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19疫情、呼吸道融合病毒、流感大流行的期間需要早療的幼兒不敢到醫院治療該怎麼辦? 家長雖焦慮卻無能為力?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治療策略的改革-以家庭為中心的介入模式
疫情對於這個世代小朋友的影響
最近個案因為各種疾病流行而感冒生病,使請假的次數大大增加,有時候停課了一兩周,讓小朋友的能力退步或是停滯的情況不在少數。
疫情襲來這幾年,無形中改變了許多孩子的世界。所接觸到的大人都遮蔽著半張臉,看不到表情跟口型,戶外活動變少了、也減少了去戶外享受陽光、草皮上奔跑的機會,有些公園甚至在疫情嚴峻的時候封閉,減少了玩攀爬、平衡的遊戲的動作經驗,這個世代的孩子少了許多與同儕跟人群的互動機會。
更別提當孩子感冒生病的時候,去醫院就診是多麼讓家長感到困擾還有害怕,擔憂會不會因此染上新的病毒或是因此而確診。這當中有群需要早期療育孩子,更是需要定期、規律地到醫院報到做復健,然而,這樣的擔憂以及恐懼也同樣反應在這群需要早療的家長身上,讓家長因為疫情、近期流行的病毒想帶孩子到醫院做早療卻怯步了,一方面又擔心孩子的狀況不繼續進行早療會不會錯過治療的黃金期。
解法:理想模式是〝以家庭為中心的介入模式〞
在於在早療的過程中,早療人員能不能把「主導權」還給家長?
光是由醫療人員在醫療場域,直接單從評估結果主導、直接操作整個30分鐘的療程,有時候也會讓家長覺得回家以後難以類化、操作,再加上孩子對不熟悉的醫療環境感到害怕,安撫孩子情緒花了大半部份的時間。
我會希望由家長去學會怎麼觀察自己的小朋友的能力,並且可以主動告訴我她覺得自己的孩子有什麼樣的問題。治療師跟家長一起討論怎麼幫助去寶寶,因此家長也會更有〝動機〞學習治療師的手法、把家裡調整成適合促進寶寶發展的環境(例如合適的圍欄、地墊),並搭配孩子在家的作息,安排合適的活動,進而在家每天協助自己的寶寶復健,這就是「以家庭為中心的概念」。
物理治療師小小的願景:實體課程與視訊課程共存的方式
視訊追蹤的好處,可以看到在家中家長與孩子互動的氛圍,並且可以看到這個家中的環境有沒有調整成他可以適應而且並且有利於他發展的環境,例如說他的在這個年齡他該會扶站,那家裡有沒有設置可以讓他扶著走的環境,或者是說有沒有適合他這個發展年齡要的玩具。然而,視訊的限制就是:治療師在治療時的手法以及如何觸碰孩子肌肉動作以誘發出肌肉收縮,力道如何拿捏,就比較難在視訊的時候表達。
或許將來實體課程以及視訊追蹤方式交替實習的早療模式將會發展出來,這也是將來我想做的部分,家長從實體課程學會治療師的手法跟誘發技術,然後跟治療師視訊看看寶寶在家實際練習運動的情況,藉由追蹤的方式,家長也可以拍一些孩子在家練習動作的影片給我看,我再從中告訴家長如何調整,有時候比每周來醫院報到的效果好得多。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斜頸只要按摩脖子,長大自己就會好是真的嗎? 柔柔的媽媽說一開始在月子中心,就有注意到柔柔的頭不管是清醒還是睡著總是歪向左側,當時巡診的醫師並沒有摸到脖子上有硬塊,因此就跟媽媽說:常常讓柔柔的頭轉向右側,並且多多幫她按摩右側的脖子,可能是脖子的力氣還不夠,慢慢隨著力氣增加就會好了...
新手媽媽可能遇到的幾個問題: 就像所有媽媽一樣,成為母親這件事,也是經由練習而來,一個面對新生嬰兒的母親,就像剛上場的運動員一樣,親餵的過程可能會遇到幾個常見的問題: 乳頭混淆 含乳姿勢不正確 舌繫帶緊 母親心裡壓力過大或是身體過度勞累 今天我們來先談談這些原因當中最常見的:「乳頭混淆」
含飯不吞、吃飯很慢的微波爐小孩 媽媽說:〝你好像微波爐喔~熱飯吃到變冷飯,再放進嘴裡加熱,含很久才要吞下去!〞 我,小時候就是舌繫帶緊的寶寶。 每當我跟我的個案家長說起我的故事,總是會有人問:「你怎麼還記得你幼稚園發生的事?我對幼稚園的事根本沒印象啊!」 為什麼含飯不吞? 舌繫帶對牙齒帶來的影響
兒童物理治療運動篇:全家一起動起來 爸爸媽媽帶著兩歲半的姆姆一起來諮詢門診,姆姆媽問:「姆姆兩歲半了,但是走路的時候肚子都會凸肚肚,在學校只有他會這樣走路,這是不正常的嗎?是不是人家說的骨盆前傾?需要怎麼治療?」 骨盆前傾是什麼?小孩姿勢不良會有什麼影響? 我的孩子是肌肉張力低嗎? 5.踮腳尖走路
媽媽帶著三個月的瑞瑞來復健科就診,原因是因為瑞瑞的頭大部分時間都轉向右邊,而且瑞瑞只能躺著親餵,平時頭跟身體也很愛後仰,因為這些原因,導致一直想持續親餵的媽媽一直直無法順利進行,所以只好改用奶瓶餵。 斜頸寶寶? 斜頸解決方法 舌頭與舌繫帶的問題 舌繫帶緊解決方法 治療一週後 再經過兩周後
斜頸只要按摩脖子,長大自己就會好是真的嗎? 柔柔的媽媽說一開始在月子中心,就有注意到柔柔的頭不管是清醒還是睡著總是歪向左側,當時巡診的醫師並沒有摸到脖子上有硬塊,因此就跟媽媽說:常常讓柔柔的頭轉向右側,並且多多幫她按摩右側的脖子,可能是脖子的力氣還不夠,慢慢隨著力氣增加就會好了...
新手媽媽可能遇到的幾個問題: 就像所有媽媽一樣,成為母親這件事,也是經由練習而來,一個面對新生嬰兒的母親,就像剛上場的運動員一樣,親餵的過程可能會遇到幾個常見的問題: 乳頭混淆 含乳姿勢不正確 舌繫帶緊 母親心裡壓力過大或是身體過度勞累 今天我們來先談談這些原因當中最常見的:「乳頭混淆」
含飯不吞、吃飯很慢的微波爐小孩 媽媽說:〝你好像微波爐喔~熱飯吃到變冷飯,再放進嘴裡加熱,含很久才要吞下去!〞 我,小時候就是舌繫帶緊的寶寶。 每當我跟我的個案家長說起我的故事,總是會有人問:「你怎麼還記得你幼稚園發生的事?我對幼稚園的事根本沒印象啊!」 為什麼含飯不吞? 舌繫帶對牙齒帶來的影響
兒童物理治療運動篇:全家一起動起來 爸爸媽媽帶著兩歲半的姆姆一起來諮詢門診,姆姆媽問:「姆姆兩歲半了,但是走路的時候肚子都會凸肚肚,在學校只有他會這樣走路,這是不正常的嗎?是不是人家說的骨盆前傾?需要怎麼治療?」 骨盆前傾是什麼?小孩姿勢不良會有什麼影響? 我的孩子是肌肉張力低嗎? 5.踮腳尖走路
媽媽帶著三個月的瑞瑞來復健科就診,原因是因為瑞瑞的頭大部分時間都轉向右邊,而且瑞瑞只能躺著親餵,平時頭跟身體也很愛後仰,因為這些原因,導致一直想持續親餵的媽媽一直直無法順利進行,所以只好改用奶瓶餵。 斜頸寶寶? 斜頸解決方法 舌頭與舌繫帶的問題 舌繫帶緊解決方法 治療一週後 再經過兩周後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自從新冠肺炎流行後,門診中陸陸續續出現了不少特地來自費施打疫苗的患者,多數是因為疫情的關係,突然開始重視疫苗接種以及自身的健康。其實平常偶爾也有家長問歐醫師,除了流感跟新冠疫苗,還有沒有哪些自費疫苗可以施打?我相信每個爸爸媽媽,心裡一定是希望可以維持身體健康,陪伴孩子更久的時間。 成人也可以打的
Thumbnail
已經能 #自行入睡 的三歲以上的小孩,從嬰兒床畢業之後,可以自己上下床,可以自己離開自己的房間,擁有了這麼自由自在的活動能力後,馬上就把本來親子之間相安無事的就寢時間,瞬間轉換成為親子關係之間最緊張的戰場之一! 每天家長和幼童一起完成睡前儀式、關燈道晚安後,即將開啟的,不是家長輕鬆追劇的自由時
Thumbnail
對於疫情之下誕生的孩子,因為環境上大家都戴著口罩,要學習語言就顯得更艱辛。我們嘗試很多方式來刺激孩子的學習,起初就是參加露營,因為在戶外戴口罩的比例減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更近一些。其次就是就學上幼兒園,並轉學到適合孩子的學校。接下來就是課後之餘的兒童五感教室...
Thumbnail
文章強調了兒童牙科治療中引導的重要性。兒童牙科的重點不僅在於治療,更在於協助孩子克服牙科治療的恐懼。介紹了行為引導方法,如正向加強和負向減弱行為,並強調等待孩子的成長。文章將看診比喻為在表演一場以孩子為主角的喜劇,而成功的劇本在於建立正向體驗和引導孩子。希望每位孩子都能在牙科治療中獲得自信與成就感。
Thumbnail
過去受疫情影響,讓許多人日常溝通時,選擇用文字代替口說對談,興許是過去政策:「只要家中有確診者,就必須間接或直接隔離」的因素,影響了家庭中父母教育孩童說話的機會(父母減少帶孩童外出和說話,因此減少刺激)。 語言治療是什麼? 可以幫什麼忙?
Thumbnail
身為媽媽後沒多久,很快就會遇到寶寶需要施打疫苗,嘉琪醫師簡單和您分享寶寶的疫苗注射。
建議家長在孩子可能有發展問題時,及早安排檢查和諮詢,並盡量備齊相關資料,在就醫時告知醫師。專業人員會共同討論孩子的狀況,提供最貼近孩子需求的建議和安排。心理師提醒家長要練習觀察和描述孩子的狀況,以促進溝通和提供對孩子可能的行為特質描述。
Thumbnail
近日和「語言治療師」朋友談到,這幾年疫情下出生的寶寶,因為社交活動變少,面對多數人都是戴著口罩,所以在語言學習上顯得延緩的比例也相對變多了,這也是「口罩寶寶」年代的現象之一。這個話題引起我的好奇心,也深感「環境」及「教育」帶給人的微妙影響性。 每個嬰兒都是天生的語言家,而「環境」(及
Thumbnail
嬰兒不適合戴口罩, 如果進出公共場所或醫院, 我會建議讓嬰兒戴防護罩或是推車的雨遮(注意空氣流通), 防止其他人的口沫接觸, 而如果去托嬰中心,就是想辦法讓孩子抵抗力增強, 千萬別讓完全無法口語表達的嬰兒戴上口罩, 如此一來只會增加風險而已喔!
Thumbnail
還記得從醫院接小孩返家照顧一陣子後,他的狀況逐漸穩定,當時的我有很大的焦慮是:我知道社會上有很多資源,能幫助這樣腦傷的孩子恢復,但我不知道資源在哪裡?要如何取得?我要怎麼做才不會錯過早療的黃金期? 面對上述問題,醫院社工是我們第一個尋求協助的管道,「第一兒童發展中心」的早療資源即是由社工引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自從新冠肺炎流行後,門診中陸陸續續出現了不少特地來自費施打疫苗的患者,多數是因為疫情的關係,突然開始重視疫苗接種以及自身的健康。其實平常偶爾也有家長問歐醫師,除了流感跟新冠疫苗,還有沒有哪些自費疫苗可以施打?我相信每個爸爸媽媽,心裡一定是希望可以維持身體健康,陪伴孩子更久的時間。 成人也可以打的
Thumbnail
已經能 #自行入睡 的三歲以上的小孩,從嬰兒床畢業之後,可以自己上下床,可以自己離開自己的房間,擁有了這麼自由自在的活動能力後,馬上就把本來親子之間相安無事的就寢時間,瞬間轉換成為親子關係之間最緊張的戰場之一! 每天家長和幼童一起完成睡前儀式、關燈道晚安後,即將開啟的,不是家長輕鬆追劇的自由時
Thumbnail
對於疫情之下誕生的孩子,因為環境上大家都戴著口罩,要學習語言就顯得更艱辛。我們嘗試很多方式來刺激孩子的學習,起初就是參加露營,因為在戶外戴口罩的比例減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更近一些。其次就是就學上幼兒園,並轉學到適合孩子的學校。接下來就是課後之餘的兒童五感教室...
Thumbnail
文章強調了兒童牙科治療中引導的重要性。兒童牙科的重點不僅在於治療,更在於協助孩子克服牙科治療的恐懼。介紹了行為引導方法,如正向加強和負向減弱行為,並強調等待孩子的成長。文章將看診比喻為在表演一場以孩子為主角的喜劇,而成功的劇本在於建立正向體驗和引導孩子。希望每位孩子都能在牙科治療中獲得自信與成就感。
Thumbnail
過去受疫情影響,讓許多人日常溝通時,選擇用文字代替口說對談,興許是過去政策:「只要家中有確診者,就必須間接或直接隔離」的因素,影響了家庭中父母教育孩童說話的機會(父母減少帶孩童外出和說話,因此減少刺激)。 語言治療是什麼? 可以幫什麼忙?
Thumbnail
身為媽媽後沒多久,很快就會遇到寶寶需要施打疫苗,嘉琪醫師簡單和您分享寶寶的疫苗注射。
建議家長在孩子可能有發展問題時,及早安排檢查和諮詢,並盡量備齊相關資料,在就醫時告知醫師。專業人員會共同討論孩子的狀況,提供最貼近孩子需求的建議和安排。心理師提醒家長要練習觀察和描述孩子的狀況,以促進溝通和提供對孩子可能的行為特質描述。
Thumbnail
近日和「語言治療師」朋友談到,這幾年疫情下出生的寶寶,因為社交活動變少,面對多數人都是戴著口罩,所以在語言學習上顯得延緩的比例也相對變多了,這也是「口罩寶寶」年代的現象之一。這個話題引起我的好奇心,也深感「環境」及「教育」帶給人的微妙影響性。 每個嬰兒都是天生的語言家,而「環境」(及
Thumbnail
嬰兒不適合戴口罩, 如果進出公共場所或醫院, 我會建議讓嬰兒戴防護罩或是推車的雨遮(注意空氣流通), 防止其他人的口沫接觸, 而如果去托嬰中心,就是想辦法讓孩子抵抗力增強, 千萬別讓完全無法口語表達的嬰兒戴上口罩, 如此一來只會增加風險而已喔!
Thumbnail
還記得從醫院接小孩返家照顧一陣子後,他的狀況逐漸穩定,當時的我有很大的焦慮是:我知道社會上有很多資源,能幫助這樣腦傷的孩子恢復,但我不知道資源在哪裡?要如何取得?我要怎麼做才不會錯過早療的黃金期? 面對上述問題,醫院社工是我們第一個尋求協助的管道,「第一兒童發展中心」的早療資源即是由社工引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