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1011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芙烈達的畫作《兩個芙烈達》,讓我聯想到前幾天看的一個關於約砲文化的影片。影片創作者認為,有許多女性為了做到「跳脫傳統性別框架」而紛紛傾向於展現那些從前被認為的「男性氣質」,但男性卻鮮少展現出所謂帶有「女性氣質」的行為(哭泣或是表現脆弱等),並提出現在人們所說的男女平權,實際上也還是以傳統上更接近男性的特質較被接受。

講了一大堆,其實我也不知道那幅畫跟這件事的關聯在哪裡,不過我的思考一向如此,AB兩點的連線之間究竟跨過了多少個小點,若不深挖,通常我看不見。

課間異想世界分享結束,我真正要談論的不是芙烈達·卡蘿,或是兩性平權不平權云云。

今天來談談性別這件事。

先提及一個關於我的小事,我常說自己的腦子跟心靈是分開來思考的,一邊直搗事實,一邊死守情感,自我懂事開始(我認為是12歲)便是如此,矛盾幾乎已經成了我不為人知的特色。

從小到大,我都只是因為生理上是女生,而有「我是女生」的認知,但我本身和小時候聽見的,喜歡粉紅色、婉約孝順、還會做飯的女生八竿子打不著邊,面對這樣的不同,我也僅是以「每個人都有不一樣的性格」這最淺層的理由,生活到了國中。

小學近中學時期的我有意識的傾向於表現強勢及「男性化」,我開黃腔、不穿任何強調身材的衣服及裙子、永不受傷的樣子。這樣的傾向讓我在接觸到多元性別概念之後,使我非常混亂。

我的心理性別會是男性嗎?但我不覺得自己是男人;那是女性嗎?可我只是基於身體構造而知道自己性別為女,也不曾真的在心理上建立這樣的認同與歸屬。

So,那是什麼?

性別光譜概念顯示性別一事並非二元所能定義,目前我下了一個結論:我的性別就是我自己,非男非女,僅僅是我自己。

看上去有點像在擺爛、還有點網路迷因的味道對吧?我也這麼覺得。比起我的性別,我更想知道的是:為什麼我不認為自己是男性,卻讓自己往男性的方向靠攏,甚至是避免所謂女性的行為出現?

30秒時間思考,直覺想到的便是從小被教育不可以哭(不過大部分人應皆受這樣的教育,也不見身邊的人有我這樣的傾向),再來是母親角色或有缺乏(但即使父母離異,我也沒有少受到媽媽以及爸爸女友的照顧,他們都對我非常好)......

See,又在矛盾了。尋找答案的過程與科學家無異,提出假設猜測,不到10秒便被自己推翻,然後繼續思考答案,一路浮想聯翩,直到真理出現,或者只剩下燒盡的理想、腦細胞、心臟、理性感性,漫天飛舞。

一直到上了高中,我才稍微放下執著,接受自己女性化的部分並願意展現一部分。

上課的時候聽見一段話,簡要內容是,如果不願冒一點風險的話,怎麼知道作品能達到如何程度之獨特呢?

挖掘自身是相當危險的事情,一不小心就會墜入銀河,回不到真實世界,更甚者可能走向毀滅。所幸在過去的19年間我早已習慣如何和自己爭執,也許,只是也許,將我的衝突、恐懼、我拒絕的女性化樣貌、嚮往著走上最戲劇化那一條路的清醒中二病,讓他們都出現在我的作品裡面,會是比探究自我還要危險的事情,若此能讓我有所突破,那恐怕也不枉我冒死創作了。

下次來談談那些和我說話的我吧。

avatar-img
1會員
6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向生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Lacuna 拉丁文,坑洞,描述缺漏的、空白、留白的部分。在不經意按到的小紅書貼文裡,出現了這樣一個詞。 留白有其意義,有存在之必要,世界過於紛亂吵雜,令人煩心的事總漲破大腦並阻塞空氣。留白使人在擁擠中看見了一道光芒,一旦踏入,僻靜便像海洋一般無限延伸,成為一葉滿載的飄飄然,無念無想,是為淨土。
「自畫像」主題 剛聽到就稍微有一點點想法,我過去這幾年來一直不斷在探尋所謂的「自我」。目前有一個畫面是: 氤氳之間,鏡子前的人身上滿佈黑洞,抬手將鏡中的半個自己抹去。 不過感覺也可以focus在大學希望帶來的生活轉變,或是一些光明一點的東西,總之應該會有矛盾的成分存在。 所謂的「我」是什
Lacuna 拉丁文,坑洞,描述缺漏的、空白、留白的部分。在不經意按到的小紅書貼文裡,出現了這樣一個詞。 留白有其意義,有存在之必要,世界過於紛亂吵雜,令人煩心的事總漲破大腦並阻塞空氣。留白使人在擁擠中看見了一道光芒,一旦踏入,僻靜便像海洋一般無限延伸,成為一葉滿載的飄飄然,無念無想,是為淨土。
「自畫像」主題 剛聽到就稍微有一點點想法,我過去這幾年來一直不斷在探尋所謂的「自我」。目前有一個畫面是: 氤氳之間,鏡子前的人身上滿佈黑洞,抬手將鏡中的半個自己抹去。 不過感覺也可以focus在大學希望帶來的生活轉變,或是一些光明一點的東西,總之應該會有矛盾的成分存在。 所謂的「我」是什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Z) Phisomer 哲學語境分析工具:女性
Thumbnail
身份的標籤 從小到大,我們確實被賦予了許多身份標籤,比如「乖孩子」、「優等生」、「好妻子」等等。這些標籤可能會影響我們的行為和決策,讓我們不自覺地去迎合外界的期待。然而,這樣的過程容易讓我們迷失自我,忽略了內心真正的聲音。 性別的不平等 在許多文化中,女性面臨的標籤和期待遠比男性多。從小,女孩
Thumbnail
此文想法源於Women's Day|我有一個 “女子” 故事想說,一起來分享! 兩位不同年齡的女子想法語錄~曾經的她也是一名自由的女子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在男權社會下的種種困境與壓抑,以及如何逐漸覺醒並勇敢做自己的故事。文章內容涉及情感壓抑、家庭暴力、自我覺察與未來規劃等議題。作者勇敢面對困境,並希望能夠實現自己的夢想。
Thumbnail
所謂的「性別」,到底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區分的呢? 國小三四年級前,男女生不是都會玩在一起嗎? 我的興趣不論在何時都跨越了性別,小學的我喜歡真珠美人魚跟小魔女Doremi、彗星公主,但我也喜歡神奇寶貝、數碼寶貝,喜歡收集庫洛牌,也喜歡收集怪獸卡牌,所以我跟男生女生都是朋友。開始感覺到變化...
Thumbnail
他從小就不覺得自己是女生。 不管是喜好、行為舉止,尤其是愛掀裙子常被大人訓斥,他覺得自己跟所謂的“女生”沾不上邊。
Thumbnail
#你認為「女性主義」是什麼? 身為一個女性,我從小到大一直很疑惑,為什麼有些事情只有男生可以做?像是:祭祖、傳宗接代。為什麼有些事情女生不能做?像是:月經來時不能拜拜。在成長的過程中,即使遭受因男女差異造成的雙重標準對待,但我未曾因自己是一個女性而感到低人一等,然而並非所有女性都是如此。
Thumbnail
身為女性,妳是否從小到大到大常被說:「妳這樣不像女生。」、「一個好女生,不會這樣做。」、「生為一個女生,妳不該.....(以下省略一萬字)。」似乎只要是女性就必須經歷這個過程,因此從小候我就蠻討厭「被當女生」這件事,只因為「我是女生」我就必須承擔諸多限制和枷鎖以及不合理的完美期待。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社會對性別角色的期望對個人的認同的深遠影響,以及在華人文化中性別不平等的問題。作者分享了對於自我認同和性別平等的反思,並提倡所有生命應該被平等對待。
Thumbnail
最近我看了一本書,叫做《我是男校畢業的女生》裡面的內容,主角是一位「性別認同障礙」的人,原本是男生的他,克服了重重困難,最後手術成女生的樣子。 他從小就覺得自己是一個女生,喜歡女生的東西,也想穿裙子,喜歡跟女生玩在一起,父母親都覺得他生病了,同學也會嘲笑他是「娘娘腔」,但是只有他自己知道,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Z) Phisomer 哲學語境分析工具:女性
Thumbnail
身份的標籤 從小到大,我們確實被賦予了許多身份標籤,比如「乖孩子」、「優等生」、「好妻子」等等。這些標籤可能會影響我們的行為和決策,讓我們不自覺地去迎合外界的期待。然而,這樣的過程容易讓我們迷失自我,忽略了內心真正的聲音。 性別的不平等 在許多文化中,女性面臨的標籤和期待遠比男性多。從小,女孩
Thumbnail
此文想法源於Women's Day|我有一個 “女子” 故事想說,一起來分享! 兩位不同年齡的女子想法語錄~曾經的她也是一名自由的女子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在男權社會下的種種困境與壓抑,以及如何逐漸覺醒並勇敢做自己的故事。文章內容涉及情感壓抑、家庭暴力、自我覺察與未來規劃等議題。作者勇敢面對困境,並希望能夠實現自己的夢想。
Thumbnail
所謂的「性別」,到底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區分的呢? 國小三四年級前,男女生不是都會玩在一起嗎? 我的興趣不論在何時都跨越了性別,小學的我喜歡真珠美人魚跟小魔女Doremi、彗星公主,但我也喜歡神奇寶貝、數碼寶貝,喜歡收集庫洛牌,也喜歡收集怪獸卡牌,所以我跟男生女生都是朋友。開始感覺到變化...
Thumbnail
他從小就不覺得自己是女生。 不管是喜好、行為舉止,尤其是愛掀裙子常被大人訓斥,他覺得自己跟所謂的“女生”沾不上邊。
Thumbnail
#你認為「女性主義」是什麼? 身為一個女性,我從小到大一直很疑惑,為什麼有些事情只有男生可以做?像是:祭祖、傳宗接代。為什麼有些事情女生不能做?像是:月經來時不能拜拜。在成長的過程中,即使遭受因男女差異造成的雙重標準對待,但我未曾因自己是一個女性而感到低人一等,然而並非所有女性都是如此。
Thumbnail
身為女性,妳是否從小到大到大常被說:「妳這樣不像女生。」、「一個好女生,不會這樣做。」、「生為一個女生,妳不該.....(以下省略一萬字)。」似乎只要是女性就必須經歷這個過程,因此從小候我就蠻討厭「被當女生」這件事,只因為「我是女生」我就必須承擔諸多限制和枷鎖以及不合理的完美期待。
Thumbnail
這篇文章探討了社會對性別角色的期望對個人的認同的深遠影響,以及在華人文化中性別不平等的問題。作者分享了對於自我認同和性別平等的反思,並提倡所有生命應該被平等對待。
Thumbnail
最近我看了一本書,叫做《我是男校畢業的女生》裡面的內容,主角是一位「性別認同障礙」的人,原本是男生的他,克服了重重困難,最後手術成女生的樣子。 他從小就覺得自己是一個女生,喜歡女生的東西,也想穿裙子,喜歡跟女生玩在一起,父母親都覺得他生病了,同學也會嘲笑他是「娘娘腔」,但是只有他自己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