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因斯坦提到:「原則上由觀察到的數值來建立一個理論是不對的。實際上往往相反,反而是你用的理論決定你能觀察到甚麼。」
波耳(Niels Bohr)的「互補原理」:光波粒二象性(wave-particle duality)。
「沒有一種角度可以窮盡真實,不同的觀點可能都有價值,卻是互相排斥的。」
「互補原理可以得知用不同的儀器觀測同一物體竟然會出現不同的現象。我們只能透過儀器來認識這個世界,而由不同的儀器所看到的世界也是不同的。」
海森堡的「測不準原理 (uncertainty principle)」:
「你愈知道一個粒子在哪裡,就越不知道他將往何處衝去,這並不是因為我們的測量誤差或是儀器的解析度不夠,而是一個自然界的本質。」
萬物都是原子組成的,而原子又是由帶正電的原子核與帶負電的電子組成。原子的質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是電子的1,836倍。電子質量最多佔整個原子不到0.05%。而電子雲是原子核大小的10,000倍。
可以說原子內物質(質量)都是“無”比“有”還要多,
能量比物質還要多。
驗證老生常談:
我們的思想決定了我們怎麼看(用什麼觀察)這世界,這世界透過能量回應你的觀測意念(觀測而得的“數值”)。
我們能觀察到的世界便是我們認知世界的「投影」。
小延伸:我們常常透過名人的「座右銘」來作為認識這個人的意念縮影,而我更傾向聽取一個人自我闡述對這「座右銘」的解讀或對他/她產生的影響。也便是瞭解他之所以為他的「觀測意念」如何產生能量投影。
進階:所以我們能夠指揮善用「觀察者效應」,將主觀(測量)意念能量投射,轉換成實質(客觀)世界回應結果。
(決定瞭解哪些多重宇宙,也取決在自我的專注面上)
最後以汽車大王 亨利福特 所言作為指引,
「不管你覺得自己行還是不行,你都是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