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生的微光日誌2 數字的魔法練習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統計學習的三重境界:從見山是山,到見山不是山,再回到見山是山

在研究與統計的世界裡,我最近越來越體會到一種漸進的學習歷程,就像禪宗裡說的那三個階段:

  1. 見山是山
  2. 見山不是山
  3. 見山是山


我現在正卡在第二個階段——「見山不是山」的狀態。


當統計變得不再「熟悉」


碩士時期開始學習系統性的統計時,我覺得邏輯還算清晰:Z 分數、T 檢定、ANOVA、迴歸模型……這些方法跟著課本與範例走,彷彿每一座山都有路徑可以循。那時候,山就是山,每條路看起來都還算筆直。


直到我現在博班進入了空間統計的領域。


我開始發現:同樣是資料分析,空間資料的處理方式竟然和我過去熟悉的「一般統計」有著本質性的不同。不只是操作工具的不同,更是在數據分佈假設、空間異質性、空間自相關等層面,帶來完全不同的思考框架。原本的邏輯失效了,熟悉的公式變得模糊,山不再是山。


這讓我想起我現在正在學的兩種語言——日文與英文。

以前只學一種語言時,表達是流暢的。但現在需要頻繁在兩者之間切換,卻常常在說話或寫作時卡住。因為語言背後的思考邏輯不同,腦中需要不斷轉換語境。而我的「統計腦」正經歷一樣的事:從平均數思維轉向區位思維、從樣本推論轉向區塊分布的認識。


從迷霧中走出來:與一位老學者的對話


最近,我帶著滿腦子的混亂去找了另一個研究室的老師聊聊。他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學者,研究風格非常「務實」,不追求花俏技法,但有很紮實的邏輯。


他聽完我的描述後,只淡淡地說:


「這世界不是平均值的。」


(這句話當下擊中了我)


三個統計觀念的轉折點:筆記給未來的自己


那天的對話,我收穫了三個對我來說非常關鍵的觀念,想記錄下來,也分享給還在統計學習旅程中的你:


1|非常態才是常態:空間世界本來就異質


從以前考試到研究分析,總是假設+被訓練要「檢查常態性」、「滿足(常態)假設條件」;但在空間資料裡,這些假設往往被打破。


以一個實際案例來說:

在我分析台北市不同行政區的高齡者幸福感分數(WHO-5)與照護資源密度時,資料呈現出明顯的空間群聚與極端值分布,標準差遠超過平均值的1.5倍,Shapiro-Wilk 檢定的 P 值也遠小於 0.05,代表資料明顯偏態。這時若強行套入 OLS 模型,結果會非常不穩定。


這也讓我重新理解老師說的話:

「統計的任務不是追求標準化,而是認識變異的本質。」


2|不用炫技,用誠實且真誠的統計說故事(描述事實)


老師告訴我,好的研究不在於用了多進階的技術,而在於用最恰當的方法,對資料做出真誠的解釋。


例如:即使你只使用最基礎的交叉表與描述統計,只要你的變項分類有意義、分析脈絡清楚,那它就是一份有價值的研究。而不是動用空間誤差模型或貝氏推論就一定比較高級。


統計的初衷,不是炫技,而是「理解世界/現象」。


3|突破慣性框架,重組研究視角


我原本的空間分析架構,常常是從「縣市」或「行政區界」出發。但老師提醒我,不要用既有的框架或先入為主的想法(偏見)來看數據或直接分類。例如:我想看城鄉資源使用差距,所以我下意識且習以為常的就將空間以既有的城鄉行政區作為研究區域分類,但這是人們為了討論方便的共同術語,可是在空間中,其真實類聚的分佈並不一定是按照人為的地界分佈,有很多影響因素,所以空間其實不是均值,是具有異質性,且異質性或同質性也會因為研究人員所劃分的範圍(帶寬bandwidth)會產生不同。


這個過程就像是:先用廣角鏡看到全貌,再用顯微鏡分析細節。


結語|統計,不只是方法,而是一種「打破框架的思考」。甚至是數字的魔法時刻。


那天的聊天,讓我重新回望自己的研究與資料分析方式。


我意識到,我原本想要「控制變數」、「建模推論」,其實還不如先學會如何從資料本身的語言裡,聽見「變異的意義」。


這也是老師不斷提醒我的——保持對資料的敏感與誠實,是統計最原初也最深刻的精神。


我想,當我能夠自在地穿梭在不同的統計語境、能靈活地選擇最適合的工具而不是最複雜的公式,或許我就會慢慢走向第三階段:見山還是山,但眼光已不同。


如果你也曾在統計學習中迷失過,我想說:這很正常。

迷路的時候,不妨找個人聊聊,也許能幫你梳理那片你以為再也看不清的森林。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永真。預約好生活的沙龍
4會員
12內容數
2025/04/12
前言--資料不是冷冰冰的,它其實很有個性 在做研究的過程中,有一個階段總是特別安靜,也特別需要耐心——那就是「資料清理」。 這不是跑模型、也不是寫報告,而是與資料慢慢相處、熟悉它每個欄位背後的邏輯與故事。這一階段看似不起眼,卻往往決定了研究的穩定度與深度。 這篇文章,想和你分享我最近的一段研究
Thumbnail
2025/04/12
前言--資料不是冷冰冰的,它其實很有個性 在做研究的過程中,有一個階段總是特別安靜,也特別需要耐心——那就是「資料清理」。 這不是跑模型、也不是寫報告,而是與資料慢慢相處、熟悉它每個欄位背後的邏輯與故事。這一階段看似不起眼,卻往往決定了研究的穩定度與深度。 這篇文章,想和你分享我最近的一段研究
Thumbnail
2025/02/16
東京上野的恩賜公園,擁有150多年歷史,結合自然、歷史與藝術文化,是東京重要的文化藝術聚落。本文介紹上野恩賜公園的歷史、周邊景點,包括歷史建築(寛永寺、上野東照宮、花園稻荷神社)、博物館美術館(東京國立博物館、國立科學博物館、國立西洋美術館等)、音樂文化設施、上野動物園等,適合東京自由行的遊客參考。
Thumbnail
2025/02/16
東京上野的恩賜公園,擁有150多年歷史,結合自然、歷史與藝術文化,是東京重要的文化藝術聚落。本文介紹上野恩賜公園的歷史、周邊景點,包括歷史建築(寛永寺、上野東照宮、花園稻荷神社)、博物館美術館(東京國立博物館、國立科學博物館、國立西洋美術館等)、音樂文化設施、上野動物園等,適合東京自由行的遊客參考。
Thumbnail
2025/01/08
2023年8月北海道函館之旅,除了品嚐帝王蟹,更著重於函館夜景、金森倉庫群與歷史保存區的探訪,以及函館蔦屋書店的參觀。文章詳細介紹了函館歷史街區的發展歷程、建築風格、以及金森倉庫群的特色,並分享了作者在函館歷史街區與金森倉庫的遊覽體驗及感受。
Thumbnail
2025/01/08
2023年8月北海道函館之旅,除了品嚐帝王蟹,更著重於函館夜景、金森倉庫群與歷史保存區的探訪,以及函館蔦屋書店的參觀。文章詳細介紹了函館歷史街區的發展歷程、建築風格、以及金森倉庫群的特色,並分享了作者在函館歷史街區與金森倉庫的遊覽體驗及感受。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統計學習的三重境界:從見山是山,到見山不是山,再回到見山是山 在研究與統計的世界裡,我最近越來越體會到一種漸進的學習歷程,就像禪宗裡說的那三個階段: 見山是山 見山不是山 見山是山 我現在正卡在第二個階段——「見山不是山」的狀態。 當統計變得不再「熟悉」 碩士時期開始學習系
Thumbnail
統計學習的三重境界:從見山是山,到見山不是山,再回到見山是山 在研究與統計的世界裡,我最近越來越體會到一種漸進的學習歷程,就像禪宗裡說的那三個階段: 見山是山 見山不是山 見山是山 我現在正卡在第二個階段——「見山不是山」的狀態。 當統計變得不再「熟悉」 碩士時期開始學習系
Thumbnail
高中數學主題練習—二階行列式
Thumbnail
高中數學主題練習—二階行列式
Thumbnail
最近常刷到“三進七星山”的活動,就好奇研究了路線。原來是結合了三種不同的上七星山主峰方式!
Thumbnail
最近常刷到“三進七星山”的活動,就好奇研究了路線。原來是結合了三種不同的上七星山主峰方式!
Thumbnail
見山是山,你在山外面; 見河是河,你在河流外面; 看見情緒,你就在情緒外面。 這是不簡單的事,我花了三十好幾年, 甚至在這一年才真正意識與了解到,開始進步了, 且進步到可以真正隔著稍高的距離! 看見自己,聞到自己,與聽見自己。 有恐懼、有焦慮、有害怕、有擔憂 是正常人在生活中會有的常
Thumbnail
見山是山,你在山外面; 見河是河,你在河流外面; 看見情緒,你就在情緒外面。 這是不簡單的事,我花了三十好幾年, 甚至在這一年才真正意識與了解到,開始進步了, 且進步到可以真正隔著稍高的距離! 看見自己,聞到自己,與聽見自己。 有恐懼、有焦慮、有害怕、有擔憂 是正常人在生活中會有的常
Thumbnail
2022.08.03 這一趟上山,怎麼說呢,可以說是我的過去、現在與未來不斷交織的一趟旅程。 在這熟悉又不熟悉的山上,每一個轉角,每一條路上, 我都可以看見過去的自己、過往的片段,像是魅影般重疊在現在的時空上。高中的生研社、大學的保育社、自己跑合歡山的那些時光、輔九的結訓攀登......
Thumbnail
2022.08.03 這一趟上山,怎麼說呢,可以說是我的過去、現在與未來不斷交織的一趟旅程。 在這熟悉又不熟悉的山上,每一個轉角,每一條路上, 我都可以看見過去的自己、過往的片段,像是魅影般重疊在現在的時空上。高中的生研社、大學的保育社、自己跑合歡山的那些時光、輔九的結訓攀登......
Thumbnail
  剛從山上回到了「平原」(相對於山上療養、以「月」計時的環境,「平原」為《魔山》中形容山下「正常人」的生活環境,),1081頁的《魔山》,陪我跨過2020、迎向2021。在現實生活中不到3周的閱讀過程(中間還岔開去忙〈柏格森《物質與記憶》〉的報告),小說中的時間卻已過了7年,作者湯瑪斯‧曼
Thumbnail
  剛從山上回到了「平原」(相對於山上療養、以「月」計時的環境,「平原」為《魔山》中形容山下「正常人」的生活環境,),1081頁的《魔山》,陪我跨過2020、迎向2021。在現實生活中不到3周的閱讀過程(中間還岔開去忙〈柏格森《物質與記憶》〉的報告),小說中的時間卻已過了7年,作者湯瑪斯‧曼
Thumbnail
【 好學、自學、共學 】 我常常說,上大學後才是我學習的開始。在中央英文系,我們需要閱讀大量文本、大量對話、大量反思和輸出,我從來沒想過,這樣的課堂風景能在數學課發生!
Thumbnail
【 好學、自學、共學 】 我常常說,上大學後才是我學習的開始。在中央英文系,我們需要閱讀大量文本、大量對話、大量反思和輸出,我從來沒想過,這樣的課堂風景能在數學課發生!
Thumbnail
  是否有哪座山,是我們的一部分、生活、生命的一部分,如同拜訪一位老朋友般,除了與他作伴,再無其他意圖?一般談論登山,是有目的的,從哪裡走到哪、遇到哪個岔路往哪走、最後記算如何在時間內登頂。這樣的登山如同念書是為了考試、考上好學校,登山的樂趣便大大減少,且人與山的關係被狹隘為一種僅尋求刺激的
Thumbnail
  是否有哪座山,是我們的一部分、生活、生命的一部分,如同拜訪一位老朋友般,除了與他作伴,再無其他意圖?一般談論登山,是有目的的,從哪裡走到哪、遇到哪個岔路往哪走、最後記算如何在時間內登頂。這樣的登山如同念書是為了考試、考上好學校,登山的樂趣便大大減少,且人與山的關係被狹隘為一種僅尋求刺激的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