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已有超過三十萬人患上抑鬱症。世界衛生組織的資料顯示,全球抑鬱症患者超過一億人。當中部分長期患者開始出現抗藥情況,這部分的患者一般需加大心理治療力度甚或使用腦電盪治療。但當這些方法都無效或在個別病患身上風險過高時,又有沒有更多治療選擇?
刺激迷走神經作治療由來以久,但入侵性的治療方式始終有手術風險及需要更多護理。而最近網路上有不少聲稱能藉非入侵性的方式,以電流刺激耳附近的迷走神經分枝1,以達至放鬆效果。部分聲稱能由此緩解及治療焦慮和抑鬱。真確性有多高?有沒有副作用?接下來一一為你拆解。
迷走神經是自律神經中副交感神經的一部分,和腸神經系統(ENS)一起在菌-腸-腦軸線上管理人體的消化、心率及呼吸速率、血管運作等,亦會控制其他器官和部分反射動作2。亦由此引伸出迷走神經和身心能否放鬆間的關系3。
抑鬱症屬於輕度的精神科病症。病人情緒會出現障礙,引致生理及心理失衡,情緒會持續低落,對事物失去興趣或動力,思想變得負面,因而影響到正常的社交生活4。這種情緒障礙常伴隨著沮喪、憂鬱和無助感,使人無法正常運作。患者可能會感到持續的疲倦和缺乏動力,對日常活動失去興趣。睡眠問題也是常見的症狀,包括失眠或過度睡眠。其他症狀可能包括食慾改變、激增的焦慮、自卑感和無法專注。部分患者甚至會出現結束生命的念頭5。
皮下迷走神經電刺激(transcutaneous auricular vagus nerve stimulation,簡稱taVNS)6由耳穴/耳針療法發展出來7,是一種非侵入性技術,它涉及刺激耳部迷走神經。在taVNS過程中,小型電極被放置在外耳的特定穴位上,以刺激迷走神經的耳支。這些電極輸送微弱的電流,刺激神經纖維並激活迷走神經通路,以達至治療效果。
迷走神經刺激(VNS)在2005年被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用作輔助長期治療對四種或更多抗憂鬱藥物治療無效的18歲以上的難治性重度抑鬱症患者6。由於迷走神經在菌-腸-腦軸線中,刺激這組神經線能協助降低腸臟內的炎症,或有助降低患者對治療葉物的抗性6,8。亦有研究顯示能改善患者的認知能力,特別是在長者身上,能有效地提升他們繼續自我療癒的能力。
因為迷走神經管理呼吸速度,因此在使用此療法時可能會出現氣喘氣促或咳嗽等症狀9,亦可能因電流刺激而有輕微刺痛感。這些情況在療程開始的30秒內都會自動散去。
最後雖然迷走神經治療看似在家也能維持,但不代表能夠單獨使用,所以不要因為有這個療法就自己停藥。有使用其他儀器如心臟起搏器也要先咨詢醫生再進行療法。而且這個方法雖然能控制焦慮和抑鬱,但需要靠長時間才能見效,亦需要更多研究。緊記在網上購買試用前, 一定要先向醫生查詢。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