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假設人都是「理性」的,因此會做出理性的選擇來最佳化自身的效用;但以前討論過的「匱乏經濟學」或「行為經濟學」指出,人在做決定時常常是不理性的,原因有很多,但其結果就是無法達到最佳化。
因此,是否可以經過適當的訓練,在日常生活中用「理性選擇」的方式來取代直覺做決定呢? 我想這應該是讀完這章後最值得討論的地方。
記得很多年前看過謝文憲的一本書說到,「人生沒有平衡只有取捨」,這個概念其實跟理性選擇是一樣的,只是一個用學術而另一個用通俗的方式表達。
至於「生產可能曲線」,是企業在分配資源上面的重要概念,我們常聽到「邊際效益遞減」的說法,卻很難有所感受,其實從日常生活出發,大概就能解釋這個現象。
舉例來說,當我們看到小吃店老闆娘在賣餐點時,她或許一開始每小時可以盛 50 碗魯肉飯,在材料不欠缺的情況下,可能第二小時後的生產力就會下降到 40 碗,到要收店前可能只剩下 25 碗,也就是在同樣的生產條件下,生產數量卻發生遞減現象。
以上所述的狀況很好理解,人的精神體力也是生產條件之一,當體力逐漸下滑時,生產力也隨之下降;當人被機器人取代自動化後,或許就會讓產能穩定下來。
本章重點摘要如下:
金錢與時間上的限制可以稱為「預算限制」與「時間限制」。
企業所受的限制→生產可能曲線。
企業在生產財貨的組合,稱為生產可能曲線。
取捨→只能選擇其中之一,一方增加,另一方就會減少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