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候,我們面對外在的人情世故,或是別人有求於我們,我們常常不小心「自以為是」,對別人的事認真看待、熱心解決,對自己的家人,能拖就拖,能延就延。不是因為外人重要,家人不重要,而是因為心性沾染,沾了我執、無明以及名利心。
智者總是說,要做善事,要對人群付出,自己的家庭要先顧好,公婆都安頓好了,丈夫心開意解了,小孩吃喝穿也都準備妥當了,自家圓滿,才能去圓滿別人的家,這是行善的基本。公婆不滿,先生不同意,小孩有意見,那就表示自己的心性有欠缺,改變不夠徹底,無法感動家人,不能讓家人產生認同。有很多事,表面上好像是眾人在阻礙自己,追根究底,都是自己在障礙自己,是自己彎不下腰、恭不了敬的心性絆住自己的步伐。
有一個女人,跟先生感情不好,跟公婆也有隔閡,自己又缺智慧,不懂人情世故沒有朋友,她覺得自己福薄障重。女人著急改變,於是天天出門做公益,天天出門自然忽略家庭,飯不是沒煮就是誤點才煮,地沒掃沒拖,碗沒洗垃圾也沒倒,家裡亂七八糟,先生越看越生氣,越生氣越反對。
女人一心求正道而忘了家庭第一,這樣的作法是心有餘而智不足。如果我們能把家人照顧得妥妥貼貼,每個人都能感受我們的改變,又怎麼會有不同意不認同。對外人付出,對自己家人要更付出;對外人好,對自己家人要更好,這才是修行的真諦。《禮記》.<大學篇>寫到,「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養性、行善積德的步驟也應如此。
#修身齊家
#先修內再修外
#內外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