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後來看這本書,格外有既視感。所謂的第三勢力居然是TMD,時代力量跟小歐緊追在後,選至上的設計讓政治變得更利益分贓,但究竟是怎麼回事,以及詳細的運作可能的情況如何,這本書都給出了初步的洞見。
空戰的興起和社群的經營是現下不得不的走向,政治人物紛紛經營起社群,政府機關也猛追各種聲量。實際上達成什麼,就和這些空氣票是否票票入匭一樣,怕的是萬人響應一人到場,但都不經營被邊緣化,又是走向衰亡的象徵。中央地方不同層級的民代、民選首長目標不同,經營聲量、維持選民印象方式亦不相同,但不可諱言的是,兵家必爭之地,儼然有相當的板塊移轉。
臺灣獨立遙遙無期,但各縣市被嘲諷獨立,到是屢見不顯。花蓮國、苗栗國,以及國防外交胳膊外彎的內地,乃至於離支那都要比離臺灣本島近的離島,都有特殊的選舉氛圍。地方政治的權力結構,盤根錯節的深入在地家庭,他們不是不想追求幸福生活,更不是智力測驗難以通過,而是他們被收買的理由,跟民主政治恐怕有極大的扞格。
農漁會也是類似的情況,並不是說他們的投票行為特別的愚蠢,而是投票行為背後的理由,不全然根據候選人的各樣條件,很多時候和家族利益等關聯更深。再加上地方勢力許多都是長期把持,早已根深蒂固的把持鐵票群,怎麼選都可能難以動搖,要用更多的政策買票翻轉這個現象不僅邏輯不通,也與原先的理念不相容。於是,地方政治勢力就成了難解的課題,沒有分裂投票,幾乎篤定當選。君不見海線第一排aka大甲鎮瀾宮顏家、彰化謝家,都是好例子。此外,花蓮人不選的蕭美琴,先任駐美代表表現優異,現在即將成為副總統。
另一個原住民議員、立委的選舉,又是個不平等的競爭。現任的議員除了有配合款的資源外,也掌握了選民結構,選區遍及整個行政區的選制設計,讓剛要競逐的候選人幾乎找不到施力點。而原住民立委的各種政策買票行為,正好搭配上特定選舉人的生態。他們在議事殿堂的各樣表演,究竟能否為這些少數發聲?還是在各機關中挪出資源來準備下次選舉,都值得進一步審視。
至於威權和不倒臺灣可能不會好的KMT,又是個難題。主張忘卻過去,面相將來的人拒卻了掌握過去的人掌握未來的格言,形塑出來的特定意識形態,使得投票行為成了意識形態之爭。除了統獨之外,再難深入討論其他議題。本土勢力無法平均成長,選制設計不力小黨壯大,無怪乎DPP有時該檢討的很多,卻依舊有相當得票。
推薦給也對政治有興趣的朋友,深入淺出的分析,特別是年輕人的觀點,看來特別沒有掉書袋感,也讀來特別貼近選舉感受。剛選完的此時,或許平心靜氣的讀完這本書,會更能持平看待本次選舉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