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消息與陰謀論的心理學:讀《誤信:為什麼理性的人會相信不理性的事》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本文首刊於開根好,特此致謝

這本《誤信:為什麼理性的人會相信不理性的事》是知名心理學家丹.艾瑞利(Dan Ariely)的又一本精妙的剖析人類心理、並提出了可能的改善方法的好書。不過,這本書最特別的:或許還是這次在撰寫本書時,艾瑞利並不只是一個「置身其外」的研究者,並且是因為他人(主要是指「網友」)的錯誤信念,而遭到了海量的不實指控、仇恨言論所攻擊的「當事人」。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一個「錯誤信念」的慘痛案例:新冠肺炎與「假消息」、「陰謀論」

原來,當新冠疫情在美國肆虐的那段期間,艾瑞利曾經接受了政府的委託,希望運用他的心理學知識,引導人們潛移默化的戴上口罩,保持社交距離,以減少病毒的傳播。然而,也正是因為這些對社會很重要的、有正面影響的任務,使得艾瑞利遭到了「陰謀論者」的強烈仇視。

說到這裡,必須稍微提一下美國的社會背景,並和台灣的狀況做一個對比來幫助理解。在台灣,每當有重大的、與多數人的生活密切相關的災害(如前五年曾肆虐一時、今天依然令人畏懼其流行的新冠肺炎)出現時,便會在網站上、社交媒體上,甚至是藉由人們的口耳相傳,傳播著許許多多錯誤的、或是毫無根據的「假消息」、「假新聞」。但幸運的是,只要當災害一過去,台灣的「假消息」便往往會偃旗息鼓,沉寂下來了;人們再度回去忙各人的事,用常識繼續度過自己的生活。

然而,在種種因素下高度對立的美國社會,便不是這樣了,「假消息」往往會催生或連結上一個更巨大的世界觀:對於社會的「陰謀論觀點」(這即是艾瑞利所說的「錯誤信念」;我以陰謀論為例,使它可以被我們更生活化的理解)。在陰謀論的體系下,不但假消息是它們的一部分;即使是正確的訊息,也會被這個體系將其否認、扭曲、編造,來符合原有的體系。旁人也很難糾正這些陰謀論者。

走筆至此,我把「陰謀論」界定為不只是個別的錯誤消息、資訊,而且是一個對於社會、世界的整體看法,是一個巨大並且試圖無所不包的體系。在這個體系中,即使有證據來證明事實、推翻陰謀論者的想法,也會被扭曲、抨擊,或者是編造出新的解釋來維持原本的想法。也就是說,我是用「陰謀論」一詞,來指稱無法被事實或論據所糾正的一系列看法;陰謀論的特點便是「看法」單方面的決定相信什麼事實和事實如何解釋,而事實或論據對他們的「看法」不存在真正的、有意義的影響。

「錯誤信念」問題:為什麼錯得那麼離譜,卻會有人相信?

在這本《誤信》中,我們便能夠看到非常多的陰謀論的實際案例:不論是如何的提出事實、講道理,「有些人」就是不相信新冠肺炎是真的疾病、確實有戴口罩的需要;即使提出證據、親眼看到了病患,甚至自己也患上了新冠肺炎,「有些人」仍然堅定的拒絕相信新冠肺炎的存在。這當然是非常難以想像的事。因此問題便來了:在日常生活中,一般的生活著的人們,為什麼卻變成了「有些人」呢?

這個問題看似只是「那些人」的問題,但其實是個非常重要,關乎我們「全體公民」的問題。因為如果沒有搞懂:為何有些人卻可以抵禦假消息和陰謀論,而有些人卻落入了「錯誤信念」的網羅之中,在這兩群人之間究竟有什麼差異;那麼我們自己,或許也會「不幸運」的上了錯誤信念的當、而成為犯了至關重要的人生錯誤的人。就好像在真的被詐騙集團騙過以前,每個人都自認為,自己不會被詐騙集團所騙到一樣。如果不是真的完整瞭解了錯誤信念的來源、觸發危險狀況的條件和如何在心理上預防,那麼,我們又如何能保證自己不陷入錯誤信念呢?艾瑞利正在此處提醒我們,我們與其他的受騙上當者,其實差別並沒有自己想像中的大:

我們很容易會認為這些人是「他者」,但實際上,這些人和你、我沒什麼兩樣。我們都會吸收資訊並用它來了解周遭的世界。有時候我們會走到奇怪的岔路口,轉錯彎,然後就迷路了。如果想要避免自己或心愛的人落入這種狀況,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承認我們的確有可能相信假消息,並且發揮同理心去理解讓人轉錯彎的過程、背後的心理變化,以及這趟旅程會來的後果。

在這短短的一段話中,其實艾瑞利已經濃縮了我們「如何面對(自我/他人的)錯誤信念」的最珍貴的方針:也就是承認自己也可能是錯誤的(以及正確的、符合需求的引導陷入錯誤信念者瞭解這一點);以及對他人、自己善用同理心。接著,我們便要稍微談談艾瑞利這樣的結論是如何導出的。但當然我們這裡只能稍微提一下其中最重要的元素;其他更詳盡的論證過程,和針對各個具體情況該如何做的指導,還是要回到這本《誤信》的內文細細閱讀。

別只是爭辯,善用同理心吧!:「情緒」才是對付「錯誤信念」的重點

艾瑞利將促成錯誤信念的原因,劃分為情緒元素、認知元素、性格元素和社會元素這四點。這四種元素會混和在一起,持續的對人的思想產生影響。而艾瑞利(根據書中的許多案例)最強調的一點:就是「情緒元素」其實在人們的思考過程,和他們(我們)最終決定相信什麼信念的這個問題上,扮演了比起人們自認為的,還要重要得多的角色。

在「錯誤信念」的種種情況中,艾瑞利發現:人們的「壓力」是一個特別容易提高其機率的危險因素。本書的一個實驗結論是:壓力會降低清晰思考、執行控制和長期決策等多方面的理性能力,而這些能力的下降,便大大的增加了人受到錯誤信念影響的可能性。因此,反過來說:其實「錯誤信念」的癥結點之一並不只是在於「信念」,而是人自己的「能力」出了問題,並且這些能力的問題,往往是人們的情緒壓力所導致的;也就是說:使人陷入、固著在錯誤信念中的,通常根本不是理性推理(這顯然不是錯誤信念的強項),而是人們的情緒感受。「情緒元素」往往才是人們陷入或擺脫錯誤信念的重點。

所以,艾瑞利便根據這樣的研究,給出了「不優先爭辯問題,而是優先體諒情緒」,作為我們勸導、與錯誤信念者相處的根本建議。我以艾瑞利的一段話,來作為我們應該如何對待陷入錯誤信念者之最實用、最親切的手冊指引:

他們〔陷入錯誤信念者〕需要的是得到關注、受到重視、獲得認同,以及感覺有人理解他們,才能創造出可以進行有意義討論的情境。因此,首先我們必須了解,問題的癥結並不在事實、辯解或是說詞;真正的關鍵在於情緒。即使我們不同意他們如何解釋自己受苦的原因,還是可以發揮同理心,單純承認他們的想法與立場,同理他們的痛苦,不要試圖糾正他們,這樣做會很有幫助。而且就算我們要明辨是非,這也會是比較好的開始。

2025/02/10

內容總結
誤信:為什麼理性的人會相信不理性的事
5
/5
avatar-img
68會員
144內容數
對有興趣的哲學論題進行科普,希望吸引大家來一起討論。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傅元罄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根據牛津通識課《閱讀》的內容,我分析小說閱讀有三種互相關聯的面向:一、基於讀者的移情作用,小說人物對讀者思想的影響;二、讀者反饋對作者創作的影響;三、讀者與作者共同和他們所身處的環境互動,既受環境的浸潤,也或多或少的改變或維持環境。
5/5閱讀:人與世界跨越時空的連結
本文探討尤格拉所著《沒有時間的世界》一書中,關於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及其時間哲學觀點。文章闡述哥德爾如何透過建構「哥德爾宇宙」模型,結合廣義相對論推論時間並非日常經驗中的真實存在。文章同時也點出哥德爾在數學與哲學觀點上的差異,並引發讀者思考其時間哲學的合理性。 (本摘要由方格子AI提供)
5/5沒有時間的世界——愛因斯坦與數學大師哥德爾
關於「寧靜法」(PEACE方法)和哲學理論的實際應用,這本《柏拉圖靈丹》有非常多具代表性的記錄,可以引領我們看到在那些真實、豐富的案例中,人們和哲學諮商師是如何一同工作,來克服許多自己最切身的問題的(如「家庭生活」、「工作」、「中年危機」等等)。
這個世界是如此廣大,異於我的其他事物,實在是太多了;如何能把這些「他者」,在我的生命中給予一種恰當的安排呢?沈清松提出「多元他者」的概念,來回應這個問題。
書中的那些色彩鮮明、充滿質感、彷彿能夠讓讀者親臨現場,去享受到美食的照片,刺激著我們的嗅覺、味蕾與飢餓感。恨不得走出家門,就能立刻來到臺北──在這一條布滿美食的街道上。
5/5大稻埕滋味──迪化街食家的早餐物語
巴爾札克營造了一個性格鮮明的主人公「邦斯」,他的魅力不只在於單純善良而天真的個性,也不只在於受到欲望(像是食慾或收藏癖好等等)的催迫而不能自主的生活著;而在於兩者之間的衝突與並存。
5/5邦斯舅舅
根據牛津通識課《閱讀》的內容,我分析小說閱讀有三種互相關聯的面向:一、基於讀者的移情作用,小說人物對讀者思想的影響;二、讀者反饋對作者創作的影響;三、讀者與作者共同和他們所身處的環境互動,既受環境的浸潤,也或多或少的改變或維持環境。
5/5閱讀:人與世界跨越時空的連結
本文探討尤格拉所著《沒有時間的世界》一書中,關於哥德爾的不完備定理及其時間哲學觀點。文章闡述哥德爾如何透過建構「哥德爾宇宙」模型,結合廣義相對論推論時間並非日常經驗中的真實存在。文章同時也點出哥德爾在數學與哲學觀點上的差異,並引發讀者思考其時間哲學的合理性。 (本摘要由方格子AI提供)
5/5沒有時間的世界——愛因斯坦與數學大師哥德爾
關於「寧靜法」(PEACE方法)和哲學理論的實際應用,這本《柏拉圖靈丹》有非常多具代表性的記錄,可以引領我們看到在那些真實、豐富的案例中,人們和哲學諮商師是如何一同工作,來克服許多自己最切身的問題的(如「家庭生活」、「工作」、「中年危機」等等)。
這個世界是如此廣大,異於我的其他事物,實在是太多了;如何能把這些「他者」,在我的生命中給予一種恰當的安排呢?沈清松提出「多元他者」的概念,來回應這個問題。
書中的那些色彩鮮明、充滿質感、彷彿能夠讓讀者親臨現場,去享受到美食的照片,刺激著我們的嗅覺、味蕾與飢餓感。恨不得走出家門,就能立刻來到臺北──在這一條布滿美食的街道上。
5/5大稻埕滋味──迪化街食家的早餐物語
巴爾札克營造了一個性格鮮明的主人公「邦斯」,他的魅力不只在於單純善良而天真的個性,也不只在於受到欲望(像是食慾或收藏癖好等等)的催迫而不能自主的生活著;而在於兩者之間的衝突與並存。
5/5邦斯舅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錯信漏斗 (The funnel of Misbelief)是陰謀論患者的主要框架, 是一個人成為陰謀論患者逐漸陷進去的過程。」 「錯信漏斗有四個元素: 01 情感 Emotional 人在壓力下,感覺生活失控,就特別想抓住一種控制感,就容易尋求陰謀論解釋。 02 認知 C
Thumbnail
在判斷未知的事物時,我們在潛意識中很難擺脫最初獲得的資訊,經常以此做為標準。
  詹姆士(William James)相信,整個哲學史很大程度上是幾種不同人類氣質衝突的歷史。這些由氣質帶來的偏見往往比那些理由還要強烈,哲學家想要一個適合他氣質的宇宙,並且去相信那些是和他氣質的證據。當他遇到氣質與他相反的人時,無論對方有多強的辯論能力,他都會打從心底相信對方是哲學的門外漢。
Thumbnail
你難以理解別人的行為嗎? 有時候會好奇別人到底是怎麼想的,怎麼會做出這麼荒謬又不合理的行為?你百思不得其解,想像不到在什麼情況下會做出這樣的舉動,完全超出你的理解範圍,但它確實發生了,還不是從別人嘴裡聽說,而是你的真實經驗。
不用強求所有的敘事、表述、理論都要非常具體明確、有邏輯且時時刻刻保持理性
Thumbnail
第三章至此,你應該要知道,自己的想法與認知也可能被本身的狀況所影響,包括財富、期望、情緒,以及心理,特別是系統一直覺反射式不可控制的快速思維模式,會讓你心裡所想的大大遠離事實。人不是理智的,我們會誤判,只要認知的過程被錯誤影響,就會得出錯誤的認知,做出錯誤的行為。
Thumbnail
感性和理性思維是人類思考和決策的兩種方式。 瞭解這兩者的差異以及在生活中的應用有助於更好地理解自己以及他人的行為。 文章討論了感性和理性思維在不同情境下的影響,以及賽局理論對這兩種思維的啟示。
偏見(bias)在字典中指的是「因為允許個人意見影響判斷,而以不公平方式去支持或反對特定人事物的行為。」又可以分為「有意識的偏見」(也稱為「顯性偏見」)與「無意識偏見」,其中,無意識偏見潛藏在個人價值觀與信念中,平常我們不會察覺,卻影響著我們做出日常行為、決策與情緒。
Thumbnail
Rule No.1 永遠不要相信任何表面看到的表象! 很不幸的,我天生就是所謂的高敏感人,所以對人與人相處中所產生的任何情緒的敏感度非常的感受深刻,又加上後來透過長時間的修行與大量閱讀,於是後來自己便有了所謂開悟的領悟,也因此更對這個世界上人類的種種行為舉止背後的心理因素可以說是非常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錯信漏斗 (The funnel of Misbelief)是陰謀論患者的主要框架, 是一個人成為陰謀論患者逐漸陷進去的過程。」 「錯信漏斗有四個元素: 01 情感 Emotional 人在壓力下,感覺生活失控,就特別想抓住一種控制感,就容易尋求陰謀論解釋。 02 認知 C
Thumbnail
在判斷未知的事物時,我們在潛意識中很難擺脫最初獲得的資訊,經常以此做為標準。
  詹姆士(William James)相信,整個哲學史很大程度上是幾種不同人類氣質衝突的歷史。這些由氣質帶來的偏見往往比那些理由還要強烈,哲學家想要一個適合他氣質的宇宙,並且去相信那些是和他氣質的證據。當他遇到氣質與他相反的人時,無論對方有多強的辯論能力,他都會打從心底相信對方是哲學的門外漢。
Thumbnail
你難以理解別人的行為嗎? 有時候會好奇別人到底是怎麼想的,怎麼會做出這麼荒謬又不合理的行為?你百思不得其解,想像不到在什麼情況下會做出這樣的舉動,完全超出你的理解範圍,但它確實發生了,還不是從別人嘴裡聽說,而是你的真實經驗。
不用強求所有的敘事、表述、理論都要非常具體明確、有邏輯且時時刻刻保持理性
Thumbnail
第三章至此,你應該要知道,自己的想法與認知也可能被本身的狀況所影響,包括財富、期望、情緒,以及心理,特別是系統一直覺反射式不可控制的快速思維模式,會讓你心裡所想的大大遠離事實。人不是理智的,我們會誤判,只要認知的過程被錯誤影響,就會得出錯誤的認知,做出錯誤的行為。
Thumbnail
感性和理性思維是人類思考和決策的兩種方式。 瞭解這兩者的差異以及在生活中的應用有助於更好地理解自己以及他人的行為。 文章討論了感性和理性思維在不同情境下的影響,以及賽局理論對這兩種思維的啟示。
偏見(bias)在字典中指的是「因為允許個人意見影響判斷,而以不公平方式去支持或反對特定人事物的行為。」又可以分為「有意識的偏見」(也稱為「顯性偏見」)與「無意識偏見」,其中,無意識偏見潛藏在個人價值觀與信念中,平常我們不會察覺,卻影響著我們做出日常行為、決策與情緒。
Thumbnail
Rule No.1 永遠不要相信任何表面看到的表象! 很不幸的,我天生就是所謂的高敏感人,所以對人與人相處中所產生的任何情緒的敏感度非常的感受深刻,又加上後來透過長時間的修行與大量閱讀,於是後來自己便有了所謂開悟的領悟,也因此更對這個世界上人類的種種行為舉止背後的心理因素可以說是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