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年,看到了一部YouTube 的紀錄片,主角是一個很特別的人,他住在殘破老舊的租房裡, 每天晨起天未亮最重要的一件事,便是起身塗上脂粉裝扮自己, 接著開始一天的撿回收行程。
這個長篇原版紀錄片已經找不到,所以我只能找了它的短篇視頻和其它再制的視頻報導,與文字內容在這個篇幅裡放上代替
因為主角的特異裝扮,街上的人不免品頭論足;竊竊私語著,手中還是不忘提醒的拍著照片。錄訪者這樣問著:「這樣被人指指點點你還喜歡上街嗎?」主角說:「我不會改變自己的裝扮的, 因爲這就是我」。
主角叫大喜哥|劉培麟,ㄧ個中國青島住民。在一段居民大院起火的新聞視頻,大喜哥因特殊的妝扮奪人眼目,進而爆紅網絡。
紀錄片的內容主要為社會大眾對大喜哥身份爭議,與大喜哥終其一生都努力的想改變與生俱來的外在形象。僅管想要變性但還是需要諸多的考量,就如同生活上的物資匱乏,大喜哥還是會拿自己撿回收那的零錢,去幫助他覺得需要幫助的人。
在影片的尾段,喜歡寫字紀錄的大喜哥,也秀出了長年集結下來的手稿,在文筆行間內透露著滿滿的回憶與情感。喜愛文學的他在影片中說著:「看不看是人家的事,但是我想寫!」。在另一部專訪大喜哥的視頻中,2019年,在藝術家兼好友唐冠華的幫助下,得以將部分日記整理編輯出版了自傳,書名為《我的一生》,也算完成了一個寫作的夢想。
看著紀錄片有好多次都落了淚,不管是爲了衣食,大喜哥必須放棄自己最喜歡的裝容,回到原來的樣子。似乎與社會表象相融,才能得到他人的認同,沒有太多人能知道大喜哥正努力的在夾縫中求生存與做自己。
在常態的性別議題上,只能用男與女兩個簡單的字義,去區分一個人與這個世界的關係。在現今社會的許多地方,第三性別的個體可能還是面臨著社會歧視,在不同的文化和社會中,對第三性別的態度和接納程度差異還是極大。
有許多散落在小角落的故事,正在上演著那些不會讓人費心去發現的邊緣生活。在一串串簡單字義的面具背後,誰能真正洞悉,藏匿在人身皮囊外殼的掩飾背後,那顆純淨而樸實的心。
試想;漫長的一生中,ㄧ個人能有幾次勇敢做自己的機會?人因執著於內心的喜好與厭惡,便造就了不明事理的隨意緣由。很單純的情緒起伏,往往從很簡單的不能稱心如意開始,進而演變生起諸惡意念和惡行。
實際上每個人都會擁有自己不合意,或想要掩藏的一面,這可能是從小時候起就未被父母與他人讚許的特質。就像大喜哥真實的做到了不怕被嘲諷,展現著這不能被社會大眾所認同的乖張特質,但在同時,大喜哥也正修行著忍辱。我們都應該對不喜歡的人少一些批判 ,多一些讚美。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這位著名的心理學家認為,喜歡挑剔的人通常內心深感自卑,自我評價較低,內心膽怯,需要通過批評他人來獲取心理上的優勢。這種以言辭顯示實力的方式,能夠讓挑惕者的內心帶來力量和穩定感,進而在某種程度上恢復了一些自尊心。
有時候,見到讓自己不順心的人而感到不自在時,先反思一下自己那被不認可所掩蓋住的內心,會比急於批判對方來的更有益處。最後留在自己身上的,只有剛灑下等著開花結果的因而已。總而言之,有好的因,才能感觸好的果。
謝謝花時間閱讀我的文字跟點讚
「ㄧ樣在方格子創作者的你妳追蹤我,我會回追
因爲我們都需要動力繼續往前行。」 芃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