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少林寺》開始,李連杰化身各種角色——無論是黃飛鴻或方世玉,再高的成就或名聲,也無法回答他心底的問題:「我是誰?」
《超越生死——李連杰尋找李連杰》以第一人稱道盡二十五年來佛法裡靜默與參悟,這些靜思一層層褪去李連杰身上的傳奇色彩。唯有在生命巨岩面前,他才能背對世界的掌聲,謙卑面對真實的生老病死。
在李連杰二十五年的修行生活裡,四個階段各有所獲。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第三階段,提到「慈悲心」、「利他」是有層次的,而這些都是必經的過程。他與聖嚴法師的對話裡提到,「痛是肉體的事,苦是精神的情緒。」看似理性的說解,卻有更高層次的體悟。如此體悟的當下,心神上的焦灼感亦迎刃而解。
在修行階段之後,書裡羅列李連杰各式的修行筆記,辯證自我之間矛盾與期望。從學佛的心惟轉變,到參悟生死的不斷自省,閱讀此書的確如入武林大會,赤身與各路心魔過招。而當我們心思落定,也許能一窺武術最巧妙的精神境界——「手中無劍,心中無劍」。誠如李連杰所說「如果你愛所有的人,那就不存在攻防」,這是宇宙的博愛,更是與自我的和好,恆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