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匱乏經濟學』匱乏製造匱乏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本章的內容讓我理解到什麼叫做「匱乏」,文中更是清楚給出了匱乏的定義 → 本身需求多於可取得資源的主觀感受。

只不過「匱乏」通常來自外在條件的限制,比如說因為「金錢的匱乏」,所以我們要拿時間去換錢,但又造成「時間的匱乏」等連鎖反應。

多數人好不容易撐到金錢的寬鬆狀態,但時間的匱乏問題卻無法解決;這中間的原因可能來自於「金錢的寬鬆」是用「時間的匱乏」交換而來的。

如同文中所說,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時間的行李箱」跟「金錢的行李箱」,有「取捨思維」的人就是那種相對比較會打包的人,能把有限的行李箱空間裝進比較多的東西,這就是對應到「時間管理」與「財務管理」的重要性。

但再會打包都有其空間上限,於是人們就希望能擴大行李箱的空間,而擴大「金錢的行李箱」空間比「時間的行李箱」容易多了,畢竟每個人每天的時間都一樣,時間是無法被創造出來。

從這個角度來看,時間比金錢寶貴多了,但對於「金錢匱乏」的人來說,卻不見得這樣認為,畢竟沒錢可能連生存都有問題,這是更急迫的問題;因此用時間來疏解金錢的匱乏,專注先解決眼前的問題,這從來就不是一件奇怪的事。

當我們知道了「匱乏」的由來,也了解它所造成的後果,但書中沒說的是,那該怎麼跳出這個「惡性循環」呢?

這才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以下本章節重點摘要:

  • 我們有一個「時間的行李箱」,需要把我們工作、休閒和家庭的時間擺進去;我們也有一個「金錢的行李箱」,把我們食衣住行等等的花費擺放進去;有些人甚至有自己設定的「卡路里行李箱」,把他們吃的每一餐全放進去。
  • 行李箱不論大小都設定了「限制」,但整理大行李箱很隨性,打包小行李箱則需要謹慎仔細安排。
  • 當我們注意到「匱乏」,我們打包的方式也會因此改變,它改變我們如何管理每一塊錢、每一個鐘頭和每一卡路里。
  • 「匱乏」強制我們做權衡取捨思維,所有未能被滿足的需求俘虜我們的「注意力」,成了我們的當務之急。
  • 打包行李箱的比喻說明「匱乏」何以會造成「取捨思維」,我們打包大行李箱比較隨意,到處是沒有利用到的空間,我們把這些空間稱為「寬鬆」。
  • 寬鬆的出現是因為我們打包時仍有空間,沒有匱乏心態,也是當我們體驗到充裕時,會出現管理資源的特有方式。
  • 這裡所指的「寬鬆」不是刻意留下來不用的空間,而是在充裕狀況下打包所出現的副產品。
  • 我們不會仔細計算每一分錢,我們選擇買的房子和車子都有足夠的空間讓全家人感到舒適;為維持在「安全預算」範圍之內,大致知道可以多久上一次餐廳;選擇度假的地點也是大致自己負擔得起,而不是計算銀行戶頭有多少存款,選擇剛好不超過預算上限的旅遊地點。
這種思維模式是「充裕 (abundance)」 所具有的特徵之一,而寬鬆就是它的結果。
  • 空間對小行李箱而言相當珍貴,隨著行李箱變大,空間的限制也就越來越無足輕重;經濟學家把它稱為「邊際效用遞減」:你擁有的越多,每個再增加的物件對你就越沒有價值。
  • 但「寬鬆」也會導致缺乏效率與浪費,我們很閒的時候,會到處遊蕩把時間浪費掉,不知不覺就耗掉幾個鐘頭,一天中十六個小時的清醒時間可能只好好利用六個小時。
  • 換個角度想,寬鬆提供簡單的方式來避免做選擇的負擔,不管是金錢、時間或是卡路里,讓你有餘裕不做選擇兩個都要,寬鬆給我們「不選擇的自由」;同時,寬鬆也提供了容許失敗的空間,在犯下錯誤時重新規劃,避免實質上的犧牲。
「匱乏」也會導致更嚴重的錯誤,「認知頻寬稅負」讓我們更易於犯錯。
  • 忙碌的人更有可能犯下嚴重的計劃錯誤;畢竟他可能仍需要把「注意力」放在上一個計劃案,使得他更加容易分心和分身乏術。
  • 「認知頻寬」受到影響後,我們更可能變衝動,更可能無力抗拒誘惑;因為幾乎沒有「餘裕」,我們容許失敗的空間變小,認知頻寬受到縮限,更容易失敗。
匱乏的定義:本身需求多於可取得資源的主觀感受。
  • 資源如金錢、時間等就只有這麼多,實際的限制和權衡取捨始終都存在;而「寬鬆」則帶來充裕的感受,寬鬆也是我們心理上的餘裕,如梭羅所見:「人富裕的程度與他所能放下的東西數量成正比。」
  • 「行為經濟學」的經典研究結果 → 金錢價值會隨相對背景變動:它被認定應該是一般人思考模式的重要特質。
  • 但是我們發現「匱乏」推翻或至少是淡化這個經典的研究結果;窮人是了解一塊錢價值的專家,他們有內在的尺度來估算一塊錢的價值,不會全憑背景環境去感覺該付多少錢。
  • 「借貸」總是與匱乏伴隨著出現;借貸是因為我們的「隧道視野」,而當借貸時,會讓自己的未來陷得更深,今日的匱乏製造出更多明日的匱乏。
  • 我們的「認知能力」需要更多資源才能去設想未來的需要,同時也需要執行「控制力」來抗拒眼前的誘惑。
當匱乏課徵了認知頻寬稅負,它會讓我們專注於眼前,導致我們去借貸。
  • 完成期限只有當它逼近的時候才變得事關緊要,在此之前它只是一個抽象概念;不足以引發匱乏思維模式。
  • 忙碌的人會忽略「重要但不急迫的事」,這些是可以往後延的工作;把重要但不急迫的活動往後延就像是「借貸」,現在不做所以得到時間,但花掉未來的一些成本 → 以後需要找出時間(可能是更多的時間)來進行。
  • 人們的行為很短視,這導引出「隧道效應」的最基本意涵:當我們強烈專注於現時的收支平衡,我們對未來的計劃就變得較無能為力。
當心智專注於眼前的匱乏,替未來設想的能力很可能成為隧道稅負下的犧牲品。
  • 金錢由於具有可互換性,可以用來補償其他形式的匱乏;反向而行,試圖緩和「金錢的匱乏」卻是困難的多。
  • 錢少代表越沒有時間,錢少代表更難參加社交活動,錢少代表著較低品質且不健康的食物;貧窮意味著金錢的匱乏,因為它是幾乎涵蓋生活各個層面的必需品。
  • 教養子女首要的就是「一致性」,如果父母的言行不一致,對學習一些事物如紀律、行為規範、安全感的孩童而言,會是困難且充滿焦慮。
  • 對子女良好的教養需要「認知頻寬」,它需要做複雜的決定和犧牲;孩童需要誘發的動機去做自己不喜歡的事,約定必須遵守,活動要事先計劃,需要會見老師並對他們的回饋加以處理,提供或是找尋課業的輔導或額外的協助,之後還需要持續的監督。
  • 這在你「認知頻寬」減少時更是加倍困難,在那種時刻,你沒有多餘的心思去保持耐心,做你所知道正確的事。
  • 同樣一個人當他體驗到貧窮時,或是被促發去思考自己財務上的麻煩時,在許多測驗裡表現都會變差,他的「流動智力」會降低、「執行控制力」會變弱。
  • 由於匱乏盤踞他的心思,他會比較無心於其他的事物上;「認知頻寬稅負」過重,意味著處理新資訊的能力降低。
  • 如果你的心思一直被其他事物所分散,在課堂聽講能吸收多少? 「認知頻寬稅負」也代表運用自制力的心智資源會變少,在一整天辛苦的工作之後,你還會不會用牙線清潔牙齒? 
  • 從抽菸的數據也可以看出:面臨經濟壓力的抽菸者比較無法在戒菸過程中貫徹始終。
窮人也比較容易發胖;要吃得健康,本質上也是一種自制力的努力。
  • 「認知頻寬」幾乎是決定我們行為各個方面的基礎;我們運用它來計算贏牌的機會、判斷他人的臉部表情、控制情緒、抗拒衝動、看書,或是做創造性的思考,幾乎所有高階的認知功能都要仰賴認知頻寬,然而「認知頻寬稅負」很容易就被輕忽。
  • 在研究貧窮問題時,我們往往偏重於「物質條件」的研究,但我們應該要同時研究它的「心理條件」,也就是「認知頻寬」。
  • 要理解窮人,必須了解他們會聚焦問題、會出現「隧道效應」,缺的不只是錢,也欠缺「認知頻寬」。
閱讀可以用最低的成本來獲得別人經驗,培養閱讀能力,一生受益。但要記住,別只讓自己的大腦永遠處於「輸入狀態」,要適當地「輸出」自己的想法。透過閱讀輸入,再利用寫作輸出,就像「費曼學習法」說的一樣,教授到別人能夠了解,自己才算是領悟了這門學問。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
Thumbnail
這個秋,Chill 嗨嗨!穿搭美美去賞楓,裝備款款去露營⋯⋯你的秋天怎麼過?秋日 To Do List 等你分享! 秋季全站徵文,我們準備了五個創作主題,參賽還有機會獲得「火烤兩用鍋」,一起來看看如何參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