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我做個垃圾長留戀於你家

2023/11/23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最近朋友之間開始流傳著一個重複出現的訊息「有垃圾就快點掉丟」。這不是因為年末要清除舊物,而是「都巿固體廢物徵費(俗稱:垃圾徵費)」快要來了。

相比起日本、南韓和台灣,香港談垃圾收費已經說了十幾年,終於在2024年4月1日開始實施。由於新措施推行在即,相關的宣傳和準備都已經展開。在網上簡單了解一下其他亞洲地區的相關措施,發現垃圾徵費實在是一門很大的學問。舉例說,台灣的廢物徵費措施就只有雙北、臺中巿石岡區和水湳市場使用「隨袋徵收」,其餘地區好像是「隨水徵收」。至於日本就更為複雜,除了掉棄固體廢物需要收費之外,還得搞得懂垃圾分類,單是東京都23區都有著不同的標準。大概是因為各縣各區都有不同標準,要找資料是有的,可是我不會日語看不懂。至於南韓,同樣是以隨袋收費模式徵收垃圾處理費。

對於垃收徵費,污者自付的概念是應該支持的,背後也牽扯到很多不同的因素,這裡就不作詳談。至於金額的釐定,根據網上查到的資料,與日本、南韓、台灣三地的平均垃圾徵費費用相若,同樣也是採用「隨袋徵收」模式。而無法放入垃圾袋的大型垃圾,需要另行購買標籤作付費用途。據估計,二三人的小家庭每月垃圾費用約為 HK$33-51。金額也是在合理及可負擔的範圍之內。

但問題來了,要改變「掉垃圾不收費」這種根深蒂固的概念,實踐起來應該沒那麼容易。而垃圾徵費的背後,源頭減廢才是重點。除了減少製造垃圾,推行垃圾分類、資源回收、二手捐贈也是一些相連的議題。

記憶中有關垃圾分類、資源回收已推行超過十幾年,但成效方面,看來並沒有很成功。這幾年做過的幾個工作場所,並沒有看見統一的資源回收,包括辦公室產生最多的廢紙。而各大住宅屋苑雖設有資源回收箱,但不時會爆出回收商把收回來的物品,全部當成垃圾直送堆填區。原因大概是背後的資源不足,回收業界缺乏生存空間,無利可圖自然沒人願意去做。

教育方面也是很缺乏,問到垃圾分類,其實很多人不知道/不願意先把回收的東西清理好,乾脆把資源回收箱當成另類垃圾桶,把喝完飲料的寶特瓶直接掉進去。更多的是聽到「垃圾分類那麼麻煩,隨便掉掉就好」、「家附近沒有回收點,不方便就不會做」。

還有,長久以來小城巿都瀰漫著鼓吹消費的意識,買得多囤得多,直至空間不足就會掉丟一大堆,騰空出來的位置又可以買一大堆新的來填補,一直不斷循環。嗯,我也坦白承認自己曾是這種人。現在面對即將落實的垃圾徵費,身邊不少人,包括我自己,也開始從夢中甦醒,趕在政策實施前徹底地來一次斷捨離。

在極之緩慢的過程整理中,發現不少物品都沒用上幾次,丟掉很可惜,放在旋轉網又無人問津(這城巿二手巿場絕不活躍,有價有巿的炒賣商品除外),即使送人也不一定有人願意接收。痛定思痛,即使是生活必需品或是衣服鞋包,還是留待真正有需要時才購買,反正香港買東西真的很方便,用不著買太多放在家。

在試著戒掉隨心所欲購物時,意外地發現閨蜜之間的互助支持原來很重要。曾經以誘惑對方消費為樂(笑),現在則互相提醒互相監察,想不到蠻湊效的,確實減少了很少一時衝動購物的情況發生(建議使用)。

在香港生活就是什麼都很方便,方便買也方便掉。或許是因為這種模式,這城巿裡大多數人,在成長當中沒有太多的環保意識。經歷過十幾年的諮詢和草擬,政策實施在即,雖說有六個月的寛限期,但真正操作的時候,不曉得會是一個怎樣的情況。

不知道要花多少年的時間,這城巿的人才能像日本、南韓、台灣一樣,把這基本的公民責任做好做滿。但當掉垃圾是需要成本的時候,買東西前必然會考慮多一個因素,消費也會變得謹慎。對於學習 "less is more" 簡單生活的自己來說,絕對是一件好事。

至於這文章的標題,也不知道為什麼,只要提及垃圾,便會很自然想起盧巧音《垃圾》的這句歌詞,相信這首歌也是某一代人的集體回憶。忽然想到開始垃圾徵費以後,會不會讓某些人乾脆把垃圾囤積在家。現在本來就有存在垃圾山、垃圾屋這類個案,因這個政策而增加個案數量也沒有意外。

垃圾徵費細節公佈以後,還有一件我很擔憂的事。家人在掉垃圾之前,也經常會問一下還有沒有要掉丟的東西,我也會主動舉手,回「我!」。以往也會被回應一句「體積太大,垃圾房放不下」。現在有了大型垃圾回收,只要花HK$11就能掉丟,對於「家居垃圾(我)」來說,這確實是一個重大的危機。

119會員
134內容數
要想一想⋯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