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見愛人2】-我不了解你,但願意嘗試理解你

更新於 2024/10/17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最近在看綜藝《再見愛人》,在等第三季更新的時間,回去看了前兩季,發現在別人的故事裡,我能看見很多自己或家人的影子。滿好的一部綜藝,看到有網友說本來想離婚,看了之後覺得自己身邊的人好像也沒那麼糟哈哈哈哈哈。

越看越覺得,人際是一種原生家庭延伸的產物。
很有趣的畫面,夫妻口口聲聲的說著很了解對方,最後發現其實他的了解只是自以為,是出自於自己想像中的了解。
我看見我爸的影子,他也總是喜歡把:「我還不了解你嗎?」掛在嘴邊,但其實他了解的總是很片面、很主觀、很與事實不符。他對我的了解,是認為我脾氣不好、任性......,但他從來沒有嘗試去傾聽和理解,在我脾氣不好的背後是什麼原因。甚至,在他眼裡大改也沒什麼好人,無論前妻還是現任,每個孩子,他都能有許多抱怨。


先聊聊第二季,有位爭議很大的嘉賓張婉婷。
她常常在節目中歇斯底里,用著沒有邏輯的話和極快的語速,口不擇言又咄咄逼人的為了吵贏,常常都要別人為她的情緒負責。張婉婷自己很清楚,她就是會做這種事的人,歇斯底里的發瘋,把自己所有最不好的一面呈現出來,因為她覺得,這樣做對方也沒有被她嚇跑,那樣她才能確定愛。每次看到她發脾氣的時候,都會有種窒息感。但後來聽到她的故事後,好像可以理解了。
小時候總是被否定,十二歲父親過世,她替媽媽處理著爸爸的後事,卻在她爸爸出殯那天,由於大人的忽視,她被反鎖在車裡。後來叔叔發現,幫她開門去見爸爸最後一面,那時的記憶在她心裡留下難以抹滅的陰影,她感覺到自己是不被需要、不被愛的。
十三歲的她離開家鄉,獨自到北京,她媽媽覺得北京大地方不會有什麼事,於是也沒多給予關心。

忽然想起,看過一個訪談,嘉賓訴說著自己原生家庭時說道:「父母不懂事,小孩就會變得懂事。」在張婉婷的故事裡,她也是這樣的吧。

我在張婉婷身上看見自己的影子。

小時候,我記不清年紀,只知道很小,應該是在讀幼稚園的時候,那時已經被迫懂事。
一次媽媽出了一場車禍,她住在醫院的時間不短,而且那段期間她出現選擇性失憶,媽媽自己不記得車禍前、中、後發生了什麼,但認得去探望她的人。那時候我爸媽的婚姻已經有了裂縫,我不敢多吵鬧,只是要求陪在媽媽身邊一起睡覺。不知道過了多久,我聽到我爸輕聲跟我媽說要回去了,他抱我要回家,我醒了,但裝睡著。裝睡,因為覺得這是最不會造成其他人困擾的選項。
我懂事了,爸爸沒有。我總覺得自己很像他的一個傭人,或是什麼展示品。從小積攢的委屈和缺愛,我曾經也如同張婉婷一般,中了自己給予自己的詛咒,很無助也不知道怎麼逃脫。邊覺得自己不配美好,也不相信美好的事會降臨在自己身上;邊覺得這世界並不愛我,於是無意識的,反覆執行著自己給予的魔咒。

和張婉婷同季的另一個嘉賓蘇詩丁,她的童年也不快樂。親眼目睹了媽媽吃安眠藥後的口吐白沫,幸運的是有把命救回來。但後來父母離異,重組家庭遇到的後媽和沒血緣關係的哥哥,後媽常常指使蘇詩丁去偷拿爸爸的錢,也會帶著她到公車上偷別人錢包,甚至剝奪蘇詩丁每個禮拜的飯錢。
當看到蘇詩丁說她不怨恨任何人,甚至感謝她爸媽這麼努力的賺錢送她去讀書,也因為父親的職業讓她能在充滿音樂的環境成長,她感謝,不埋怨。

她們兩個剛好像以前的我和現在的我。
也許我談不上有多了解我爸,但我從來沒有放棄嘗試理解他。
我很相信,爸媽已經給我當時他們所能給的一切,無論好的壞的。

從爸爸的成長背景和自己相處過的阿公阿嬤來理解,在屏東鄉下的農家,阿嬤沒讀書的缺憾、阿公的固執和個性,也許身教讓我爸不懂如何健康的愛,他只是以自己侷限的認知及把他接受到的東西交給我。
小時候無法選擇要或不要,只能一併接收,但現在長大了,我的人生該自己作主
我相信自己值得被愛及一切美好
我選擇美好
而不是繼承那些別人加諸在我身上的累贅

能毫無情緒的想起我爸
讓我覺得現在的一切都很好:)
希望世界上每個童年需要治癒的人都能好好的愛自己

再見愛人裡面很多人都讓我覺得有值得學習的地方,之後如果我不耍廢的話再分享其他心得:)
《再見愛人》很推薦看!!

avatar-img
67會員
237內容數
女子,拆為女與子,合為好字。想和大家一起透過每期不同主題、不同角度探索,儘管不依附任何關係也能看見自己的好。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花蝴蝶會是在每個局中,穿梭自如且腦袋保持最清醒、將局勢看最清晰的人,這類人,怎麼可能不快活呢? 非常多的藝術家、名媛、紳士私底下是花蝴蝶特質,而不是艷麗的花朵本身,他們享受社交、善用社交達到目的,懂得在俗世間,找到最適合自己發揮的位置,才是聰明人。
Thumbnail
從15週年的重映電影開始,到40週年的重映電影結束。 我和台南真善美的開始其實是誤打誤撞,當時才剛開始看電影,前幾部看的都是院線熱映片,《盛夏光年》重映的時候一心只想著要衝電影院二刷,卻沒想到場次這麼少。 我記得台南好像只有真善美,於是第一次去了真善美,像發現了一個神秘的秘密基地。
關於我從【再見愛人】第一季嘉賓--王秋雨身上看見的點滴
Thumbnail
今天在博客來OKAPI頻道看到一段快問快答的影片,請張曼娟老師來解答, 老後想過什麼日子。這段兩分多鐘的影片,最後一個問題是:「給獨力照顧者一些打氣的話」。
Thumbnail
| 觀後心得摘要| 或許阿緯一直想不通的就是他所遺忘的——愛我們的人即使不在身旁,也永遠在我們心裡。被愛不需要條件,人生的價值並不一定要有多大成就,只帶著愛我們的人的力量認真生活,即使時間流逝,仙草凍的苦澀褪去,再次回味依舊能感受到兒時甘甜的滋味。
Thumbnail
前言 愛情來得太快就像龍捲風、像這樣的愛情讓我苦惱、曖昧讓人受盡委屈,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愛情的一首歌曲,但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完整地把歌唱完,很常會在關鍵的那個key來個破音,如此懊惱又不知該如何是好,如果你也有一樣的煩惱,就來測測看這次的主題式占卜吧!......
Thumbnail
因為祂們明瞭每個靈魂都是神聖的,都具有智慧,祂們會持守內在愛的品質去盡己所能,但在這些過程中祂們不會自我批判,覺得自己做的不夠好、不夠多;他們不會因為對方的質疑而懷疑自己愛的本質。 祂們理解,唯有如此,人們才有機會停下受害者情節,停下自我傷害,瞥見自身內在與祂們無異的愛。
Thumbnail
錯把依賴當親密,小心越愛越孤獨、越愛越孤立。心理學人:在穩固的愛情基礎裡,正是建構自我複雜度的好時機。 文章摘要: 一、當孤獨、社交孤立遇上了愛情 二、聖路易斯大學心理學家的研究 三、心理學人:在愛情的基礎上,建構自我的複雜度 當孤獨、社會孤立遇上了愛情 孤獨 社會孤立 聖路易斯大學心理學家的研究
Thumbnail
*合作聲明與警語: 本文係由國泰世華銀行邀稿。 證券服務係由國泰世華銀行辦理共同行銷證券經紀開戶業務,定期定額(股)服務由國泰綜合證券提供。   剛出社會的時候,很常在各種 Podcast 或 YouTube 甚至是在朋友間聊天,都會聽到各種市場動態、理財話題,像是:聯準會降息或是近期哪些科
花蝴蝶會是在每個局中,穿梭自如且腦袋保持最清醒、將局勢看最清晰的人,這類人,怎麼可能不快活呢? 非常多的藝術家、名媛、紳士私底下是花蝴蝶特質,而不是艷麗的花朵本身,他們享受社交、善用社交達到目的,懂得在俗世間,找到最適合自己發揮的位置,才是聰明人。
Thumbnail
從15週年的重映電影開始,到40週年的重映電影結束。 我和台南真善美的開始其實是誤打誤撞,當時才剛開始看電影,前幾部看的都是院線熱映片,《盛夏光年》重映的時候一心只想著要衝電影院二刷,卻沒想到場次這麼少。 我記得台南好像只有真善美,於是第一次去了真善美,像發現了一個神秘的秘密基地。
關於我從【再見愛人】第一季嘉賓--王秋雨身上看見的點滴
Thumbnail
今天在博客來OKAPI頻道看到一段快問快答的影片,請張曼娟老師來解答, 老後想過什麼日子。這段兩分多鐘的影片,最後一個問題是:「給獨力照顧者一些打氣的話」。
Thumbnail
| 觀後心得摘要| 或許阿緯一直想不通的就是他所遺忘的——愛我們的人即使不在身旁,也永遠在我們心裡。被愛不需要條件,人生的價值並不一定要有多大成就,只帶著愛我們的人的力量認真生活,即使時間流逝,仙草凍的苦澀褪去,再次回味依舊能感受到兒時甘甜的滋味。
Thumbnail
前言 愛情來得太快就像龍捲風、像這樣的愛情讓我苦惱、曖昧讓人受盡委屈,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愛情的一首歌曲,但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完整地把歌唱完,很常會在關鍵的那個key來個破音,如此懊惱又不知該如何是好,如果你也有一樣的煩惱,就來測測看這次的主題式占卜吧!......
Thumbnail
因為祂們明瞭每個靈魂都是神聖的,都具有智慧,祂們會持守內在愛的品質去盡己所能,但在這些過程中祂們不會自我批判,覺得自己做的不夠好、不夠多;他們不會因為對方的質疑而懷疑自己愛的本質。 祂們理解,唯有如此,人們才有機會停下受害者情節,停下自我傷害,瞥見自身內在與祂們無異的愛。
Thumbnail
錯把依賴當親密,小心越愛越孤獨、越愛越孤立。心理學人:在穩固的愛情基礎裡,正是建構自我複雜度的好時機。 文章摘要: 一、當孤獨、社交孤立遇上了愛情 二、聖路易斯大學心理學家的研究 三、心理學人:在愛情的基礎上,建構自我的複雜度 當孤獨、社會孤立遇上了愛情 孤獨 社會孤立 聖路易斯大學心理學家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