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該開始紀錄的時候了。一個護理與老屋空間交會的開始。
我一直在從事社區照護的工作,社區健康營造一直都是我專攻的領域。隨著不斷地在社區磨練,從一個不知所措的新手,一晃眼也就10多年過去了。從田野的研究到參與國際醫療義診經驗,再到這塊土地深耕,每一步都是故事,是一個個生命的故事,也是一個個與土地連結的故事。
-----------------
107年我透過小小的計畫做了一個實驗,結果榮獲社區永續獎,有了肯定之後,我開始思考社區照護的下一步,從個體式的照顧,單個據點執行,然後呢?
高齡社會之下的高齡社區據點只會越來越多、在城市社區各個角落都有許多看不見的族群,他們不只是高齡者,還有許多我們未曾接觸過、未曾明白的次文化族群,這些好像不是只是把個人式的健康照顧好就好,疾病的預防,高齡者複雜性的照顧,如何串聯這些需要,在次文化的不同族群中,要怎麼把正確資訊傳遞出去? 要怎麼落實友善社區?
-----------------------
心中開始浮現一個願望,社區照顧藍圖規畫也慢慢浮現,只是點在哪?實驗基地在哪? 怎麼創造友善環境呢?
就在心中有這個祈願之時,某個角落的門慢慢打開了。
它原先是夾娃娃機店,孤獨地在老街上看著熙攘的人群,時代交錯所留下的[曾經]被破壞、被遺忘、甚至不想被想起。
但是也許是某個時刻到了,它再次被重建、再次被看見。
--------------------
當我每次去到新化訪視時,我都會經過這座樓前面看看進度,思考著曾經的存在如何在現在回應時代的需要。有人告訴我說: 根本不需要知道曾經的存在,因為可能對於現代來說已經不重要,事過境遷物換星移,現在的需要與過去的需要不同。
但我換個角度想著: 曾經的存在是重要的,因為這是老一代的集體記憶,他們知道、存有共鳴,走進來的那一刻,心就得了安慰,這也許就是治癒的開始。
對我來說,我也不知道到底研究這歷史重不重要? 會變成怎麼樣我也不知道,成功還是失敗我也不知道,只能且看且走~
----------------------
這裡是惠生醫院,之後將會成為公共衛生與社區醫療照護的孵化基地。
歷史不會成為絆腳石,而是墊腳石、房角石,讓我們團隊的工作更有底蘊與基底,歷史生活記憶成為我們與這地居民的共同語言,走進社區聆聽他們時代的記憶,用他們理解的語言與文化轉換成更深一層內涵的照護工作。
這也是我下一個階段的社區護理工作,我在進行一個社會實驗,希望小小藍圖得以實現。
------------------------
It is calling for action.
謝謝看到這裡的人,
如果你有興趣、有任何想法,歡迎與我聯絡~
照片拍攝於20231007 踏查午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