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面前,你是誰?—《人類與自然的秘密連結》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raw-image

  我剛開始爬山的時候很排斥用登山杖。一來天真,覺得腳太弱才需要登山杖,嘴上的理由卻是:這樣才能夠盡情觸摸大樹。大家都說上山看風景,但其實行進路上眼睛總覺得太忙,忙著看路,忙著找下一個腳踏點,忙到沒時間好好看看身處之境。下山後回想一路上看到了什麼,眼前只有一個接一個的樹根、石頭、爛泥灘。但有別的感受留下了,比如觸覺。

  卷柏、冷清草、小葉冷水麻。這樹幹夠厚實,將全身的重量都依靠其上。這樹枝輕碰就搖動,得避開。看到濕滑的踏點,手腕先扣緊樹幹再落腳。遇到一腳踩不到底的落差,我旋身,蹲低面對裸露的樹根。光滑的樹根像是指節突出的手,牽起樹根往下跳,在森林裡與樹共舞。

  爬山絕不只是為了看見。渥雷本能懂。身為德國的林管員,他有對自然的熱愛,同時也在林業管理的第一線經歷冷酷現實。他寫書,在感性擁抱自然、強調人類對自然的需求的同時,找出新的觀點解決困境。

  他從我們的知覺說起。生在都市裡的我們,聽的只剩機械音響,看的逃不出電子螢幕。侷限在短短的距離、狹窄的頻寬,直到我們喪失了感受自然的能力。但渥雷本說我們並沒有永久失去感覺的能力。這些鈍化的感官是可以重新訓練開發的。他解釋森林如何能重新刺激五感,包括常被忽略的觸覺。在觸摸有助思考這篇文章中,他提到科學研究結果:

每當受試者的手指觸摸到某種東西,他們的眼睛就會停止運動幾分之一秒。這些極度微小的時間間隔無法被有意識地感知,但這些停頓顯然足以讓大腦好好集中注意力,來處理所觸摸的東西。*

  原來,我留戀樹皮的溫潤、籟蕭花瓣的輕巧,並不只是個人怪癖嗎?

  講森林予人的善,當然也講人予森林的惡,無論是因貪婪或無知。這正是這個世代每個深愛自然的人都會面臨的悖論:我們走進自然是否正在破壞自然?既然如此,人類到底還要不要接觸自然?在自然面前,我們能再做什麼好事嗎?還是我們的原罪就是得束手無策地看著它消亡?

  在環境保護對抗文明開發的長久鬥爭之中,渥雷本找到了新的視角:自然帶給人的益處是無可取代的,人本源於自然,人類是自然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保護自然其實只是在保護自己,從來都不是利他或利己的選擇題

  而什麼又是保護呢?在林業單位諸多試圖保護森林的作為之下,森林並沒有比較安穩,甚至為了美化刻意扭曲隱藏真相。真相是德國早已沒有原始森林,人們以為的「森林」都是人工林;真相是人為挑選種植的樹種可能帶給人類某些好處,但也可能反而招致森林大火;真相是世界上真正的原始森林所剩無幾,但我們亟需原始森林。相較起來,讓大眾為了把自己「放進森林」而走進森林,可能才是保護的開端。

超過一定數量的人確實會對自然造成負擔。然而,如果我將遊客的干擾拿來與現代林業的負面影響相比,那麼遊客的干擾幾乎小到可以略而不計。**

  渥雷本在這本書中引用許多現代科學研究驗證了他的信念,可見除了他,還有許多學者正在努力從不同的視角看待自然。他們探究植物的知覺、思考,持續發掘物種之間超乎人類覺察的秘密。我們能確信的只有:在自然面前,我們從來都沒有控制的能力。

唯有當林務員承認,自己是自然的利用者,而非自然的守護者,一場針對森林與木材的真正公開討論才能展開。***

  忘掉那些瑣碎的研究、新奇的豆知識吧。最重要的是走進森林。不需目的、不做什麼,就只是待在那裡。給自然與自己些許時間,重新長出秘密連結。



書名
人類與自然的祕密連結:發掘與自然共生的證據,找回人、動物與植物被遺忘的聯繫與需求
Das geheime Band zwischen Mensch und Natur:Erstaunliche Erkenntnisse über die 7 Sinne des Menschen, den Herzschlag der Bäume und die Frage, ob Pflanzen ein Bewusstsein haben

作者:彼得˙渥雷本Peter Wohlleben
出版社:日出
2021年六月初版一刷

*p.44
**p.179
***p.153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崎路
26會員
78內容數
小時候從書裡找到世界,長大後從世界回頭梳理人生。
崎路的其他內容
2022/05/21
沒想到就沒機會再走錐麓古道全段了,也許僅此一次的紀錄。 高中時,學校曾辦過一場演講,講者講他高中時逃學到淡水的經歷。那時候覺得自己真沒骨氣,就快畢業了但根本沒機會逃學。長大後沒機會逃學了,就算要逃也不會去什麼淡水。
Thumbnail
2022/05/21
沒想到就沒機會再走錐麓古道全段了,也許僅此一次的紀錄。 高中時,學校曾辦過一場演講,講者講他高中時逃學到淡水的經歷。那時候覺得自己真沒骨氣,就快畢業了但根本沒機會逃學。長大後沒機會逃學了,就算要逃也不會去什麼淡水。
Thumbnail
2021/10/24
環白朗峰健行有什麼好玩的?除了可以遇到友善有趣的健行客,還有各種可愛的狗!   
Thumbnail
2021/10/24
環白朗峰健行有什麼好玩的?除了可以遇到友善有趣的健行客,還有各種可愛的狗!   
Thumbnail
2021/10/17
我近了又遠,才發現徒有距離仍舊不夠,還需要時間。如果能在這裡從清晨坐到傍晚,等太陽消逝換上銀河閃耀,才有可能瞥見、分辨你細小的表情變化。 我能用盡力氣追隨,我能背負爽糧與故事,我能奮力攀登,我能堅毅遠行,我能停駐回首,但我沒有時間。
Thumbnail
2021/10/17
我近了又遠,才發現徒有距離仍舊不夠,還需要時間。如果能在這裡從清晨坐到傍晚,等太陽消逝換上銀河閃耀,才有可能瞥見、分辨你細小的表情變化。 我能用盡力氣追隨,我能背負爽糧與故事,我能奮力攀登,我能堅毅遠行,我能停駐回首,但我沒有時間。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有一天,動物用鋼筋水泥砌起圍牆把自己叫作「人」,稱作「神」,卻漸漸忘了自己本是自然的一份子,也是可以走向滅絕的物種而已。
Thumbnail
有一天,動物用鋼筋水泥砌起圍牆把自己叫作「人」,稱作「神」,卻漸漸忘了自己本是自然的一份子,也是可以走向滅絕的物種而已。
Thumbnail
人人都需要一座山,人只要到了一定的年紀,自然荒野就會前來呼喚。而且,在全球化競爭壓力下,絕大部份人口不得不在擁擠的都市裡討生活,人們開始渴望到清幽雅淨的地方舒解壓力,因此這幾年開始盛行所謂生態旅遊的風潮。年紀大一點的人退休想搬到山裡頭,經濟能力好一點的就想辦法買片山坡蓋別墅。 可是,我們愛一座山,卻
Thumbnail
人人都需要一座山,人只要到了一定的年紀,自然荒野就會前來呼喚。而且,在全球化競爭壓力下,絕大部份人口不得不在擁擠的都市裡討生活,人們開始渴望到清幽雅淨的地方舒解壓力,因此這幾年開始盛行所謂生態旅遊的風潮。年紀大一點的人退休想搬到山裡頭,經濟能力好一點的就想辦法買片山坡蓋別墅。 可是,我們愛一座山,卻
Thumbnail
生在都市裡的我們,聽的只剩機械音響,看的逃不出電子螢幕。侷限在短短的距離、狹窄的頻寬,直到我們喪失了感受自然的能力。但渥雷本說我們並沒有永久失去感覺的能力。這些鈍化的感官是可以重新訓練開發的。他解釋森林如何能重新刺激五感,包括常被忽略的觸覺。
Thumbnail
生在都市裡的我們,聽的只剩機械音響,看的逃不出電子螢幕。侷限在短短的距離、狹窄的頻寬,直到我們喪失了感受自然的能力。但渥雷本說我們並沒有永久失去感覺的能力。這些鈍化的感官是可以重新訓練開發的。他解釋森林如何能重新刺激五感,包括常被忽略的觸覺。
Thumbnail
「沒有感應器的人」,他的勞碌只是為了自己的利益,沒有辦法感受到人是生活在各種關係裡。關係指的是:人跟人、人跟動物、人跟生態環境。人類,並不是唯一生存在宇宙上的物種;人類從一開始,就是被放在環境中,是宇宙裡的一個成員而已。
Thumbnail
「沒有感應器的人」,他的勞碌只是為了自己的利益,沒有辦法感受到人是生活在各種關係裡。關係指的是:人跟人、人跟動物、人跟生態環境。人類,並不是唯一生存在宇宙上的物種;人類從一開始,就是被放在環境中,是宇宙裡的一個成員而已。
Thumbnail
當晚那群ABC雖然對我們所說的不以為然,但是隨後幾天跟著我們一起在森林中探索時,看到他們目光逐漸柔和起來,身軀也逐漸柔軟下來,到最後甚至可以和我們一起跪在大地上看一株小小的野花,也可以抱著大樹感受森林的傾訴!
Thumbnail
當晚那群ABC雖然對我們所說的不以為然,但是隨後幾天跟著我們一起在森林中探索時,看到他們目光逐漸柔和起來,身軀也逐漸柔軟下來,到最後甚至可以和我們一起跪在大地上看一株小小的野花,也可以抱著大樹感受森林的傾訴!
Thumbnail
如果可以試著讓孩子體驗一下,找一個安全的公園,用以下的操作方式,矇上孩子的眼睛,讓孩子們搭著前面同學的肩膀,進行以下的內容! 自然的平衡和循環是由多樣化的生態造成的結果,而人類破壞了自然的平衡為了增加產量,作物單一化所造成了其他生物和植物的棲地環境沒了,這是人類選擇的結果!
Thumbnail
如果可以試著讓孩子體驗一下,找一個安全的公園,用以下的操作方式,矇上孩子的眼睛,讓孩子們搭著前面同學的肩膀,進行以下的內容! 自然的平衡和循環是由多樣化的生態造成的結果,而人類破壞了自然的平衡為了增加產量,作物單一化所造成了其他生物和植物的棲地環境沒了,這是人類選擇的結果!
Thumbnail
當晚那群ABC雖然對我們所說的不以為然,但是隨後幾天跟著我們一起在森林中探索時,看到他們目光逐漸柔和起來,身軀也逐漸柔軟下來,到最後甚至可以和我們一起跪在大地上看一株小小的野花,也可以抱著大樹感受森林的傾訴!
Thumbnail
當晚那群ABC雖然對我們所說的不以為然,但是隨後幾天跟著我們一起在森林中探索時,看到他們目光逐漸柔和起來,身軀也逐漸柔軟下來,到最後甚至可以和我們一起跪在大地上看一株小小的野花,也可以抱著大樹感受森林的傾訴!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