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森林祕境》,找回心靈淡淡的喜悅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這是我今天早上的「看見」,鄰居家的花在藍天的背景下,真美!

這是我今天早上的「看見」,鄰居家的花在藍天的背景下,真美!

人愈來愈長大,好像愈是照著日復一日的生活劇本活、朝著既定的目標自動化地走:上學走同樣一條路、上班騎那條最省時的路線......。我們卻在不知不覺間,把 「追趕」當成最重要的生命目標,這往往也是人們在生活中感到厭煩與壓力的來源。

數位科技的躍進,讓我們的生活更加分秒必爭,凡事盡可能多、盡可能快,快到欲罷不能;社群平台的興起,讓我們拓展了人際圈:我們找到了許久未見的朋友,得以更親近自己喜愛的名人與志同道合的同好;甚至敢於在網路上變換多重身分,做出真實生活中不敢明目張膽而做的行為。

可是,快速的網路世界有時卻也讓我們的世界觀變得愈來愈小,小到幾乎讓我們產生一種錯覺,以為當凝視著那片電腦螢幕時,就彷彿看見了事情的全貌。



如何讓自己緩下來?德國詩人赫曼赫賽(Hermann Hesse)也曾思考這個問題。他認為:「人們缺乏的是喜悅,一種超脫的清醒,可以點燃生命的熱情,讓大家感覺生命是快樂的,就像歡樂的節慶一樣……」。他提出的解方是,在生活中培養「心靈淡淡的喜悅」的能力;而獲得淡淡的喜悅,就從日常生活俯拾即是的小事物觀察起。他說:

這種喜悅是那麼不起眼,在日常生活中俯拾即是,所以,幾乎大多數人遲鈍的心靈都無法領略。它們並不耀眼,無人宣傳,而且完全免費。奇怪的是,心靈愈貧窮的人,就愈不明白最好的娛樂,往往是那些不花半毛錢的娛樂。


無獨有偶,《森林祕境:生物學家的自然觀察年誌 》(The Forest Unseen)這本書,同樣是一本引領我們在忙亂的生活步調中,沉靜下來、細緻生活、培養心靈淡淡喜悅的好書。

本書作者是美國生物學家哈思克,他在觀察古往今來的文化中,發現多數文化都有「在微小的事物中尋求宇宙的真理」的現象,無論是西藏的曼荼羅、中世紀以來許多宗教人士從日常之物窺見上帝的存在,或者是那首我們都聽過的詩作:「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手中握無限/剎那即永恆」,再再彰顯著「以微知著」的重要。

身為大學學者的哈思克教授自問:在學術理論與生物知識具有豐富涵養的我,真的「看見」了森林嗎?或者,其實也只是囿於自己所鑽研的學術領域而自以為看見而已。

於是,他決定在田納西州的一處山間老生林,找一塊直徑約莫一公尺的圓形土地,作為自己修行的曼荼羅,藉著觀察一小塊土地上的任何事物,來修練自己看清整座森林面貌的珍貴能力,也於是寫成這本名為The Forest Unseen的自然觀察記錄。



哈思克教授這個觀察練習並不是新鮮事,許多國內外知名學者與生態作家,如國外寫 《沙郡年紀》的李奧帕德,或是透過國內森林專家金恆鑣老師翻譯的《種樹的男人》、環境工程學者張文亮老師的《河馬教授說故事:大自然裡的生命教育》、淩拂老師的多本自然散文如《山.城草木疏》,都在引領我們靜下心來,探索自然的奧祕。

但哈思克的練習真有意思,他以一年為期,就坐在那個屬於自己的曼陀羅,不做任何移除或增添任何事物,就只是這麼靜靜的坐著、然後觀察。一年下來,哈思克在12月31日觀察的最後一天寫著:

在這段觀察過程中,我發現自己是多麼的無知,連這裡各種生物的名稱都無法一一叫出來,更不可能對牠/它們的生活和彼此之間的關係有深入的了解。我觀察得愈久,就愈感覺自己不可能真正了解這個地方,明白它的本質。……..
一塊曼荼羅地上就存在著好幾百萬個這樣的平行世界。......想到這裡,我不知怎的竟鬆了一口氣。這個世界並非以我或人類為中心。人類從不曾參與曼荼羅地形成的過程。生命是超乎我們知上的,它讓我們將視線朝外。……我一方面感受到自己的渺小,一方面卻又頗為欣喜。

哈思克在《森林祕境》書中的反省讀來令人深受啟發,他點出幾個重點:

  1. 對於生活世界中充斥的許多「概念」,我們知道得很淺卻從不在意:對於許多概念,我們往往只知其一,或甚至只聽過、卻根本不瞭解。但不瞭解這件事,並不會對我們「活著」造成什麼太大的影響,所以我們習慣了習以為常,久了也就對眼前所見毫無驚奇與喜悅之感。舉例來說,前面提到的「一沙一世界」從國小作文範例就不知道看過幾次,但我們真的了解那是什麼意思嗎?我們真的有去認真體悟其中的涵義嗎?
  2. 我們花了很多時間在人工的網路世界裡搜尋,卻很少看見真實的世界:這點不需多言,相信大家都很有感。因著這樣的提醒,我們也需要有意識地提醒自己,自己所看見的,極有可能真的很渺小、很渺小。
  3. 你生活中的每一處,都可以是一個曼荼羅:哈思克寫到: 「只要用心關注,任何地方都可以變得很美好,所以我們無須刻意去尋找一個 『純淨原始』、令人讚嘆的地方。」


是的,只要我們願意用心觀察,即使是路邊的小花小草、家中的一盆蕨類、變化多端的天空與雲朵、每次在路旁徘徊的流浪貓和狗,甚至是與我們朝夕相伴的家人、熟稔或陌生的友人,生活中每一處,都可以是我們生活中的曼荼羅。

當我們開始有意識地,從「視而不見」轉為「直面看見」,生命中的unseen就因為被深深地看見了,而變得豐碩。明天,我們一起試著這麼做吧!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小白的窩-avatar-img
2023/11/22
小王子說重要的東西不是用眼睛看的,妳也寫到「在生活中培養心靈淡淡的喜悅的能力」、「用心觀察」,「看」之後還要有「見」,無心則不見。
誰說編輯不讀書-avatar-img
發文者
2023/11/27
小白的窩 哦!很期待~我也正在整理我的2023最愛
艾克星貨鋪-avatar-img
2023/11/21
幸好這一兩年已經開始提倡重新省思生活步伐,偶爾讓自己放慢好好享受生活。
誰說編輯不讀書-avatar-img
發文者
2023/11/22
艾克星貨鋪 這需要很有意識地提醒自己,尤其是對於人生以工作為目的的人(我不是XD)。
avatar-img
誰說編輯不讀書 | reading & ______
308會員
178內容數
可能讀起來有點奇怪,但絕對少不了對書、音樂、電影滿滿的愛。
2025/01/01
今天是2025年元旦,用「我的2024閱讀十問」,向格友們說聲:新年快樂!
Thumbnail
2025/01/01
今天是2025年元旦,用「我的2024閱讀十問」,向格友們說聲:新年快樂!
Thumbnail
2024/12/31
許多人認為,我們的音色是高或低、聲音擁有怎樣的「個性」,是由天生的人體結構(例如聲帶和共鳴系統)所決定。然而想要擁有好聲音,不只關乎人體構造,更在於一種說話慣性。
Thumbnail
2024/12/31
許多人認為,我們的音色是高或低、聲音擁有怎樣的「個性」,是由天生的人體結構(例如聲帶和共鳴系統)所決定。然而想要擁有好聲音,不只關乎人體構造,更在於一種說話慣性。
Thumbnail
2024/03/30
齊邦媛教授是知名的學者、作家與譯者,也是早年將外國文學與學術思想著作引介進臺灣的重要推手。她在書中寫到:在文學面前,沒有「他們」、「你們」,只有「我們」啊!一字一句,至情至性,鏗鏘有力,對於後生晚輩更是一種警醒! 
Thumbnail
2024/03/30
齊邦媛教授是知名的學者、作家與譯者,也是早年將外國文學與學術思想著作引介進臺灣的重要推手。她在書中寫到:在文學面前,沒有「他們」、「你們」,只有「我們」啊!一字一句,至情至性,鏗鏘有力,對於後生晚輩更是一種警醒!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們花了很多時間在人工的網路世界裡搜尋,卻很少看見真實的世界.....
Thumbnail
我們花了很多時間在人工的網路世界裡搜尋,卻很少看見真實的世界.....
Thumbnail
在一百多年前從美國開始的自然保育思潮,甚至最早的「自然解說員」這個名詞,都是由學文學的人創造出來的。透過這些文人及藝術家,把大自然裡美好的事物和經驗透過生動的筆觸,感人的文字,介紹給民眾,引領了更多人去接近自然,以至於被感動後獻身於自然保育運動。       因此,我深深覺得,自然科學以及生態保育
Thumbnail
在一百多年前從美國開始的自然保育思潮,甚至最早的「自然解說員」這個名詞,都是由學文學的人創造出來的。透過這些文人及藝術家,把大自然裡美好的事物和經驗透過生動的筆觸,感人的文字,介紹給民眾,引領了更多人去接近自然,以至於被感動後獻身於自然保育運動。       因此,我深深覺得,自然科學以及生態保育
Thumbnail
生活是繁瑣的。很多時候,我們將許多的時間,花在執著眼前、追趕未來,或者糾結過往。對於自己身處的環境與當下,卻鮮少留意聆聽和關心。所以我們未曾發現窗戶外頭,沾滿雨露的蜘蛛網;也未曾停駐在行道樹下享受庇蔭,或者凝視沙河魚游 ;更沒有閒適的時間,欣賞黎明虹彩與吱吱鳥啼。當我們無法體認到自己當下擁有的,卻對
Thumbnail
生活是繁瑣的。很多時候,我們將許多的時間,花在執著眼前、追趕未來,或者糾結過往。對於自己身處的環境與當下,卻鮮少留意聆聽和關心。所以我們未曾發現窗戶外頭,沾滿雨露的蜘蛛網;也未曾停駐在行道樹下享受庇蔭,或者凝視沙河魚游 ;更沒有閒適的時間,欣賞黎明虹彩與吱吱鳥啼。當我們無法體認到自己當下擁有的,卻對
Thumbnail
人人都需要一座山,人只要到了一定的年紀,自然荒野就會前來呼喚。而且,在全球化競爭壓力下,絕大部份人口不得不在擁擠的都市裡討生活,人們開始渴望到清幽雅淨的地方舒解壓力,因此這幾年開始盛行所謂生態旅遊的風潮。年紀大一點的人退休想搬到山裡頭,經濟能力好一點的就想辦法買片山坡蓋別墅。 可是,我們愛一座山,卻
Thumbnail
人人都需要一座山,人只要到了一定的年紀,自然荒野就會前來呼喚。而且,在全球化競爭壓力下,絕大部份人口不得不在擁擠的都市裡討生活,人們開始渴望到清幽雅淨的地方舒解壓力,因此這幾年開始盛行所謂生態旅遊的風潮。年紀大一點的人退休想搬到山裡頭,經濟能力好一點的就想辦法買片山坡蓋別墅。 可是,我們愛一座山,卻
Thumbnail
生在都市裡的我們,聽的只剩機械音響,看的逃不出電子螢幕。侷限在短短的距離、狹窄的頻寬,直到我們喪失了感受自然的能力。但渥雷本說我們並沒有永久失去感覺的能力。這些鈍化的感官是可以重新訓練開發的。他解釋森林如何能重新刺激五感,包括常被忽略的觸覺。
Thumbnail
生在都市裡的我們,聽的只剩機械音響,看的逃不出電子螢幕。侷限在短短的距離、狹窄的頻寬,直到我們喪失了感受自然的能力。但渥雷本說我們並沒有永久失去感覺的能力。這些鈍化的感官是可以重新訓練開發的。他解釋森林如何能重新刺激五感,包括常被忽略的觸覺。
Thumbnail
當晚那群ABC雖然對我們所說的不以為然,但是隨後幾天跟著我們一起在森林中探索時,看到他們目光逐漸柔和起來,身軀也逐漸柔軟下來,到最後甚至可以和我們一起跪在大地上看一株小小的野花,也可以抱著大樹感受森林的傾訴!
Thumbnail
當晚那群ABC雖然對我們所說的不以為然,但是隨後幾天跟著我們一起在森林中探索時,看到他們目光逐漸柔和起來,身軀也逐漸柔軟下來,到最後甚至可以和我們一起跪在大地上看一株小小的野花,也可以抱著大樹感受森林的傾訴!
Thumbnail
早上,我睡眼惺忪的起床,腦袋裡想著許多還沒開始做的事情,一大串的清單和代辦事項都還被擱置著,但不知怎麼的,偏偏就是毫無動力著手進行第一件事,就這樣晃呀晃的,虛度一段美好的時光。 我帶著有點煩雜的思緒,到客廳想喝杯水,卻發現…
Thumbnail
早上,我睡眼惺忪的起床,腦袋裡想著許多還沒開始做的事情,一大串的清單和代辦事項都還被擱置著,但不知怎麼的,偏偏就是毫無動力著手進行第一件事,就這樣晃呀晃的,虛度一段美好的時光。 我帶著有點煩雜的思緒,到客廳想喝杯水,卻發現…
Thumbnail
當晚那群ABC雖然對我們所說的不以為然,但是隨後幾天跟著我們一起在森林中探索時,看到他們目光逐漸柔和起來,身軀也逐漸柔軟下來,到最後甚至可以和我們一起跪在大地上看一株小小的野花,也可以抱著大樹感受森林的傾訴!
Thumbnail
當晚那群ABC雖然對我們所說的不以為然,但是隨後幾天跟著我們一起在森林中探索時,看到他們目光逐漸柔和起來,身軀也逐漸柔軟下來,到最後甚至可以和我們一起跪在大地上看一株小小的野花,也可以抱著大樹感受森林的傾訴!
Thumbnail
藉由山中動植物來學習大自然智慧,爺爺奶奶教導「小樹」從生活中學習,而非書本中。故事是如此純粹無暇,最喜歡的事情是爬到山頂上去看綿延群山,彷彿這就是他們的全世界。「奶奶說,當你發現美好的事物時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它分享給任何你遇見的人。」這樣特別的書,我也等不及要分享給大家了。
Thumbnail
藉由山中動植物來學習大自然智慧,爺爺奶奶教導「小樹」從生活中學習,而非書本中。故事是如此純粹無暇,最喜歡的事情是爬到山頂上去看綿延群山,彷彿這就是他們的全世界。「奶奶說,當你發現美好的事物時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它分享給任何你遇見的人。」這樣特別的書,我也等不及要分享給大家了。
Thumbnail
我步入叢林,因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義,我希望活的深刻,並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華。然後從中學習,以免讓我在生命終結時,卻發現自己從來沒有活過。 湖濱散記  梭羅  
Thumbnail
我步入叢林,因為我希望生活得有意義,我希望活的深刻,並汲取生命中所有的精華。然後從中學習,以免讓我在生命終結時,卻發現自己從來沒有活過。 湖濱散記  梭羅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