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先解釋,單單只是學會專注,並不是達成目標的萬靈丹。
其實這是滿嚴重的誤區,上到師長、下到學生,我相信還是有許多人認為花更多時間讀書,是為了讓自己相信最後會有預期中的收穫。
然後放眼現在職場工時不平衡的生態,教育現場也不惶多讓。
原先當年度 (2018) 半數班級都挑了這個主題後,和前面的《自學篇》一樣,其實大家都有給我一種 ... 好像沒有設定好要去哪,工具拿了就可以走的感覺。
剛好,10000 個小時的陷阱,從前沒講清楚,現在來一下。
以前《高績效心智》提到這觀點的時候我深表贊同:工業化時期想必學生也讀爛了,在各種規格化生產模式之下,我們只需要維持輸出一項技能,就能讓 10000 個小時的時間量等於 10000 倍的產出。
但蹊蹺的是,繼續下去肯定會預期將來能取得的薪水變薄,這是為何?
其實這就是一種把自己「工具化」的表現,你會在無意間用自己的歷程和累積向社會表明:要是有天你不再好用,就會被汰換。
要讓自己利索的運用工具,而不要把自己當成別人的工具了唷
專注力小檢測
不是什麼很困難要花時間的檢測,我的風格通常就是問個小問題,看看考生被臨時點到的時候,大致上會怎麼想就可以了。
第一題、上次何時
這個題目個人認為算是很重要,所以開頭就優先拉出來寫。
不過網路上已經有很多文章都有指出資訊化時代,人的注意力比較破碎的問題,就不細說;本人的狀態也算是時常忽高忽低的,大宗影響就是有網路的手機和筆電,通常人的一天醒來到睡去前,大概都是會沉浸在電子世界裡。
比較怕就是說,有可能人一天最認真的時間就是睡覺。
先前我大學室友在三年級比較忙的時候,我看出他狀態有點混亂混亂的,就大致上問了他最近的行程和作息如何,當時他和我點到說基本上就是睡前或醒來都在應接人的訊息時,就有覺得情緒不太穩。
當時我給他的小建議是:睡前就罷了,醒來後半小時可能先避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