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的抵抗成功了嗎?顯然沒這麼成功,否則不會被定罪意圖煽動與藐視法庭;但也沒這麼失敗,後來上訴法院推翻了幾乎所有的定罪。那他們真的觸動了、刺激了,甚至改變了什麼,但這個『什麼』卻有待後人去訴說。

當法治與民主產生衝突
法治與民主,已成為多數現代國家的基礎,但其實兩者並不總是同調,法律本身甚至更容易成為壓迫後者的最佳利器,並且因此衍生出了「法律只保護懂法的人」的說法,而在美國近代史中,「芝加哥七人案」正是著名以法律壓迫思想自由的事件。
不只是法官在對話中明顯展現對被告的偏見,甚至還有被告只因為捍衛自己被憲法賦予的權利,被用鐵鍊綁在椅子上、口內還塞著布,這些細節藉由美國歷史教授喬恩・維納爬梳法庭紀錄,整理出近200頁的審判紀錄,構成了《芝加哥七人案:被審判的思想自由 》主幹,加上背景說明、插畫師在當下的速寫,與被告之一親筆寫下的後記,也讓這起民主史上重要的事件,展開在讀者面前。
美國司法史上最黑暗事件的紀錄
不過司法的壓迫只是一個面向,在文字紀錄的幫助下,讀者也將看見這些被告們,使盡渾身解術對抗不公的「創意」。包含放棄自己的姓氏(因為該被告與法官同姓)、比出不雅手勢、請求紀錄法官的笑聲、吟唱宗教真言、朗讀越戰犧牲者名單,甚至是以被告身份穿著法袍出庭等,他們兼具幽默感與當代風格的對抗、嘲諷,給予讀者的刺激或許也並不亞於美國政府相關人員的壓迫。
距離這場審判如今已過了超過半個世紀,但不論是台灣、香港,同樣的事件卻依舊不斷重演,由人民代表所制定的法律,更一再成為壓迫人民的最佳幫手。但諸如《芝加哥七人案:被審判的思想自由 》的紀錄,也將傳承那些不屈不撓的自由精神,最後歷史也終將證明他們的價值。
(本文和華藝電子書合作,文章連結:https://reurl.cc/E1O93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