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真的是要逼的動物。
近期每天寫一千字,通常花四小時。說實在的,太長了。
就在我困擾這點的同時,昨晚就發生了「哎呀,忘記晚上要發電子報,只剩下三小時可以寫了」這種白痴場景。
平常四小時能寫一千字,現在死線逼近,三小時要寫三千字。結果?還是逼著自己寫完發出來了。文章品質?也沒有太糟。
寫完氣喘吁吁的,但同時臉也被自己打得有點腫:既然我做得到更快發文,四小時寫一千字擺明就是在浪費時間。
可是很奇怪啊?四小時寫作時間,也沒有在滑手機或 IG。
明明也很專心,為什麼一被時間逼迫,就可以只用四分之一的時間,產出品質差不多的文章?
有逼跟沒逼,差別在哪裡?(no pun intended)
▋ 工作二十小時跟九十小時其實產出差不多
《最有生產力的一年》作者 Chris Bailey 是個生產力狂熱者,他曾經進行一整年的生產力實驗,嘗試各種可以提昇生產力的方法。
其中一個實驗結果,非常反直覺:
「一週工作九十小時,跟一週工作二十小時,實際上的產出是差不多的」。
他自己分析,核心差別是「專注」:
「二十小時工作週,因為時間有限,不得不完全專注,因此工作快速完成」
「九十小時工作週,因為時間寬裕,不會那麼專注在工作,因此同樣一件事需要兩倍以上的時間才能做完。」
除了專注以外,我認為還有更細節的一點:
時間壓力會逼你只專注在「完成」,而非「完美」。
當我回想自己「四小時寫一千字」的實際情況,其實是「半小時寫草稿」+「三小時修文字」+「半小時發布」。
修文字重要嗎?當然重要。
但用三小時做這件事,很明顯的,有人在裝忙。
當有一個「時間框架」,沒有餘裕可以「裝忙」,我不得不緊緊專注在「跟完成任務息息相關」的事情。
果然,有逼有差。(Again, no pun intended.)
▋ 每天給自己一個精華寫作時間
不管是 Gary Gulman 還是 Jerry Seinfeld ,這些老前輩喜劇演員都建議「撥出一段時間專心寫作」。
Gary Gulman 建議一天設定 18 分鐘,Jerry Seinfeld 則直接建議一小時,不管時間長短,重點都是給自己建立一個「時間框架」,讓自己把注意力集中在框架內好好寫作。
如果你還想要加碼,可以再多加一個想像「這一小時就要寫出五分鐘的新笑話晚上表演」。(有蠻多時候這是現實...)
也許,你也會發現自己以前寫作,也挺裝忙的。
💡 我經營《書不起》電子報,每週二晚上九點半發一封創作相關書籍的深度書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