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李家媛 攝影/楊芷瑜
在踏進「瑪利亞老人長期照顧中心」之前,我對於長照機構的印象大致停留在「擁擠、一張張並排的病床、昏暗封閉的生活」等不太正面的形象上。然而,當實際走進瑪利亞的大廳,那台擺放在一旁略顯突兀的霜淇淋機,彷彿在向我揭示著這裡即將重新推翻我過往的刻板認知。
1989年成立,位於羅東樟仔園旁邊的「瑪利亞老人長期照顧中心」,由天主教靈醫修女會所創辦。該機構於1998年、2012年重新整修,目前提供著完善的長照服務,照顧著中心內的106位長者。此外,他們也提供日間照料和居家服務,滿足不同長者的多樣化需求。
「因為住在這裡的一位爺爺常常說想吃冰淇淋,他的兒子以及朋友就捐贈了這台機器給機構,希望能為中心的老人增加一點快樂有趣的新鮮事。」
採訪當天帶著我們參觀的張社工,向我們說明霜淇淋機的由來,還有老人自己動手製作霜淇淋時曾發生的種種趣事。除了霜淇淋的製作,機構也不時舉辦運動、烘焙、繪畫、唱歌等活動,他們希望透過多方面的參與和接觸,讓長者在交流互動中找回生活的樂趣。
他們也以「服務個別化」的理念為優先考量,重視長輩的個人想法與需求。只要身體功能跟意識可以妥善照顧自己,機構內提供單人房、雙人房讓長輩因應自己生活習性做選擇。
「住機構並不是一定要睡旁邊有扶手、像病床一樣的床。」
房間可以根據個人的喜好自由布置。例如,喜歡睡涼蓆、厚床墊或需要多顆枕頭的長者都能得到符合需求的房間。每間房間都配有求救鈴,一旦有緊急狀況,居民隨時可以通知照護人員。機構也規劃了重症長輩的病房,為他們提供更專業的照護。
同時長輩們的生活並不受嚴格的時間規範,像是早餐時間有提供三種時段供選擇,讓他們能根據自己的習慣來安排生活。這樣的安排讓老人在大團體中依然保有一部分的個人自由,「畢竟長輩來到機構前,他們在家也都是有自己習慣的生活模式。」
在長時間的照護經驗累積下,修女們以及機構內的照護人員深切體會到「出門」和「接觸外界」對於老人的重要性。因此,為了更貼近需求,機構在重建時選擇捨去床位的空間,設計了寬敞的走廊,讓長輩們在空間內更加自在。
張社工提到,在疫情前,他們每年會帶著老人們定期外出郊遊。然而,自從疫情爆發後,出門活動受到限制,讓老人們感受到了巨大的落差。
因此當4月時聽到舉辦在樟仔園的「公園集市x野餐派對」所傳來的熱鬧聲音時,機構內的老人們都興奮地詢問是否能出去看看,並在參與後萌生之後也一起來擺攤的想法。
所以6月舉辦的「公園集市x動物派對」上,出現了一攤別樣的景像。桌面上擺放一杯杯的手工銀耳蓮子湯,向經過的人們大聲招呼說著「來喔!呷涼欸。」的熱情攤主們,是平均年齡超過80歲,在炎夏中卻依然充滿朝氣有活力的,來自「瑪利亞老人長期照顧中心」的阿公阿嬤。
張社工大學畢業後即來到這裡工作,至今已有14年的經驗。這幾年她明顯感受到高齡化社會的來臨,機構的需求顯著增加。但在這段時間裡,她也自豪地看到「瑪利亞老人長期照顧中心」在臨終和安寧療護方面的完整規畫與執行。
在這裡,當面臨長者生命即將走到終點時,機構提供安寧療護,讓他們在這裡緩和,在這裡平靜離開。機構內的員工和修女都受過相關訓練,會提早與老人溝通討論,讓他們能夠逐漸接受死亡是生命必經的過程,不論是身邊的室友、朋友或是自己,終有一天都會面臨這個不可避免的事實。這樣的支持和理解,讓長者在心靈上得到安撫,也為離別做好心理準備。
張社工在這裡見證過許多人的安寧和臨終,她坦言這是每個人都需要面對的現實,毋論年齡。她曾遇到過一位70多歲、已見慣人生大風大浪的家屬,在面對95歲的母親離開時仍難以接受。「無論年紀幾歲,都需要進行心理建設。」面對生命的來來去去,我們必須開始重視和面對老人的服務需求。在高齡化的社會中,對於這個議題更應給予足夠的關注和支持。
「瑪利亞老人長期照顧中心」提供的是一種延續性的連貫服務,在進行居家服務過程中,除了讓照顧者獲得暫時的喘息時間,也透過深入其中,及早發現家庭的需要,進而提供銜接,協助後續機構的照護安排。
他們秉持全人照顧理念,充分滿足每一位長者的身、心、靈需求,減輕家庭的照顧壓力。
在瑪利亞長期照顧中心,深刻感受到年老並不意味著生活的停滯,而是一個有機會重新找回生活意義的機會。也讓人了解到長照機構內,並非只有枯燥的制式生活,也能在行到晚年的時光裡,各方面均被妥善照顧,而後好好離開。一如機構內的核心忠旨「尊重生命,維護人性的尊嚴,陪伴長者安然走向永生。」
◆ 機構資訊
宜蘭縣私立瑪利亞老人長期照顧中心(養護型)
地址:宜蘭縣羅東鎮北成路一段17號
電話:03-9512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