殺行為而入住精神病房的劇情發展; 說「喜歡」其實有點奇怪,但我很讚賞這樣的劇情走向...
Thumbnail
臺灣的健保制度為世界獨一無二,來看診身心科的並非只有精神病患,很多也是很努力為了生活的社會人士或是學生。現代社會的快速變化及生活與工作的多方壓力,容易導致心理免疫力下降。身心科的重點在於協助找回身心健康與平衡,舒緩壓力。
Thumbnail
「精神疾病」一詞,我想並不陌生 陌生的是 : 病友是作者 沒錯,《除了病,我一無所有》是一本心理疾病病友的自白 透過此書,可淺淺地接觸病友的世界。 對了,你知道什麼是「精神疾病去汙名化」嗎 ? 獨樹一格的觀點,與社會風氣對立的我,字斟句酌地寫下每一句 只為了向讀者們傳達,內心最真實的聲音。
Thumbnail
在內科當了3年護理師的多恩,受到護理長推薦轉調到精神科病房任職,在病房內邂逅了許多病患,透過瞭解病患們過往,來尋找一起迎向未來的方法。
Thumbnail
  防化服魚人們拖著花園來到開刀房,原本精神虛脫的花園,在看到手術室後也不禁毛骨悚然。失去四肢的人們被密封在塑膠袋內,並裝進各種魚類的肚子裡懸掛各處。其中一條巨大的鮪魚宛如生出一坨人彘。「你們這是在幹嘛⋯⋯」花園害怕地開口。她好像憶起了從前的回憶,那個生平第一次想拼命求饒的回憶,現在
Thumbnail
17個來自精神病院的真實故事,在崩潰的人生與深藏的創傷中,尋找救贖和希望。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人們在面對精神困擾時的心路歷程,藉由韓國漫畫改編的故事,呈現了精神疾病對人們的影響。文章探討了心理健康被忽略的現象,並提出了善待自己、尋求幫助的觀點。
Thumbnail
至今仍記憶猶新的,是那個可以自己安慰自己的「蝴蝶擁抱」,在不安與難過時深呼吸穩定情緒,並且雙手交替給自己拍拍肩膀,雖然乍聽之下有點悲傷,但對想訴苦、尋求安慰卻無人可尋的人來說,不失為一個陪伴自己的方式 隨著年紀增長,漸漸能體會那句「想要別人愛你之前請先學會愛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