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這個主題,尼爾也忘記是什麼時候蹦出來的,但它確實一直在我的「待寫清單」當中。這件事本身主要是因為,尼爾覺得自己在分享觀點的領域上好像有點受限,然後當時聽到早療的時候,就覺得「哦!這個我應該了解一下來寫寫看」,於是有了今天這篇文章😝
一般聽到這樣的問題,如果是不知道的人大概會去 Google,而 Google 出來的結果基本上都會是兒童發展相關的議題。然而「早療」的定義上,其實非常簡單直觀,就是「及早發現,及早治療」。那麼你可能會想,為什麼早療 Google 出來都是兒童發展的資訊呢?尼爾認為原因可能也很簡單,因為幼兒們是最難「自己及早發現」的一群人,必須由他們照顧者(通常是父母)去發現,因此以下會先介紹兒童早療,再去描述整體早療相關的議題,以及我們能做什麼。
前面有提到,幼兒/兒童早療其實是特別被拉出來關注的議題,甚至有清楚的對應政策去補助跟協助照護。而原因很大可能是,如果孩童發展有問題卻沒有及早治療,所造成的負擔,對於孩童本人、照顧者,乃至整個社會都是一個有害無利的結果。再加上照顧小孩的照顧者(父母)們,也很有可能不夠瞭解該怎麼判斷,因此需要更多的專業知識文章,以及醫療資源的協助,才能幫助他們「察覺」到異狀,並第一時間通報轉介,給孩童最好的治療。
剛提到及早治療這件事,就只是個很簡單的觀念,但實際上要怎麼提升它的效果呢?
首先,「去口號化」是尼爾認為第一件要做的事情。尼爾說的「去口號化」的意思,並不是不喊口號,而是讓「及早發現,及早治療」不再只是口號,而是成為行動。其實不少人(很可能比你想的還要多)都擁有理解這個觀念的能力,但因為沒有足夠的動機,加上現代對資訊的「速食文化」,導致沒有真正的理解觀念,並化為有效的行動。什麼是有效的行動,當然如果你身為新生兒的照顧者,又或者家裡有長輩要照顧,甚至自己身體出現了一些異狀,聽到「早療」的時候,是滿有可能消化理解,並轉為行動的。但更多的時候,我們並沒有那種「病識感」(也可以想成危機感),而缺乏深入理解的動機。
第二,是所謂「知識的普及」,我們常聽到的「衛教」「宣導」,都是幫助我們在「發現」異狀這件事能「更即時」、「更準確」。倘若我們有觀念要及早發現,卻沒有知識幫助我們發現,那一樣沒辦法做到「及早治療」。因此,除了知識權威機構跟人士,例如醫生、心理師(當然還有很多其他的無法一一列舉),會盡力的去做「衛教」以外,我們一般民眾日常中對這些事情的重視程度,會影響到我們日後的觀察力。也鼓勵大家多主動接觸這些知識,並且在一些輕鬆的場合,與家人朋友順便聊到這樣的議題!
最後一點尼爾想到的,也是不少人會碰到的,對於罹病的「恐懼」。不管是幼兒的照顧者、老人,或甚至年輕人/,任何族群都有可能冒出「啊應該不會是我啦」的這種想法。尼爾認為這是源自於對支持系統的不了解,所產生的不信任,進而導致的畏懼。因此除了第二點提到的「衛教」,也就是對於疾病跟症狀的理解提升以外,我們也應該去提升對於政府提供的支持系統,以及自己建立的支持系統(朋友、家人)的認知程度。透過瞭解有哪些資源可以幫助,不論是醫療專業上(職能、語言、物理、心理等),或者金錢上的補助,都是相當重要的。
最後其實想說,尼爾本人對於這些醫療知識、疾病的判斷,以及政府的資源有哪些,雖說沒有非常通盤的了解,但我更想「鼓勵」、「支持」大家,去做這些事情,一點一滴的累積,不管是將來有一天幫助到自己,或者周遭的人,都會是相當珍貴的幫助。「勿以善小而不為」,希望大家能對這樣的事情抱持正向態度,每個人都相當重要,你我都可以是別人的救命稻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