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轉譯:如何以詩辨析文明的脈絡?

更新 發佈閱讀 3 分鐘
原刊於《幼獅文藝》第836期(2023年8月)

原刊於《幼獅文藝》第836期(2023年8月)

作為定居台灣後的第一本現代詩集,廖偉棠的《劫後書》有著重量級的表現。這裡的「重量級」不僅在數量上,詩作的深度也實實在在地開闢出一條新路,可視為當代詩人「文史轉譯」的寫作典範。

這類的寫作若要呈現出新氣象,必然不能只以單篇詩作觀察,必須要透過整本詩集或至少以「輯」為單位的系列作,才能全盤了解整體結構上的書寫策略;而要為過往的這類書寫分類,也許能從「時間」、「事件」、「人物」、「地點」似種方式來觀測。

時間:丁威仁《編年台北》

《編年台北》自1945每年擇一主題寫到2019,以年份為頁碼的設計頗有「翻讀歷史」之感。隨機選詩觀察,1947年的散文詩〈受難的腳印〉最後一段寫:「我把腳印藏在階梯,傾聽王白淵的吶喊,而後撿起裝箱,以時間作為封條的編號,寄給那些低頭沈思,自言自語的文青。」雖看似沉穩地意在諷刺,但最後卻落入了自身批判的對象,書寫策略值得商榷。

以時間為劃界的詩該如何不顯尷尬?廖偉棠給出了範例。「拓孤之地」不刻意強求每年一首,如此的編年書寫顯得游刃有餘;當中〈1964年,《新英文文法》第二版舉例〉和〈1974年,另一個廖偉棠〉雖然都「走險」地納入個人生命經驗,但兩詩無疑都是極為耐讀的傑作。

事件:阮文略《紙飛進火》

針對香港反送中運動,《紙飛進火》按事件的時序編排,搭配詩末作為副文本的「注」,讀來的當下感非常強烈。

〈遊行者〉最後一節寫:「若注定要走向黑霧裡/我們就此點亮/城市裡的每一盞燈、每一個人。」而詩之後的「注」寫:「二○一九年六月九日,一百萬人大遊行,揭開香港公民抗命的新章。」雖然詩作讀來振奮,但如此帶著希望的情緒是生產自當下、也僅能生產自當下的。若預知後事,想必寫不出這樣的詩。

特別的是,《紙飛進火》每首詩的題目都是「○○者」,詩集儼然是眾生相的展演,這樣的策略在廖偉棠「運動倒影」的組詩(擊劍者、游泳者、射箭者、揮拍者)也可見到。

人物:陳克華《寫給我62個男人的備忘錄》

這本詩集中的詩作,有副標題是「台灣風景」的〈致陳映真〉、副標題是「波特萊爾的煙斗」的〈致紀弦〉、副標題是「最後的少年」的〈寫給曹族的湯英伸〉等。從古聖先賢、宗教人物、文壇前輩到藝術創作者,無一不是陳克華筆下的對話對象。

舉例來說,陳克華的〈回答〉寫:「讓渴睡的得到一張眠床/讓前行的一支火把,跌倒的一個吻/讓想飛的擁有翅膀和遠方/讓受著痛的,一個回答。」回應了顧城同名的詩作。

這類與前人對話或互動的詩近年有所增加,如楊智傑《野狗與青空》、曹馭博《夜的大赦》與蕭宇翔《人該如何燒錄黑暗》都有一輯以人物為核心的嘗試,如此趨勢值得關注。

地點:辛金順《軌道上奔馳的時光》

針對地點書寫的「文史轉譯」有時難以和「地誌書寫」區分,讀讀地方文學獎的得獎詩作便不難理解。

不同於單篇得獎體,辛金順在「作家駐地制度」開始發展後就有許多作品出版,《軌道上奔馳的時光》以高雄捷運站為詩題、以路線為分輯,立意特殊。除此,他擔任「金門駐縣藝術家」寫成的《島.行走之詩》、進駐「南寧.文學家」的《光陰走過的南方》也是依循類似的模式。

當我們以詩嘗試「文史轉譯」時,實則在試圖「辨析文明的脈絡」。該如何讓文史材料不只是資料「堆疊」,而能真正在詩的文體「轉譯」?一切考驗著詩人的能耐。以上對應「編年體」、「紀事本末體」、「紀傳體」和「國別體」的四種方式,廖偉棠的《劫後書》不被任何一種框限,對於時空下的人事地物都有深度觀照。有了這本新的「典範」,期待往後的現代詩更精采的文史轉譯。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林宇軒
82會員
113內容數
從「文學小屋」、「雙週詩集出版導覽」到「風格與天氣」,轉載林宇軒在各處已公開發表的非文學創作類文章,歡迎自由討論。
林宇軒的其他內容
2025/04/11
閱讀《詩緒》,如果是創作的初心者可以擁有對「詩」的基本觀念;如果是研究者則能夠從中窺見羅智成的心思。書中不只以傳統印象式批評的方式指出「詩是害羞的文體」,更透過長篇幅的散論之後,勇敢地為詩下定義:「詩是一種以創新語言為手段,依循特定節奏經營形式,試圖建立與讀者理想關係的文類。」
Thumbnail
2025/04/11
閱讀《詩緒》,如果是創作的初心者可以擁有對「詩」的基本觀念;如果是研究者則能夠從中窺見羅智成的心思。書中不只以傳統印象式批評的方式指出「詩是害羞的文體」,更透過長篇幅的散論之後,勇敢地為詩下定義:「詩是一種以創新語言為手段,依循特定節奏經營形式,試圖建立與讀者理想關係的文類。」
Thumbnail
2025/03/13
湖南蟲在第一本詩集《一起移動》的專訪表示自己喜歡「不刻意用太多隱晦艱澀的字句」的詩作,如此偏好也延續至第二本詩集的風格,以直白抒情口吻寫成的《最靠近黑洞的星星》。睽違六年,湖南蟲以獨立出版的方式推出了他的第三本詩集《奶油事變》,當中收錄了22首詩作,當中有眾多藝術文本的轉譯和對話。
Thumbnail
2025/03/13
湖南蟲在第一本詩集《一起移動》的專訪表示自己喜歡「不刻意用太多隱晦艱澀的字句」的詩作,如此偏好也延續至第二本詩集的風格,以直白抒情口吻寫成的《最靠近黑洞的星星》。睽違六年,湖南蟲以獨立出版的方式推出了他的第三本詩集《奶油事變》,當中收錄了22首詩作,當中有眾多藝術文本的轉譯和對話。
Thumbnail
2025/02/12
曹疏影問道:「時代的深刻裂變確定無疑發生之後,再提起筆來的時刻,是變得艱難,抑或容易了呢?」作為被留下的人,也許只有繼續書寫才能不再離開,才能超越「能否書寫」的大哉問,同時解決更深一層「如何書寫」的論題。對於這些精神層次的撞擊,曹疏影發揮其擅長的技藝,用這本語言上具有挑釁意味的詩集來回答。
Thumbnail
2025/02/12
曹疏影問道:「時代的深刻裂變確定無疑發生之後,再提起筆來的時刻,是變得艱難,抑或容易了呢?」作為被留下的人,也許只有繼續書寫才能不再離開,才能超越「能否書寫」的大哉問,同時解決更深一層「如何書寫」的論題。對於這些精神層次的撞擊,曹疏影發揮其擅長的技藝,用這本語言上具有挑釁意味的詩集來回答。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感謝大家這麼熱情,我以為只有少少的朋友會來,結果來了那麼多人,讓我有點不知所措。」隱地回想:「臺灣第一代詩人就是用『當』來的錢去辦雜誌。再怎麼窮、再怎麼苦,文學就像野草一樣,永遠會生長。」
Thumbnail
「感謝大家這麼熱情,我以為只有少少的朋友會來,結果來了那麼多人,讓我有點不知所措。」隱地回想:「臺灣第一代詩人就是用『當』來的錢去辦雜誌。再怎麼窮、再怎麼苦,文學就像野草一樣,永遠會生長。」
Thumbnail
我當然讀過《家變》,感受過當中的實驗色彩與閱讀考驗,但個人更喜歡的是早期的作品《十五篇小說》,有一個時期經常重讀〈龍天樓〉、〈玩具手槍〉、〈草原底盛夏〉⋯⋯
Thumbnail
我當然讀過《家變》,感受過當中的實驗色彩與閱讀考驗,但個人更喜歡的是早期的作品《十五篇小說》,有一個時期經常重讀〈龍天樓〉、〈玩具手槍〉、〈草原底盛夏〉⋯⋯
Thumbnail
作為定居台灣後的第一本現代詩集,廖偉棠的《劫後書》有著重量級的表現。這裡的「重量級」不僅在數量上,詩作的深度也實實在在地開闢出一條新路,可視為當代詩人「文史轉譯」的寫作典範。
Thumbnail
作為定居台灣後的第一本現代詩集,廖偉棠的《劫後書》有著重量級的表現。這裡的「重量級」不僅在數量上,詩作的深度也實實在在地開闢出一條新路,可視為當代詩人「文史轉譯」的寫作典範。
Thumbnail
就如同其書名 《他們沒在寫小說的時候》 真的在講小說外的作家故事 朱宥勳為本書作者用「評傳」的寫法。 一邊以介紹作家的生平故事,一邊以自己的觀點來評析影響作家人生的關鍵時刻。 台灣從日治時期到戒嚴時期,文學史經歷哪些浪潮,代表的作家有哪些 這本書會一一介紹~
Thumbnail
就如同其書名 《他們沒在寫小說的時候》 真的在講小說外的作家故事 朱宥勳為本書作者用「評傳」的寫法。 一邊以介紹作家的生平故事,一邊以自己的觀點來評析影響作家人生的關鍵時刻。 台灣從日治時期到戒嚴時期,文學史經歷哪些浪潮,代表的作家有哪些 這本書會一一介紹~
Thumbnail
教學或是寫論文,需要了解日治時期的台灣文學,或是某位台灣文學作家的事跡,可以查閱哪些書呢?除了葉石濤、陳芳明、劉登翰、宋澤萊等人編寫的台灣文學史相關書籍,以下提供三本書給大家參考!
Thumbnail
教學或是寫論文,需要了解日治時期的台灣文學,或是某位台灣文學作家的事跡,可以查閱哪些書呢?除了葉石濤、陳芳明、劉登翰、宋澤萊等人編寫的台灣文學史相關書籍,以下提供三本書給大家參考!
Thumbnail
一個五十七歲的男人,回憶往事,時而岔題、記憶混淆、敘說往事猶疑、卻步......這樣的文學手法,是石黑一雄最擅長的技巧。
Thumbnail
一個五十七歲的男人,回憶往事,時而岔題、記憶混淆、敘說往事猶疑、卻步......這樣的文學手法,是石黑一雄最擅長的技巧。
Thumbnail
《發現台灣》打開歷史•走出未來(一六二0~一九四五)上、下冊 📝整理書櫃的時候,翻出了這二冊書,即使過了三十年,依然是值得收藏的作品。 為什麼要回頭看看呢?(為什麼要讀歷史呢?) 就像我們人生的經歷一樣,不同的時段,或許會有不同的體悟,這個時候再回過頭看,就能發現當時沒有覺察到的,可以對照和理解「
Thumbnail
《發現台灣》打開歷史•走出未來(一六二0~一九四五)上、下冊 📝整理書櫃的時候,翻出了這二冊書,即使過了三十年,依然是值得收藏的作品。 為什麼要回頭看看呢?(為什麼要讀歷史呢?) 就像我們人生的經歷一樣,不同的時段,或許會有不同的體悟,這個時候再回過頭看,就能發現當時沒有覺察到的,可以對照和理解「
Thumbnail
如果問你台灣的小說家有誰,你能說出幾個呢?這本《他們沒在寫小說的時候》聚焦於戒嚴時代,談談這些你可能聽過卻不甚熟悉的台灣作家們。
Thumbnail
如果問你台灣的小說家有誰,你能說出幾個呢?這本《他們沒在寫小說的時候》聚焦於戒嚴時代,談談這些你可能聽過卻不甚熟悉的台灣作家們。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