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12/1(五)
地點:國立政治大學綜合院館三樓 法學院演講廳
主題:從「還我土地」到「國土計畫」:原住民族土地自治的願景與挑戰
演講後的啟發
這次很有榮幸能參與第六屆原住民族土地政策與環境規劃論壇與會,透過各大學各個科系教授與相關人員的分享,讓我對於原住民土地政策有更深一層的了解,但因為時間關係只能聽到前兩個場次「場次一:規劃高權與民族自治的實踐」與「場次二:原鄉規劃與文化特性的展現」,透過兩個場次、四位引言人與兩位與談人得分享,讓我從一個原住民土地政策的局外人能夠認識現況、瞭解問題並展望未來發展,期待在往後我也能參與其中,為相關法規的進展進一份力。
印象深刻的議題與講者:
「土地所有權制度」+「社會經濟結構」+「人腦」=侵蝕原住民族土地
在這次的分享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兩位與談人的回應,兩個場次的四位引言人林佳和副教授、吳勁毅局長、陳巧筠規劃師、林嘉男助理教授都將其長時間的研究成果濃縮在短短20分鐘的分享,知識量非常龐大,對於一個大三的學生要馬上思考並進行回覆並不是非常容易,但透過與談人的回覆,能幫助我釐清想法,並針對特定主題進行回應。其中,逢甲大學土地管理學系的辛年豐副教授提及:當原住民族土地遇上漢人的土地所有權時,其實是「土地所有權制度」+「社會經濟結構」+「人腦」=侵蝕原住民族土地,幫我們總結了林佳和副教授與吳勁毅局長針對規劃高權與民族自治的實踐所提出的見解,從原住民族自決、諮商同意權、參與到國家單方面決定,這是一個土地治理光譜,我們都希望能達到原住民自決,也就是光譜的最左邊,期待包括土地權與治理權等的所有權利都能被還給族人,但如同林秉勳分署長在場次二的與談回覆到的:當族人的土地治理權已經被政府拿走多年,現在透過轉型正義等方式要回給族人是好事,但面對著個重大變革對治理已不熟悉的族人要如何與政府合作?如何應對規劃適合自己的法律?面對這個情況,我認為學者與政府官員可以如何協助部落,達成真的的土地自治也是需要討論並擬定相關策略的。
反思:如何整合部落的聲音?
這次與談的主題「原住民族土地自治的願景與挑戰」剛好能與我在九月參與由官大偉老師所主持的原住民知識、現代科學與永續發展跨域對話工作坊做回應,在那次的工作坊中,我擔任子議題 — — 坡地利用組的紀錄,在與會過程,政府官員、學術教授與部落族人也多次提及「國土計畫」的議題,並期望能集合政府、學術、族人的見解為原住民族土地自治的願景提出新的解方,但最後的結論卻沒有想像中樂觀,因為要了解並匯集部落的聲音是很困難的,參與的來義部落族人也提及,如果沒有「洗衣精」「醬油」等實際禮品吸引,要在部落招開課程、會議幾乎不太有人參與,在這種民意匯聚不容易的情況下,要將如何以部落作為單位,創造因地制宜的族群空間與相關法規也會面臨到更大的挑戰,因此,我認為我們應先透過教育讓部落族人認知到他們擁有的權利,並鼓勵族人參與公共事務,最終才能達成推動原住民土地自治的願景。
研討會照片與時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