釀影評|對幸福懷抱仇恨的人,因為習慣什麼都沒有──《東尼瀧谷》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東尼瀧谷》電影劇照/光年映畫

《東尼瀧谷》電影劇照/光年映畫

年齡是很重要的。

根據原著小說的設定,東尼瀧谷的父親,瀧谷省三郎,在 21 歲的時候離開日本前往中國。那時是 1937 年。如果他超越一切道理活到現在,如今大約是 107 歲,差不多是台灣六、七年級生的祖父母的年紀。(假使他們也超越一切道理活到現在)

而東尼瀧谷在 37 歲那一年,遇見了 22 歲的妻子。也就是說,東尼瀧谷本人和七年級生的父母差不多同代;而生於民國八〇、九〇年代的我,父母則恰好和東尼瀧谷的妻子同齡,又正是省三郎當年離鄉漂泊的年紀。

年齡很重要,因為村上春樹刻意明確標示出瀧谷父子兩代人恰好橫跨戰前戰後的出身。更準確地說,正如「Tony—瀧谷」這個英日混合的名字所示,他是故事中處於過渡期的一代。他繼承了那位在戰時四處流浪、差點被處死、總是孑然一身的父親的靈魂本質,但卻遇見生於 1960 年後的,富足、脫離戰爭陰影的妻子這一代,並嘗試去理解、甚至成為她們。

不確定是幸還是不幸,他們最後沒有辦法成為。

《東尼瀧谷》電影劇照/光年映畫

《東尼瀧谷》電影劇照/光年映畫

彷彿「什麼也沒有」這件事被焊死在基因中似的。故事裡的那一代人,習於或樂於將「天涯孤獨」視為常態。村上春樹設計省三郎的一生時,甚至帶點惡趣味地讓他的妻子在生產後立刻死亡,確確實實地什麼也留不住。繼承父親靈魂的東尼瀧谷,在 37 歲之前不曾覺得自己特別需要擁有什麼,也才因此在婚前存有鉅款。

這種世代之間對「生命常態的想像」的差異,在東尼瀧谷遇見妻子的那一刻,以衣服(物質)為象徵媒介,以欣羨之姿表現出來:

然後他的注意力被那女孩的穿著所吸引。他以前對服裝是不感興趣的,也不是會一一注意女人穿著的那種人。但那女孩子看起來很舒服的穿衣服的樣子,竟然令他感到非常佩服,甚至可以說是感動的地步。光是很會穿衣服的女人倒很多。為了炫耀而裝飾的女人就更多。但她和那些女人卻完全不同。她簡直像要飛往遙遠世界去的鳥,身上乘著特別的風一般,非常自然非常優美地穿上衣服。衣服也由於被她穿上身,而顯得像獲得了新的生命似的。
《東尼瀧谷》電影劇照/光年映畫

《東尼瀧谷》電影劇照/光年映畫

東尼瀧谷與妻子這兩代人之間,隔著一場世界大戰。東尼瀧谷對妻子的仰望,其實是受戰爭影響的一代對下一代的仰望。妻子這個角色,不是那種因為曾經貧窮、在條件允可之後暴發戶般地生活的人,也不是為了表現自己的富裕而追求衣副其實的人,就只是十分自然地習慣認為「人就是應該這樣穿衣服,就是要擁有這麼多衣服」的一個人而已。

正是「如此自然服貼地這麼認為」這一點,吸引了東尼瀧谷。但這也同時是兩代人永遠無法(或至少在村上春樹的筆下無法)徹底互相理解的原因──

東尼瀧谷打從靈魂的層次上,認為那些是不需要的東西。所以,他無法享用這一切。這與其說是孤獨,不如說他認為除了孤獨以外的東西都是多出來的。而村上春樹又一次發揮了他的惡趣味,把這件事當作東尼瀧谷的求婚告白:

他跟女孩子見面,把這件事向她確實說明。到現在為止自己的人生是多麼孤獨,失去了多少東西。而且是她使自己發現了這個事實。

幸福是一種比較級,孤獨也是。

妻子竟被這樣的事實打動了。

《東尼瀧谷》電影劇照/光年映畫

《東尼瀧谷》電影劇照/光年映畫

市川準導演所改編的《東尼瀧谷》,在敘事上以第三人稱誦讀的方式,讓電影的文字部分幾乎完全等於原著。開頭描述瀧谷省三郎的段落,令我信服他確實掌握了小說的核心意念──父親的一生,不過是一張張老照片,簡報般切換,並且帶著一點假想的配樂罷了,我們無法真正理解。直到生命中的某個時刻,我們在某件事的發生裡察覺到自己的反應與命運所繼承的影子,然後才間接地從自己身上明白父親。

對東尼瀧谷而言,那件事是妻子的衣服全數消失後的空房間。

市川準將小說中並未交疊的兩個房間,以逐漸稀薄的意象連結在一起。這使得原著中已經藉由刻意清楚寫明的年份所帶出的世代主題,得到視覺上的美麗呼應。《東尼瀧谷》當然可以是宣傳文案上所寫的那樣「品嚐孤獨」的電影,但我認為它更是一部以一個人的疏離、呈現一整代對自身靈魂的檢視的作品。

某個時代所剝奪掉的、對幸福與生命的感覺基礎。身為離那個時代更遙遠、如今卻又好像更靠近的觀眾,我一再想起父母輩與祖父母輩彼此的不能理解,對什麼是「奢侈」、什麼是「足夠」的認知落差。而在戰爭陰影籠罩下的此刻台灣,《東尼瀧谷》的重映對我而言的意義,也並不僅僅是厭世代情結的再召喚而已,還帶來了對「那種剝奪究竟為何物」的提醒。

《東尼瀧谷》電影劇照/光年映畫

《東尼瀧谷》電影劇照/光年映畫

少年時讀〈東尼瀧谷〉,我最喜歡的是後來應徵東尼瀧谷助理的女孩的哭泣。而今看《東尼瀧谷》,我的最愛變成東尼瀧谷夫妻兩人前去看父親省三郎的爵士演奏的場景:

東尼一邊聽著音樂、一邊喝著威士忌。威士忌是兌了水的威士忌,音樂是由高手演奏出來、舒適的音樂。東尼很難得喝上幾杯,側耳傾聽著那音樂,但聽了一會之後,「就像細管子裡安靜而確實地逐漸積存了雜質一般」,那音樂中有什麼令他呼吸困難。父親的音樂似乎和他記憶中聽到的不一樣了:

他想走上舞台抓住父親的手腕,試著問,爸爸,到底有什麼不同呢?

《東尼瀧谷》電影劇照/光年映畫

《東尼瀧谷》電影劇照/光年映畫

這問題看似懸置,實則在故事的另一處給了答案。無論看電影或看小說,不妨留意東尼瀧谷的另一次呼吸困難發生在什麼時候。那是東尼瀧谷的生命又一次出現變化的時候。

又或者說,那是他終於意識到他對自己心中某個本就不存在的地方,完全無能為力的時候。

《東尼瀧谷》電影劇照/光年映畫

《東尼瀧谷》電影劇照/光年映畫

劇照提供/光年映畫
責任編輯/黃曦
核稿編輯/張硯拓

!釀電影 Lonely Lonely Christmas 冬天專題,請往此去!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釀電影,啜一口電影的美好。
4.8K會員
2.0K內容數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 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2025/04/20
《猜火車》就像人們站在月台,看一列列火車進站、離站,卻從未真正踏上任何一班。他們只是站在原地,任由一切呼嘯而去。選擇毒品、逃亡、背叛,人生看似掌握在手中,實則不過是在一次次的選擇裡,繼續固守著新的執迷——Choose Life,到底是選擇了生活,還是選擇了體面的虛無?又或者,兩者自始至終是一體兩面?
Thumbnail
2025/04/20
《猜火車》就像人們站在月台,看一列列火車進站、離站,卻從未真正踏上任何一班。他們只是站在原地,任由一切呼嘯而去。選擇毒品、逃亡、背叛,人生看似掌握在手中,實則不過是在一次次的選擇裡,繼續固守著新的執迷——Choose Life,到底是選擇了生活,還是選擇了體面的虛無?又或者,兩者自始至終是一體兩面?
Thumbnail
2025/04/18
瑞典裔導演馬格努斯・馮・霍恩以《帶針的女孩》,藉由「女巫」元素發展出社會寫實的恐怖類型電影,除了成功地以古喻今,以黑暗童話故事讓觀眾反思現今在各國依舊是切割政治族群的墮胎議題,更直指川普 2.0 時代再次串連的父權體制「傳統」下,積極背離厭女社會的「女巫」,實為令父權恐懼,為女性自我賦權的化身。
Thumbnail
2025/04/18
瑞典裔導演馬格努斯・馮・霍恩以《帶針的女孩》,藉由「女巫」元素發展出社會寫實的恐怖類型電影,除了成功地以古喻今,以黑暗童話故事讓觀眾反思現今在各國依舊是切割政治族群的墮胎議題,更直指川普 2.0 時代再次串連的父權體制「傳統」下,積極背離厭女社會的「女巫」,實為令父權恐懼,為女性自我賦權的化身。
Thumbnail
2025/04/17
《錄影帶謀殺案》是一則關於觀看暴力與慾望塑形的寓言。男性在其中成為受難者,凝視的權力回到自身,引發對父權位置的裂解式自覺,而這不只是對色情與影像暴力的控訴,更揭露觀看本身的暴力結構。身體在性別與媒介交織下不再承載慾望,而成為符號暴力的現場;其崩解,是讓男性親歷自我幻象崩潰的女性主義式反擊。
Thumbnail
2025/04/17
《錄影帶謀殺案》是一則關於觀看暴力與慾望塑形的寓言。男性在其中成為受難者,凝視的權力回到自身,引發對父權位置的裂解式自覺,而這不只是對色情與影像暴力的控訴,更揭露觀看本身的暴力結構。身體在性別與媒介交織下不再承載慾望,而成為符號暴力的現場;其崩解,是讓男性親歷自我幻象崩潰的女性主義式反擊。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鬼才漫畫家藤本タツキ在三年前發表的網路短篇《驀然回首》,僅僅143頁,卻在當時刮起一陣巨大的旋風;這部半自傳的作品,以他對創作的努力、孤獨、嫉妒為靈感,以及2019年京都動畫縱火案的背景,去反思與療癒創作的瓶頸,並紀念縱火案當時逝世的動畫工作者。
Thumbnail
鬼才漫畫家藤本タツキ在三年前發表的網路短篇《驀然回首》,僅僅143頁,卻在當時刮起一陣巨大的旋風;這部半自傳的作品,以他對創作的努力、孤獨、嫉妒為靈感,以及2019年京都動畫縱火案的背景,去反思與療癒創作的瓶頸,並紀念縱火案當時逝世的動畫工作者。
Thumbnail
徹子二十一歲的那一年,丈夫一樹過世了。七年過去,徹子依然和公公「義父」住在同一屋簷下,並斷然拒絕男友岩井的求婚。時間緩緩流經,在高大銀杏照看的老房子裡,沒有血緣關係的徹子和義父,如何在懷抱巨大失落的同時,撿拾擦身而過的微小幸福……
Thumbnail
徹子二十一歲的那一年,丈夫一樹過世了。七年過去,徹子依然和公公「義父」住在同一屋簷下,並斷然拒絕男友岩井的求婚。時間緩緩流經,在高大銀杏照看的老房子裡,沒有血緣關係的徹子和義父,如何在懷抱巨大失落的同時,撿拾擦身而過的微小幸福……
Thumbnail
《在大雪封閉的山莊裡》改編自東野圭吾寫的同名推理小說,看到東野的名字當然就要看了,然後又有剛結婚的西野七瀨,就非看不可。
Thumbnail
《在大雪封閉的山莊裡》改編自東野圭吾寫的同名推理小說,看到東野的名字當然就要看了,然後又有剛結婚的西野七瀨,就非看不可。
Thumbnail
有見這本書四度改編成影視和舞台劇作品,害我對這本原著都不禁產生興趣,好想知道這部作品為何如此受歡迎。 不過進入正題之前,容我先發個牢騷。話說我一開始打算到書店購買台譯本,可惜逛了好幾家都找不到,不知台灣出版商是否將舊版收起,然後打算再版發行(炒冷飯),所以我最後只能網購陸譯本。
Thumbnail
有見這本書四度改編成影視和舞台劇作品,害我對這本原著都不禁產生興趣,好想知道這部作品為何如此受歡迎。 不過進入正題之前,容我先發個牢騷。話說我一開始打算到書店購買台譯本,可惜逛了好幾家都找不到,不知台灣出版商是否將舊版收起,然後打算再版發行(炒冷飯),所以我最後只能網購陸譯本。
Thumbnail
為求一洗去年的頹廢,第一本就特意選了最愛的小說類型和最喜愛的作家。結果東野老師不負我所望,我超速完成每月一書的目標✅ 先此聲明,我屬於伽利略系列的劇迷,原著反而讀得少(don’t judge me,ok?)。因為我偏愛東野老師的長篇小說,曾讀過好幾本短篇小說,都是失望居多。
Thumbnail
為求一洗去年的頹廢,第一本就特意選了最愛的小說類型和最喜愛的作家。結果東野老師不負我所望,我超速完成每月一書的目標✅ 先此聲明,我屬於伽利略系列的劇迷,原著反而讀得少(don’t judge me,ok?)。因為我偏愛東野老師的長篇小說,曾讀過好幾本短篇小說,都是失望居多。
Thumbnail
作者東野圭吾1958年生於日本大阪市,大阪府立大學工學部電氣工學科畢業。曾在汽車零件供應商擔任工程師,1985年以處女作《放學後》獲得第31屆「江戶川亂步賞」後,隨即辭職,專心寫作。1999年以《秘密》一書獲得第52屆「日本推理作家協會賞」,2006年則以《嫌疑犯X的獻身》榮獲第134屆「直木賞」和
Thumbnail
作者東野圭吾1958年生於日本大阪市,大阪府立大學工學部電氣工學科畢業。曾在汽車零件供應商擔任工程師,1985年以處女作《放學後》獲得第31屆「江戶川亂步賞」後,隨即辭職,專心寫作。1999年以《秘密》一書獲得第52屆「日本推理作家協會賞」,2006年則以《嫌疑犯X的獻身》榮獲第134屆「直木賞」和
Thumbnail
在「頂尖對決」之後,我想起了敘述型詭計的重要作品。那就是東野圭吾的「惡意」。而對我來說,對這部作品總有一個沒辦法說服我的觀點,待我娓娓道來。
Thumbnail
在「頂尖對決」之後,我想起了敘述型詭計的重要作品。那就是東野圭吾的「惡意」。而對我來說,對這部作品總有一個沒辦法說服我的觀點,待我娓娓道來。
Thumbnail
市川準導演所改編的《東尼瀧谷》,在敘事上以第三人稱誦讀的方式,讓電影的文字部分幾乎完全等於原著。開頭描述瀧谷省三郎的段落,令我信服他確實掌握了小說的核心意念──父親的一生,不過是一張張老照片,簡報般切換,並且帶著一點假想的配樂罷了,我們無法真正理解。
Thumbnail
市川準導演所改編的《東尼瀧谷》,在敘事上以第三人稱誦讀的方式,讓電影的文字部分幾乎完全等於原著。開頭描述瀧谷省三郎的段落,令我信服他確實掌握了小說的核心意念──父親的一生,不過是一張張老照片,簡報般切換,並且帶著一點假想的配樂罷了,我們無法真正理解。
Thumbnail
與直木賞擦肩過五次的最終作品 「嫌疑犯X的獻身」──這部作品相信應該更多人看過,也是東野寫作歷史上最關鍵的一部作品。不僅獲得第134回「直木獎」,更獲得第6回「本格推理大獎」,在2012年愛倫•坡獎(Edgar Awards)最佳小說獎(Best Novel)也獲得入圍。1985年以「放學後」
Thumbnail
與直木賞擦肩過五次的最終作品 「嫌疑犯X的獻身」──這部作品相信應該更多人看過,也是東野寫作歷史上最關鍵的一部作品。不僅獲得第134回「直木獎」,更獲得第6回「本格推理大獎」,在2012年愛倫•坡獎(Edgar Awards)最佳小說獎(Best Novel)也獲得入圍。1985年以「放學後」
Thumbnail
「秘密」──來自於非常喜愛的作家「東野圭吾」。早期他每年出產的作品以三部的速度不停出產,在這樣如此巨大的產量之下,每一個作品不可能都是彗星般閃耀,每個讀者有喜歡的,也可能有還好的。不過當你瞭解東野的寫作背景之後,大概就會知道原因是什麼。你若是不清楚,可以走進書店,隨意翻一本獨步文化出版的東野小說,導
Thumbnail
「秘密」──來自於非常喜愛的作家「東野圭吾」。早期他每年出產的作品以三部的速度不停出產,在這樣如此巨大的產量之下,每一個作品不可能都是彗星般閃耀,每個讀者有喜歡的,也可能有還好的。不過當你瞭解東野的寫作背景之後,大概就會知道原因是什麼。你若是不清楚,可以走進書店,隨意翻一本獨步文化出版的東野小說,導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