釀影評|《青春(春)》:生命的寂滅之理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青春(春)》電影劇照/金馬影展

《青春(春)》電影劇照/金馬影展

第一次,發現人不會有更好的命運

《青春(春)》在坎城影展播映後,王兵是這麼說的:「中國人的命運就是對強權的屈服。於是,剝削就自動地在織里發生,反抗是明滅的星火,根本難以燎原。」王兵從 2014 年拍到 2019 年,距離繁華夢遠的織里鎮上,機杼聲彷彿蓋過一切,搭配著刀郎、羅志祥、李玖哲、蘇永康等中港臺流行金曲,青年的青春愛戀就在這裡,而命運也在,但沒有更好的了。

很多人都說《青春(春)》殘酷,第一次看片的時候,我的目光全放在社會結構上,一群十幾歲、頂多二十歲出頭的孩子,多半只有初中學歷,從家鄉來到紡織廠賺錢,店面在一樓,工廠在二樓,集合宿舍就在更往上一階的三樓。

在電影結束拍攝的 2019 年,馬雲公開表示「996 加班文化」實為勞動者巨大的「福報」,年輕時不「996」,什麼時候才要「996」?

「996」亦即:早上九點開始工作,每天工作九個小時,每週工作六天。紡織廠的工作機制是一款衣服一個工錢,每月底由工頭結算每個人做了幾件衣服,可以換得多少錢──做一件衣服到底幾塊錢,都是月底才會知道的。

片中的年輕工人即使對工錢不滿意,也只是團繞著工頭抱怨幾句,他們根本不曉得群體的眾聲喧嘩該如何集結,並與資方談判,更沒有意識到自己是被扒開衣服地剝削著。日日裁布、對門襟的青少年男女真的沒有更好的命運,聊著戀愛話題時手也沒停歇過,這並非是甘於被剝削,而是個人之渺小,使得他們被推著只能成為工具,也只能在這裡度過青春。

《青春(春)》電影劇照/金馬影展

《青春(春)》電影劇照/金馬影展

第二次,發現電影沒有要做到什麼

影中人加工衣服,就算被命運降服,看上去也有些歡快;王兵也織著衣服,但極力抗拒讓影中人成為言說立場的工具;而花錢進戲院的我們,透過王兵的錄像所看見的我們不曾見過的真實,我們必須從中解讀、感受什麼?

王兵的鏡頭所呈現出的親密與自持,體現了社會現實和紀錄片拍攝倫理之間的兩難。如那幅《飢餓的蘇丹》,攝影機背後的記錄者,究竟能為「現在」做什麼?做不了什麼的我們,豈不是在旁觀他人的痛苦?

王兵所留下的片中的「現在」是人類史上必須的存在。再看第二次《青春(春)》,發現王兵留下的除了青年的個人生命史,還有青年面對攝影機時的無知。赤誠面對攝影機的被攝者們,其實並不明白攝影機的力量。他們並不清楚,自己的生活影像現在被多少人給觀看著。李勝楠不會看見母親與工廠老闆面對她未婚懷孕的對話,只有觀眾會看見;陳妮不會聽見尹光晨獨自回到房裡播的那首道愛的歌,只有觀眾會聽見。

電影其實做不到什麼,至少對現在來說是這樣。

王兵的《黑衣人》以劇場形式捕捉文化大革命在音樂家王西麟身上留下的迫害,逼著所有觀眾在 60 分鐘裡,回顧已經被架空的歷史,這是他要眾人與他一起凝視深淵的痛苦,看一段不被承認的批鬥,是如何將一個人摧毀。

王兵的舊作《死靈魂》(2018)花了十三年紀錄在 1957 年至 1958 年間,被認定是「右派分子」而被送往夾邊溝進行思想再教育的倖存者們。他們的肉身與精神被消磨殆盡,僅僅只剩活下來的團塊,可王兵並無意為其抗辯,或為歷史辨明公義,而是欲探其本真,在歷史、軀殼、血肉底下,作為一個「人」的存在。

電影並沒有非要做到什麼,至少對現在來說是這樣。

《黑衣人》、《青春(春)》和王兵過去的所有作品中,有著同樣殘酷的事實──真實的時間將消磨肉身,電影的時間將留住靈魂;但影中人並非不死,靈魂也非不滅。

是故,王兵是張望著眼界底下的真實,不為了寫下註解,就只是為了記錄,且不為此作結。

《青春(春)》電影劇照/金馬影展

《青春(春)》電影劇照/金馬影展

第三次,發現關懷可能是一種俯瞰

攝影術出現的那一刻,也就是班雅明在《攝影小史》中所說,「靈光」出現的那剎。而攝影作為電影的最基本元素,第一部電影的誕生就成為人類史上第一次並非用畫筆再現,而是完整擁有「真實紀錄」的時刻。我們得以捕捉看似靈光的瞬間,可在帶有階級的美學介入之後,影像便成了危險的事。

靈光消失了。而人類某程度地都成為不知該如何解讀影像的未來的文盲,意即,出現修飾、追求唯美,使影像裡的政治性逐漸模糊。王兵電影的出現,便是為了祓除在機械時代之後的複製,以及回到根本的古老影像本身。

所以,王兵的電影並不好看,卻又好看。

他是拋棄了一切電影語言,去掉了裁剪與編輯,只看生命本真斑駁的華美。

看了《青春(春)》第三次,我才明白王兵為什麼拍電影。

男孩和女孩坐在工作檯前,一面裁布,一面聊著戀愛。男孩向女孩告白,女孩問男孩懂什麼,她說自己的過去是一塌糊塗,男孩接著又說:「妳只是需要被愛」──女孩揪著男孩的耳朵,接著放開,接著跑出廠房;男孩嚷著耳朵好疼,接著追出去,接著跑進陽光裡。王兵跟了出去,陽光刺眼,影像過曝,他來不及管影像的好看,只想記下生命躁動一刻的好看。男孩女孩在房間擁抱嘻笑,他們沒有談戀愛,但這就是戀愛朦朧的輪廓。

《青春(春)》電影劇照/金馬影展

《青春(春)》電影劇照/金馬影展

男孩被女孩趕出了房間,王兵又跟著男孩一起回到自己的房間。鏡頭靠得很近,幾乎是臉貼著臉的距離,他沒有開口問男孩為什麼喜歡女孩,就只是將攝影機擺在他的臉前,看著他打開手機,播了蘇永康的〈愛一個人好難〉。

男孩用一首歌給出了答案。

歌曲第一句的「妳說妳還是喜歡孤單/其實妳怕被我看穿」接續了他和女孩說「妳只是需要被愛」的下一句話;男孩直接把音樂拉到副歌段,回應的是王兵沒有開口的提問──「想要把妳忘記真的好難/思念的痛在我心裡糾纏/朝朝暮暮的期盼/永遠沒有答案」。

第二對是熱戀中的情人,織廠放著鄧紫棋翻唱的〈喜歡你〉,他們依偎在織廠裡睡著,男孩幽幽地唱趙詠華的〈最浪漫的事〉:「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變老」;第三對是狀態未明的情人,女孩枕在床畔,男孩沈默地抽著菸,中間混著原本週五不用加班的討論。

我這才意識到為什麼片名是「青春(春)」,第二部曲會是「苦」,第三部曲會是「歸」。

《青春(春)》電影劇照/金馬影展

《青春(春)》電影劇照/金馬影展

這是他們不會更好的命運,也是天下人無法超脫的苦。它看似虛無,所以你的、我的、他的本真相似──真正的歸,便是不刻意拆解,只回到太初。

那一顆過曝的鏡頭並不好看,但是很美。是王兵穿越了階級,看普天下人都擁有的困惑──所以他的影像才是真正將眾生視作平等的慈悲,才是在靈光消逝的現在,再次出現的生之動力。

嘗試從中理解「苦」的我,實是不夠慈悲地將俯瞰視作是關懷;而王兵的退讓,則是將自己置於其中,真正地平視。平視世間皆苦,平視生命本身的寂滅,平視扒開階級的眼光之後的,眾生的青春。

《青春(春)》電影海報

《青春(春)》電影海報

劇照提供/金馬影展
責任編輯/張硯拓

!釀電影金馬六〇專題,請往此去!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釀電影,啜一口電影的美好。
4.8K會員
2.0K內容數
我們知道影癡如你,要的不只是「N 分鐘看完一部電影」。《釀電影》有最精心慢釀的深度電影專題,一解你挑剔的味蕾。
2025/04/20
《猜火車》就像人們站在月台,看一列列火車進站、離站,卻從未真正踏上任何一班。他們只是站在原地,任由一切呼嘯而去。選擇毒品、逃亡、背叛,人生看似掌握在手中,實則不過是在一次次的選擇裡,繼續固守著新的執迷——Choose Life,到底是選擇了生活,還是選擇了體面的虛無?又或者,兩者自始至終是一體兩面?
Thumbnail
2025/04/20
《猜火車》就像人們站在月台,看一列列火車進站、離站,卻從未真正踏上任何一班。他們只是站在原地,任由一切呼嘯而去。選擇毒品、逃亡、背叛,人生看似掌握在手中,實則不過是在一次次的選擇裡,繼續固守著新的執迷——Choose Life,到底是選擇了生活,還是選擇了體面的虛無?又或者,兩者自始至終是一體兩面?
Thumbnail
2025/04/18
瑞典裔導演馬格努斯・馮・霍恩以《帶針的女孩》,藉由「女巫」元素發展出社會寫實的恐怖類型電影,除了成功地以古喻今,以黑暗童話故事讓觀眾反思現今在各國依舊是切割政治族群的墮胎議題,更直指川普 2.0 時代再次串連的父權體制「傳統」下,積極背離厭女社會的「女巫」,實為令父權恐懼,為女性自我賦權的化身。
Thumbnail
2025/04/18
瑞典裔導演馬格努斯・馮・霍恩以《帶針的女孩》,藉由「女巫」元素發展出社會寫實的恐怖類型電影,除了成功地以古喻今,以黑暗童話故事讓觀眾反思現今在各國依舊是切割政治族群的墮胎議題,更直指川普 2.0 時代再次串連的父權體制「傳統」下,積極背離厭女社會的「女巫」,實為令父權恐懼,為女性自我賦權的化身。
Thumbnail
2025/04/17
《錄影帶謀殺案》是一則關於觀看暴力與慾望塑形的寓言。男性在其中成為受難者,凝視的權力回到自身,引發對父權位置的裂解式自覺,而這不只是對色情與影像暴力的控訴,更揭露觀看本身的暴力結構。身體在性別與媒介交織下不再承載慾望,而成為符號暴力的現場;其崩解,是讓男性親歷自我幻象崩潰的女性主義式反擊。
Thumbnail
2025/04/17
《錄影帶謀殺案》是一則關於觀看暴力與慾望塑形的寓言。男性在其中成為受難者,凝視的權力回到自身,引發對父權位置的裂解式自覺,而這不只是對色情與影像暴力的控訴,更揭露觀看本身的暴力結構。身體在性別與媒介交織下不再承載慾望,而成為符號暴力的現場;其崩解,是讓男性親歷自我幻象崩潰的女性主義式反擊。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這是他們不會更好的命運,也是天下人無法超脫的苦。它看似虛無,所以你的、我的、他的本真相似──真正的歸,便是不刻意拆解,只回到太初。 那一顆過曝的鏡頭並不好看,但是很美。是王兵穿越了階級,看普天下人都擁有的困惑──所以他的影像才是真正將眾生視作平等的慈悲,才是在靈光消逝的現在,再次出現的生之動力。
Thumbnail
這是他們不會更好的命運,也是天下人無法超脫的苦。它看似虛無,所以你的、我的、他的本真相似──真正的歸,便是不刻意拆解,只回到太初。 那一顆過曝的鏡頭並不好看,但是很美。是王兵穿越了階級,看普天下人都擁有的困惑──所以他的影像才是真正將眾生視作平等的慈悲,才是在靈光消逝的現在,再次出現的生之動力。
Thumbnail
不到20歲曖昧中的工廠小情侶,回到宿舍被隔壁房大姐虧了一番,應當一起進廁所洗澡的他們,卻因著女方懷孕引起了雙方父母的反對,他們婚後的戶籍該歸何處?孩子又該跟誰姓?種種現實考量的問題導致了他們的感情破裂,一張棉被也遮擋不了兩人終將面對的「青春」課題。更殘酷的是男方說到樓下工廠勞工的現況,他們都是靠著父
Thumbnail
不到20歲曖昧中的工廠小情侶,回到宿舍被隔壁房大姐虧了一番,應當一起進廁所洗澡的他們,卻因著女方懷孕引起了雙方父母的反對,他們婚後的戶籍該歸何處?孩子又該跟誰姓?種種現實考量的問題導致了他們的感情破裂,一張棉被也遮擋不了兩人終將面對的「青春」課題。更殘酷的是男方說到樓下工廠勞工的現況,他們都是靠著父
Thumbnail
【富都青年】上映的第一天,我就抱著滿懷期待的心情進場觀賞了!事實上,這其實是一部看完會格外沉重,但又覺得人生充滿希望的電影!現實社會總是現實又殘酷,無論對貧窮或者是富有的人群。但對於處於社會底層的人們,世界更是會不留情面地,一次又一次的狂暴衝擊,彷彿不將你打趴在地苟延殘喘就誓不停止。
Thumbnail
【富都青年】上映的第一天,我就抱著滿懷期待的心情進場觀賞了!事實上,這其實是一部看完會格外沉重,但又覺得人生充滿希望的電影!現實社會總是現實又殘酷,無論對貧窮或者是富有的人群。但對於處於社會底層的人們,世界更是會不留情面地,一次又一次的狂暴衝擊,彷彿不將你打趴在地苟延殘喘就誓不停止。
Thumbnail
活在這個總是潑得你滿身泥濘的世界,在破夢與抵達須彌之前,活著依舊不會太好。社會與階級仍有著牢不可破的邊界,而在無可避免的創傷背後、故事真正的核心,是沒有解方的生命真理,是死生之間純粹的、永恆的人類存在狀態。是相信,也是破。
Thumbnail
活在這個總是潑得你滿身泥濘的世界,在破夢與抵達須彌之前,活著依舊不會太好。社會與階級仍有著牢不可破的邊界,而在無可避免的創傷背後、故事真正的核心,是沒有解方的生命真理,是死生之間純粹的、永恆的人類存在狀態。是相信,也是破。
Thumbnail
如果要用一個字形容入圍今年東京國際影展世界焦點(World Focus)單元的《青春並不溫柔》,我會說它很「美」。美在像是套了一層濾鏡的微朦朧畫面與色調,美在4:3格式的聚焦與時代氛圍,美在鏡頭像是紀錄片那樣跟隨的真實,美在用一個外在抗爭事件訴說令一個內在抗爭的歷程。 劇本取材自1994年文化大學
Thumbnail
如果要用一個字形容入圍今年東京國際影展世界焦點(World Focus)單元的《青春並不溫柔》,我會說它很「美」。美在像是套了一層濾鏡的微朦朧畫面與色調,美在4:3格式的聚焦與時代氛圍,美在鏡頭像是紀錄片那樣跟隨的真實,美在用一個外在抗爭事件訴說令一個內在抗爭的歷程。 劇本取材自1994年文化大學
Thumbnail
楊德昌的電影,為苦悶的我展現一種述說的方式,不僅僅是電影中熟悉的台北街景,好幾次,我走到跟建中隔條南海路的植物園,心底都會想,這是小四在電影開頭看見滑頭與女友接吻的場景,木訥的他會想到,有一天他會需要以激烈的手段,拋開體制禁錮,回應破碎的經驗嗎?
Thumbnail
楊德昌的電影,為苦悶的我展現一種述說的方式,不僅僅是電影中熟悉的台北街景,好幾次,我走到跟建中隔條南海路的植物園,心底都會想,這是小四在電影開頭看見滑頭與女友接吻的場景,木訥的他會想到,有一天他會需要以激烈的手段,拋開體制禁錮,回應破碎的經驗嗎?
Thumbnail
「青春」、「夢想」這類詞講出來就高大尚,反面想法就是「虛」,就像畢業成年後不會拿在學成績說嘴(特別聲明沒有影射時事),「青春」是個隨時有人來有,人離開的一段時期,再加上「青少年時期」,往往伴隨著衝動與不謹慎,憑著本心行事。 關心身邊所有人,否則下一個隨機殺人案,社會上的大家都有責任。
Thumbnail
「青春」、「夢想」這類詞講出來就高大尚,反面想法就是「虛」,就像畢業成年後不會拿在學成績說嘴(特別聲明沒有影射時事),「青春」是個隨時有人來有,人離開的一段時期,再加上「青少年時期」,往往伴隨著衝動與不謹慎,憑著本心行事。 關心身邊所有人,否則下一個隨機殺人案,社會上的大家都有責任。
Thumbnail
今天是楊德昌導演逝世十四週年,對於他,已無須談論太多,最好的方式就是直接去看那些電影,去看他鏡頭下的臺灣,以及臺灣的種種具象的、抽象的、冰冷的、紛亂的人事物,推一本書《再見楊德昌》,然後,推他所有的作品 ——「我們何其幸運地生長在這個不幸的時代。(We are luckily unlucky.)」
Thumbnail
今天是楊德昌導演逝世十四週年,對於他,已無須談論太多,最好的方式就是直接去看那些電影,去看他鏡頭下的臺灣,以及臺灣的種種具象的、抽象的、冰冷的、紛亂的人事物,推一本書《再見楊德昌》,然後,推他所有的作品 ——「我們何其幸運地生長在這個不幸的時代。(We are luckily unlucky.)」
Thumbnail
過去,以為成長是一路撿拾,讓這個世界一點一滴填滿內心,但事實上,由這六部短片共同刻畫的「成長」模樣,都是一面長大,一面發覺再多的日子也填不滿內心的空虛。而這廣闊的城市,要找到一個能夠容身的地方都已這麼困難,更遑論談什麼夢想與光明的未來。想逃卻逃不了,這城市儼然成了現實裡最大的牢籠。
Thumbnail
過去,以為成長是一路撿拾,讓這個世界一點一滴填滿內心,但事實上,由這六部短片共同刻畫的「成長」模樣,都是一面長大,一面發覺再多的日子也填不滿內心的空虛。而這廣闊的城市,要找到一個能夠容身的地方都已這麼困難,更遑論談什麼夢想與光明的未來。想逃卻逃不了,這城市儼然成了現實裡最大的牢籠。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