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街》— 一場彌漫夢中的硝煙

更新 發佈閱讀 1 分鐘

作者— 沐羽 | 封面繪圖 — 柳廣城

raw-image

讀完煙街後,我驟然驚覺,自己沒有足夠的文字,能以三言兩語將其盛載。


但那一刻我覺得所有人都在逃跑,一動不動地逃跑,從時間逃跑,拖著所有東西跑。


有說煙街是本關於逃逸的書(或是寫作本身就是組織逃逸路線),我讀著的時候頗有這種感覺。但那種並非爽快的逃脫,而是無論夢醒於何方, 所做的夢也已沾上在香港彌漫過的硝煙。我們把身軀趕去異地,把思緒趕去旅行,甚至把那口音都趕去,那層硝煙也不曾散去。


書中所集的八篇短小說,〈亂流〉對我而言是書的脊椎,當中的黑色幽默也讓人失笑。


「一個蘇聯冷戰笑話: 拉賓諾維奇要去三個城市出差:華沙、布拉格、巴黎。華沙和布拉格是蘇聯控制的。
他到了華沙後給單位發了一封電報:「自由的華沙萬歲,拉賓諾維奇敬上。」
他到了布拉格,又給單位發了一封電報寫:「自由的布拉格萬歲,拉賓諾維奇敬上。」
最後他到了巴黎,給單位發了一封電報寫:「巴黎萬歲,自由的拉賓諾維奇敬上。」

「自由的香港萬歲, 拉賓諾維奇敬上。」



「二零一四年,林廷璋廿一歲, 林廷鋒十三歲。」

「二零一九年,林廷璋廿六歲, 林廷鋒十八歲。」

「二零二零年,林廷璋廿七歲, 林廷鋒十八歲。」

「二零二一年,林廷璋廿八歲, 林廷鋒十八歲。」


———這可能是個香港人才能讀懂,讀懂後卻笑不出的話。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Deeply的沙龍
3會員
18內容數
Deeply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01/12
消失很久又突然上水了——還是那牢固改不掉的個性。第二次讀Yoasobi 的小說X音樂企劃,還是依舊的喜歡,果然喜好也是牢固改不掉(笑)。四篇關於第一次的作品,又一次跨媒介的呼應。 推薦讀後再回去看歌詞及MV 《只屬於我的主人》—島本理生 X 🎧 〔 ミスター — YOASOBI 〕
Thumbnail
2024/01/12
消失很久又突然上水了——還是那牢固改不掉的個性。第二次讀Yoasobi 的小說X音樂企劃,還是依舊的喜歡,果然喜好也是牢固改不掉(笑)。四篇關於第一次的作品,又一次跨媒介的呼應。 推薦讀後再回去看歌詞及MV 《只屬於我的主人》—島本理生 X 🎧 〔 ミスター — YOASOBI 〕
Thumbnail
2024/01/10
作者— 安德烈.克考夫| 「記者找我談戰爭的事。他們常問我:我們還能為烏克蘭做甚麼? 我回答:你們可以多讀介紹烏克蘭的書,多讀烏克蘭作家的書。從書裡你們就會明白烏克蘭與俄國哪裡不同,就會知道烏克蘭人希望甚麼、寫些甚麼。」 初次讀烏克蘭文學,雖然這本書寫於1995年,正值後蘇聯時代, 但現在仍
Thumbnail
2024/01/10
作者— 安德烈.克考夫| 「記者找我談戰爭的事。他們常問我:我們還能為烏克蘭做甚麼? 我回答:你們可以多讀介紹烏克蘭的書,多讀烏克蘭作家的書。從書裡你們就會明白烏克蘭與俄國哪裡不同,就會知道烏克蘭人希望甚麼、寫些甚麼。」 初次讀烏克蘭文學,雖然這本書寫於1995年,正值後蘇聯時代, 但現在仍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這篇文章是一位咖啡愛好者分享他在雙11前的購物規劃。他不僅推薦了自己喜愛的咖啡豆品牌(如李董、音樂家系列)與手沖器材,還分享了實用的挑豆技巧。同時,他記錄了一項個人實驗:剛加入「蝦皮分潤計畫」,想測試透過分享真心喜愛的商品,是否能為自己的咖啡開銷「回血」。
Thumbnail
這篇文章是一位咖啡愛好者分享他在雙11前的購物規劃。他不僅推薦了自己喜愛的咖啡豆品牌(如李董、音樂家系列)與手沖器材,還分享了實用的挑豆技巧。同時,他記錄了一項個人實驗:剛加入「蝦皮分潤計畫」,想測試透過分享真心喜愛的商品,是否能為自己的咖啡開銷「回血」。
Thumbnail
出國旅行時,準備充分的行李能讓旅程更加輕鬆愉快!本文整理了大人旅行的全方位行李清單,從護照、信用卡到各種旅行好物一應俱全。特別是防盜小物、瞬熱熱水壺和過濾蓮蓬頭等必備單品,讓你的旅行更舒適、安全。此外,還介紹了蝦皮分潤計劃,讓你在購物的同時還能輕鬆賺取分潤,無論是準備行李還是購物分享,都是不錯的選擇
Thumbnail
出國旅行時,準備充分的行李能讓旅程更加輕鬆愉快!本文整理了大人旅行的全方位行李清單,從護照、信用卡到各種旅行好物一應俱全。特別是防盜小物、瞬熱熱水壺和過濾蓮蓬頭等必備單品,讓你的旅行更舒適、安全。此外,還介紹了蝦皮分潤計劃,讓你在購物的同時還能輕鬆賺取分潤,無論是準備行李還是購物分享,都是不錯的選擇
Thumbnail
簡介:   一場世紀初的大火,掀開整本小說的序幕。   以〈起點〉作為首篇,描繪發生大火的金沙大樓,不論是路過、在火災現場,或是圍觀,所有人不約而同連結在這個事件上,並點燃一位青年的創作之火;到末篇〈致親愛的讀者〉成為一名小說家,進行生命的梳理與反思。
Thumbnail
簡介:   一場世紀初的大火,掀開整本小說的序幕。   以〈起點〉作為首篇,描繪發生大火的金沙大樓,不論是路過、在火災現場,或是圍觀,所有人不約而同連結在這個事件上,並點燃一位青年的創作之火;到末篇〈致親愛的讀者〉成為一名小說家,進行生命的梳理與反思。
Thumbnail
前言 在台灣歷史的長河中,有著一段曾被掩蓋的故事,那是一個關於228事件的奇幻冒險,探索這段歷史背後的神秘迷霧。將帶您踏上一場時光迴旋之旅,揭開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 角色介紹 小說家林逸夫 - 一位對歷史充滿好奇心的年輕作家,被一本神秘的日記引導進入228事件的謎團。
Thumbnail
前言 在台灣歷史的長河中,有著一段曾被掩蓋的故事,那是一個關於228事件的奇幻冒險,探索這段歷史背後的神秘迷霧。將帶您踏上一場時光迴旋之旅,揭開那個風雲變幻的時代。 角色介紹 小說家林逸夫 - 一位對歷史充滿好奇心的年輕作家,被一本神秘的日記引導進入228事件的謎團。
Thumbnail
作者— 阿果 | 上次到訪書店,在試閱時發現《失聲香港》及《二十道陰影下的自由》也可對照閱讀,瞬間感覺很有趣。在讀《失聲香港》時,更發現書中提及《二十道陰影下的自由》內的觀點。 前者從受眾、流行文化角度窺探;後者則以傳媒,傳統媒體角度剖析,兩書像一場隔空對話。 「躁動的香港就如一個深
Thumbnail
作者— 阿果 | 上次到訪書店,在試閱時發現《失聲香港》及《二十道陰影下的自由》也可對照閱讀,瞬間感覺很有趣。在讀《失聲香港》時,更發現書中提及《二十道陰影下的自由》內的觀點。 前者從受眾、流行文化角度窺探;後者則以傳媒,傳統媒體角度剖析,兩書像一場隔空對話。 「躁動的香港就如一個深
Thumbnail
作為定居台灣後的第一本現代詩集,廖偉棠的《劫後書》有著重量級的表現。這裡的「重量級」不僅在數量上,詩作的深度也實實在在地開闢出一條新路,可視為當代詩人「文史轉譯」的寫作典範。
Thumbnail
作為定居台灣後的第一本現代詩集,廖偉棠的《劫後書》有著重量級的表現。這裡的「重量級」不僅在數量上,詩作的深度也實實在在地開闢出一條新路,可視為當代詩人「文史轉譯」的寫作典範。
Thumbnail
一本書可以聯想到一個人、一段回憶、一座城市…,分享2022年從五月之春一直到九月秋日閱讀的二十一本書…
Thumbnail
一本書可以聯想到一個人、一段回憶、一座城市…,分享2022年從五月之春一直到九月秋日閱讀的二十一本書…
Thumbnail
《灰鴿試飛:香港筆記》這部半世紀前的作品,在半世紀後經歷了諸多人生起伏,讀來益發能體會這本散文集的豐富。同時也引領著記憶回到時間的長廊,書中不難捕捉到上世紀六零年代末到七零年代初期香港的風景。就像王家衛電影裡經常出現的時空和場景,那段曾經被譽為香港最美好的時光。
Thumbnail
《灰鴿試飛:香港筆記》這部半世紀前的作品,在半世紀後經歷了諸多人生起伏,讀來益發能體會這本散文集的豐富。同時也引領著記憶回到時間的長廊,書中不難捕捉到上世紀六零年代末到七零年代初期香港的風景。就像王家衛電影裡經常出現的時空和場景,那段曾經被譽為香港最美好的時光。
Thumbnail
去年讀了 82 本書,比前年少,是有刻意為之,因為不想太囫圇吞棗,而且想以名著為主,故求精而不求多。以下挑出 11 本,沒有排名、不分種類,皆純粹自己偏好。 - Golden Slumbers 宅配男與披頭四搖籃曲 by 伊坂幸太郎  也許,曾經的確有條路,可以帶我們回到過去;但是,結束的方式卻可
Thumbnail
去年讀了 82 本書,比前年少,是有刻意為之,因為不想太囫圇吞棗,而且想以名著為主,故求精而不求多。以下挑出 11 本,沒有排名、不分種類,皆純粹自己偏好。 - Golden Slumbers 宅配男與披頭四搖籃曲 by 伊坂幸太郎  也許,曾經的確有條路,可以帶我們回到過去;但是,結束的方式卻可
Thumbnail
紀錄片在兩座島上播映。在香港,大概不太可能有人問:為什麼是是劉以鬯?為什麼是西西?為什麼是也斯?無論談多產,或者他們在文學中不斷探問、逼近、包圍出香港城香港人特殊的身世與時空感,特別是西西和劉以鬯對文學形式多年來驚人的實驗能量,跨媒材創作,研究他們的論文豐盛到幾乎可以稱為「劉以鬯學」、「西西學」⋯⋯
Thumbnail
紀錄片在兩座島上播映。在香港,大概不太可能有人問:為什麼是是劉以鬯?為什麼是西西?為什麼是也斯?無論談多產,或者他們在文學中不斷探問、逼近、包圍出香港城香港人特殊的身世與時空感,特別是西西和劉以鬯對文學形式多年來驚人的實驗能量,跨媒材創作,研究他們的論文豐盛到幾乎可以稱為「劉以鬯學」、「西西學」⋯⋯
Thumbnail
【#當年今日】 #5月10日 1933年今日,親「納粹」學生響應「納粹黨」號召,在柏林市內,公開焚燒兩萬本被視為違反「日耳曼民族精神」的書籍——他們用4大輛卡車將書運到「柏林劇院」前的廣場,當眾燒毀。
Thumbnail
【#當年今日】 #5月10日 1933年今日,親「納粹」學生響應「納粹黨」號召,在柏林市內,公開焚燒兩萬本被視為違反「日耳曼民族精神」的書籍——他們用4大輛卡車將書運到「柏林劇院」前的廣場,當眾燒毀。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