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How to Do Great Work」很紅,這篇文章非常長,真的要感謝周欽華的翻譯,不然真的很容易一開始就打退堂鼓了。我後來也找了原文來看,不知道是不是因為他的英文句子都短短的,非常平鋪直敘,所以給我一種非常真誠的感覺。我對這篇文章很有共鳴,覺得這篇文章提到的很多原則可以廣泛的應用在做人做事上,就算我們只是平凡人,沒有野心完成什麼偉大成就,應用這些原則也能確保我們的人生不會徒勞白費。
什麼是偉大成就?
「Great work」其實有點難定義,什麼是偉大成就呢? Paul Graham 定義它會具備三個條件,第一:你在這件事要有才能,第二:你對這件事有很深的興趣,第三:這件事足夠重要,會對其他人造成影響,不過他也說「重不重要」很難定義,所以與其思考這件事重不重要,不如把重點放在你對這件事有沒有足夠的興趣,因此我們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偉大成就就是把一件你感興趣的事做到極致」。至少現在而言,這件你感興趣的事,對你而言,一定是重要的,至於對別人的重要性,可以留待時間證明。
怎麼做?
Paul Graham 提了四個步驟:(1) 找到你有興趣的領域,(2) 盡其所能的學習研究,(3) 在這個過程中,你會開始發現問題,有些問題來自於你還不夠了解,因此問題提供了方向,讓你繼續鑽研,但有些問題真的沒有被解決或是被人忽視,於是 (4) 你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你自己的解法,而這正是你的成就所在。
第一步:找到你有興趣的領域
學校從來沒有教過我們應該如何找到自己的興趣,似乎假定有一天我們就會自己開竅,知道自己擅長做什麼,對什麼感興趣,事實上,根本沒有這麼簡單,尤其如果我們還加上其他考量,例如這件事找得到工作嗎?喜歡這件事是不是很遜?舉例來講,現在大家都在講 AI 應用,在講未來一定會取代編劇,但我偏偏就對寫作寫劇本感興趣怎麼辦? 不過無論參雜哪些考量,「能夠讓自己感到興奮」應是首要條件,因為不論你做什麼,你得是你自己第一個使用者,第一個觀眾,你要開發你自己想要用的工具,寫你自己想要看的文章,拍你自己覺得有趣的影片,很多人會在這裡迷失方向,他想像出一群他需要討好的觀眾,而非他自己,所以拍片想得是怎麼樣才會有流量,找研究題目關心的是能不能過預算審查委員會,開發的工具自己卻不用,一旦走上這樣的路,你就很難在這個領域持續鑽研了,因為要把一件事做到極致,需要持續保持士氣與找到提振自己士氣的方法,如果你做的事情都沒辦法讓你自己感到興奮,不可能經年累月的堅持下去。
第二步:盡其所能的學習,培養工作的品味
了解一個領域最好的方式就是試著做點東西出來,在做的過程中,你會知道你需要哪些知識,你一點一點把缺乏知識的補上,把第一個初步的東西做出來,它可能像玩具,沒有太大用處,但那不是太大的問題,因為你會持續再做出第二代,第三代的東西,在每一次「迭代」的過程,逐步改進你的成品,也逐步累積你在這個領域的知識。當你想要改進時,你會想要參照你覺得好的東西,但參照不是原樣照搬,而是從中淬煉出什麼是好的特質,能夠分辯什麼是好的,什麼是不好的,就是「品味」。當你知道什麼是好的標準,你才能夠為自己設下夠高的目標,並且勉力達成。
「開始做」通常比「持續做下去」困難很多,很多人會停留在「計劃」階段,很多想法一直留在腦中,沒有付諸實行。他們覺得要有完善的計劃,才能做出好東西,但事實上真正的好東西根本會超越你一開始所能想像,那你又怎麼可能在事先計劃呢?偉大成就通常是透過「迭代」的過程打磨而成,我們吸收使用者的回饋調整方向,隨著我們能力提升,我們也會看到不同的做法,這些都無法事先計劃,要先動起來,整個「迭代」的飛輪才會轉起來。有時候我們必須用一些小技巧讓自己「開始做」,例如跟自己說:「我試試看這個部份能不能跑起來,這能有多難?」一點點的無知與謎之自信是很實用的。
「優雅」是一個很好的特質,它通常是很通用的,它常常也會是最簡單,最不費力氣的方法。我們有時候會被「複雜」的解法給迷惑,因為它難以理解或很花功夫,而容易心生佩服,但最好的偉大成就被達成時,我們往往會驚訝於它的「簡潔」,原來這樣做就可以了呀,那正是偉大成就的特徵之一,它常常像是被「發現」的,例如airbnb 與 uber 所創造的共享時代,空房與閒置的車一直都在,但突然間有人「發現」我們可以這樣用,而被發現以後,我們會覺得一切是這麼理所當然。
第三步:要嚴格找到不合理處,但要勇敢打破規則
我們的大腦非常擅於歸納,並且會套用一個一個的 model 來解釋我們所看到的世界,以致於讓我們忽略一些習以為常的但奇怪的現象,例如手機一直都有鍵盤,即使黑莓機擴增了很多商務功能,人們常常需要用很小的實體鍵盤來打字回信,肯定很困擾,但大家還是接受了,直到 iphone 第一次推出全觸控手機的時候,我們才恍然大悟原來應該這麼設計。
一個新點子通常來自於不合理的問題需要被解決,但我們會受限於已經存在的理解方式,而把不合理當成理所當然,就像我們預設電話就該有鍵盤,只有當我們稍加嚴格的檢視這些不合理處,我們才會看到問題所在。等到我們看到問題以後,就要勇敢打破既定的認知,為什麼電話一定要有實體鍵盤呢? 於是解決方法就顯而易見了,這也呼應了偉大成就常常有「優雅」的特質,它是在我們打破了原有的框架之後被「發現」的,當我們跳脫既有框架時,一切都變得顯而易見,但困難的正是如何跳脫既有框架。
「打破框架」一個很有用的方法是把一個領域行之有年的方法搬到另一個領域,往往可以讓你用新的視角來看世界想問題,amazon 一開始推出雲服務是因為電商的需求有高有低,需求低的時後機器就閒置著,於是有人想為什麼不把這些閒置的機器租給有需求的其他服務呢?這個概念與 airbnb 不正有異取同功之妙嗎?家裡有閒置的房間,不如拿出來提供給有住宿需求的人吧。回收再利用的概念在很多領域行之有年,為什麼太空梭的元件不能回收呢? 於是SpaceX 成功開發出可以回收的太空梭,大大降低了太空梭的製造成本,於是我們有了低軌衛星,有了商用太空梭,也前往了火星,成功為新的太空時代揭開序幕。
第四步:針對問題,提出你的解法
學校教育最糟糕的一點,是讓我們以為所有的問題都有一個標準答案,然而現實中的問題,往往不只一個答案,或是根本還沒有答案。我們對沒有答案的問題畏手畏腳,以為自己哪裡走錯了,怎麼會沒有終點呢?卻沒發現這些沒有答案的問題正是可以做出偉大成就的起點,我們應該更勇於提出自己的解法。比起當一個擅於批評問題的人,更應該去當回答問題的人,有時候回答問題會帶來新的新的問題,那是件好事,因為偉大成就的深度與廣度正是來自這些源源不絕的問題,例如 Tesla 開發第一部電動車,它得先解決了電池問題,然後又得解決充電網路的問題,它還得把汽車的產線全部翻新,用新的方法造車,它不只是造出一台電動車,它是開啟了一整個電動車產業。
學校教育的另一個問題是塑造權威,讓人覺得老師講的是對的,教科書上寫的不容質疑,然而老師與教科書都只是知識來源之一,將來出了社會,公司的老闆或是其他「成功人士」的意見,我們也不需要奉為圭臬,最終能指引你的是你的「好奇心」,是好奇心驅使你樂此不疲的鑽研下去,不怕看到問題,對於問題,興奮的提出自己的解答。
適用人生的原則
雖然 Paul Graham 談的是工作,但我覺得這些原則同樣適用於做人。 要找到自己心之所向,你必須得「真誠」,你首先要取悅的是自己,你得接受自己本來的樣子,喜愛自己,不要去假裝當一個想像中較「酷」的人,不要因為害怕問「笨」問題就裝懂,或者不敢承認自己錯了,一味硬凹。Paul Graham 一直強調「你得動手」,成就不來自批評,而是你真的試著去回答問題,解決問題,有的人什麼都不做,只在旁邊對你的成果指手劃腳,或者指責你怎麼沒有一次做到好,一步到位,這種意見都不值得一聽,你心裡很清楚,會這麼說的人正是什麼都做不出來的人。
我們真誠的投入一件事,並不是因為它很流行,很重要,而是因為我有興趣,對我有意義,所以我樂於投注時間與努力,隨著我們的努力,培養出品味,我們勢必會有值得與其他人分享的成果與見解,在分享的過程中,我自然有機會對其他人造成影響,形成對別人的重要性,因此 Paul Graham 說「重不重要」不是一開始需要考慮的面相,「重要性」是「把一件事做到極致」自然而然產生的附加效果。
要把一件事做到極致是困難的,這條困難的路註定不會一帆風順,註定會遭遇很多挫折,不斷打擊你的士氣,消磨你的心性,讓你動搖,所以除了你自身的興趣支撐,你也會需要一些觀眾來為你的士氣添柴火,因此「分享」非常關鍵,分享不僅是取得觀眾的回饋,當你的成果滿足觀眾的需求,就會產生對其他人的影響與重要性,觀眾也會增加你的士氣,我們應該避開那些會降低你士氣的觀眾,如果你的人生伴侶認為你不需要工作,或是抱怨你的工作分散了你的注意力,那麼我們也應該避開這種會打擊你士氣的另一半。
感想
我跟 曼報 一樣,一開始會覺得自己並不是社會「賢達人士」,憑什麼討論這篇文章,但看看「偉大成就」的定義:把一件你感興趣的事做到極致,並樂於分享。或許我們不需要把「偉大成就」套上社會世俗的濾鏡,覺得得要賺多少錢,頭銜得是什麼長才代表成功,才能分享,套用這篇文章的原則:去做就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