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刊於開根好,特此致謝
「這不只是一本書,而是一座圖書館」——這是我所能想到的,對於這本由賣書人馬丁.萊瑟姆(Martin Latham)所著的《賣書成癡的真心告白》,之最大的讚美。在一座圖書館中,我們從入口緩緩走進,慢慢的靠近各個中心與邊緣的地帶。最終,我們卻往往不是在什麼暢銷書排行榜,或是某份經典的此生必讀清單,找到我們想要看的書;而是在某一個不起眼的小角落,發掘出了一本與自己的心靈深深的切近、過去卻從來沒有聽說過的讀物。
那,是我們在逛實體圖書館時常會有的「驚喜」之感。而這本《賣書成癡的真心告白》,也在我身上喚起了一種非常類似的感覺。
書,是為了人而寫的(不論是為了他人或是作者自己);也是為了人的益處,不論是精神的價值、思想的傳播、或更簡單明瞭的金錢利益,而刊印、保存、和流傳的。
我以圖書館來象徵本書,這個說法是用來比喻在本書中,關於讀者「閱讀」的那一部分內容:閱讀是一種累積了種種作品,其中,作品與作品之間又往往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並且開放給公眾的經驗。然而,書籍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人們為了自己的生活、甚至利益的一種奮鬥:作家和書商是其中的關鍵角色。作家也無法不食人間煙火:即使作家不是為了利潤而寫書,但他也必須要有收入來源,才能夠支撐他持續的把自己的想法化為文字。因此,書往往是他們滿足生活所需的一種常見的方式。書商就更不用說了。誰願意做虧蝕本錢的生意呢?也許會有人願意,但那也恐怕很難形成一個穩定的、長久運行的潮流。換言之,除了(向公眾開放的)「圖書館」這個比喻之外,為了更完整的描述「書籍」在我們的這個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我們還可以再加上一個(為利益而使用書籍的)「書商」的比喻。
本書作者就是一名書商;雖然他的文字功力令人驚喜的好,散文寫得非常精彩(這本《賣書成癡的真心告白》就是最好的例證)。但是,他畢竟有著書商的需求與經驗,必須藉由販賣書本來維持自己的生活。這樣的身分和經歷,讓他可以看到我們作為一般讀者往往看不到的、或是很容易忽視的一些現象;甚至,進一步幫助他跳脫放在我們手中的,作為現成品的書,而去追溯在人們的生活中書的意義,也就是書從何處來的問題。
萊瑟姆從〈安撫之書〉一章,來開啟這個淵遠流長的故事。因為他深知:那個鼓勵人們去「閱讀」的理由(或者講得更廣泛一點,那個讓人們願意去瞭解的理由),往往不是因為這些內容是「重要」的、是影響力巨大的等等,而是這本書喚起了閱讀者切身的經歷,在書與人之間建立了一種深深的「個人關係」。這種經驗誠如萊瑟姆所說:
「無法俯瞰而察覺」正是一本撫慰人心書本的力量來源。那是全然個人的,很少是文學得獎巨作或暢銷榜的作品,而是一個私人的發掘、頓悟,徐徐在自己從未察覺的心靈欲望中升溫而引爆。
除了以上讀者具有共通性的感受外,萊瑟姆書商的身分,又提供了我們一些很有意思的資料。譬如從他書店的電腦中,我們可以查詢到有哪些古典文學作品,仍然受到今日讀者的歡迎。而這些仍然保有生命力、能夠感動今天讀者的作品,未必就相同於我們的想像中的所謂「偉大」、「嚴肅」的作品。本書常常反覆申說的一個觀點,就是閱讀可以純粹是「私人化」的,尋求讀者自己的感動,所以也不須要為了自己喜愛某些被社會視為「淺薄」的讀物而感到羞愧。許多大眾(包含我自己,我相當喜歡讀厚厚的好幾本、可能用字遣詞並沒有那麼精煉的長篇懸疑小說)都著迷於消遣性閱讀,在萊爾納看來,這根本一點問題都沒有:因為「廉價書」和「偉大作品」之間的劃分,本身就是可疑的。許多廉價書中所述說的故事,都是來自於大眾口耳相傳、喜聞樂見的情節;而過往許多「偉大」作品的內容,也往往會從這些情節與廉價書中,提取結構和靈感。
從「安撫之書」說到「廉價書」,這兩者的意義相當不同;但對許多被歸類為「大眾」的讀者來說,它們有時常常會是同一本書。透過這個案例,我們似乎可以更清楚的領略到:閱讀的本質在於「觸動」;而關於觸動人心,「內容」的重要性遠遠在「類別」的區隔之上。
閱讀的歷史非常久遠;但是在這趟漫長的旅程中,「閱讀」也有了許多細緻的變化。因此,追索過往書籍與人們的閱讀史,是一項並不容易、卻非常吸引人的任務。這本《賣書成癡的真心告白》匯合了著迷於歷史的人們,探索「閱讀」行為的諸多努力;同時,也很適宜作為讀者親近「閱讀史之追索」這個領域的開端。我想引用書中一段非常美麗的話語,來作為邀請讀者踏上這一旅程的邀請函:
對於社會上任何性別或階層的書迷來說,要獲得閱讀自由、達到探索自我的目的,一直都是漫長的努力。我們置身於什麼樣的建築:這樣的房間、閣樓和祕密通道只有我們自己大略知道。從我們最喜歡的閱讀場所的安全感,從手中這本書開始,可以發掘的東西可還多得很呢。
2023/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