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癒觀景台 - 新體驗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學佛學了那麼多年,都把佛法當文學、哲學跟生命科學在學,沒什麼在打坐實修,反倒是這幾年開始做真吾法後,因工作需要,越來越常靜坐,後面也就養成了靜坐習慣。

但也沒什麼實質進展,四禪八定這東西只在書上看前人講過,自己從來沒做到過,我就先訂了個目標,希望此生能見到無身或無我。

不過修行見地這東西其實是需要累積的,以佛法來說叫聞思修。隨著我對生命對世界有越來越多理解,知道了更多方法破除了更多盲點,靜坐時的身心變化跟實際體悟也隨之變動。

上禮拜,我第一次在靜坐時體驗到似乎是前人說的"前念已走後念未來",但只有非常非常短的一剎那,一發現,"我"瞬間就又跑回來了。

真的欸,古人誠不我欺,佛陀沒在唬爛我,不讓感官和語言所形成的過往經驗干擾後,生命是另一個模樣。這個體驗我真的受益良多,可能就像基督徒聽到上帝向他說話一樣。

從那之後,我的腦好像甚麼東西變了,真要講的話我會說我的「理智」好像更多了,煩惱也不是說就這麼變少了,而是我的理智不會在讓那些煩惱繼續往下發展。

我第一個破除的,就是我不要再相信我的寂寞感了,因為我有可能是錯的。單身也許就是要我學會什麼,那就安心地學下去,但因為習氣阿、因為各種生活經驗、社會文化什麼的關係,讓我有很多錯覺,我會更想要伴侶關係。

既然孤單寂寞讓我煩惱,那我不一定要解決那個孤單寂寞,那很有可能只是另一個更大的幻相,就不要再被騙了。

「不談解脫,才得真解脫。」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聊癒觀景台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於是乎醫者可以做的,我覺得就是辨別眼前人是A、B還是C,是A就陪同理解自身受傷狀況,使其有清楚認知;是B就持續給予資源,拓展他的認知,使其心志越來越強大,做出對現況更好的選擇;是C就相對單純了,想盡辦法減少他負重前行的阻礙,互相學習,也一起見證生命經驗帶來的智慧與榮耀。
他有一句話很打動我,他說「要讓人身心安靜放鬆下來,你只能比對方更鬆更靜。」 我知道這是真的,這是我當媽媽最大的體會。廷小時候是高敏感、高固著的孩子,負面情緒常像海浪一樣淹沒他,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想辦法讓自己平靜下來。
在我個人的生命經驗中,要是有任何善的改變,都來自於我試著理解自己,或是有貴人試著了解我怎麼了,沒有誰解決了什麼,我只是更理解我自己的人性跟習性,然後試著做更好的選擇。
旁人好奇這個過程到底是什麼,我覺得小邱像是某種與身體溝通的夥伴,或是引言者。從各式各樣微小的訊號中,聆聽身體此刻述說的故事,以及對我們發出的對話邀請,把這些訊號及故事分享給我,並順著流把對話和相處的空間讓給我與自己的身體,加上具體不飄渺的建議,從而展開新的自癒的可能。
所有的「事」都有源頭及其所反映的現象,有些需要讓大腦來面對,但有些則只是需要好好地聽身體說話。
佛陀很早就教導過,人所受的苦很多都來自渴愛的心態,而所有的渴愛都來自很深很深的卑微。那個問句的背後意義,都在在顯示了我需要我喜歡的人喜歡我才可以,但我從來沒問過自己,人家為甚麼一定得喜歡你?你又為甚麼不喜歡你自己? 「你想開始怎麼喜歡自己?」
於是乎醫者可以做的,我覺得就是辨別眼前人是A、B還是C,是A就陪同理解自身受傷狀況,使其有清楚認知;是B就持續給予資源,拓展他的認知,使其心志越來越強大,做出對現況更好的選擇;是C就相對單純了,想盡辦法減少他負重前行的阻礙,互相學習,也一起見證生命經驗帶來的智慧與榮耀。
他有一句話很打動我,他說「要讓人身心安靜放鬆下來,你只能比對方更鬆更靜。」 我知道這是真的,這是我當媽媽最大的體會。廷小時候是高敏感、高固著的孩子,負面情緒常像海浪一樣淹沒他,我唯一能做的,就是想辦法讓自己平靜下來。
在我個人的生命經驗中,要是有任何善的改變,都來自於我試著理解自己,或是有貴人試著了解我怎麼了,沒有誰解決了什麼,我只是更理解我自己的人性跟習性,然後試著做更好的選擇。
旁人好奇這個過程到底是什麼,我覺得小邱像是某種與身體溝通的夥伴,或是引言者。從各式各樣微小的訊號中,聆聽身體此刻述說的故事,以及對我們發出的對話邀請,把這些訊號及故事分享給我,並順著流把對話和相處的空間讓給我與自己的身體,加上具體不飄渺的建議,從而展開新的自癒的可能。
所有的「事」都有源頭及其所反映的現象,有些需要讓大腦來面對,但有些則只是需要好好地聽身體說話。
佛陀很早就教導過,人所受的苦很多都來自渴愛的心態,而所有的渴愛都來自很深很深的卑微。那個問句的背後意義,都在在顯示了我需要我喜歡的人喜歡我才可以,但我從來沒問過自己,人家為甚麼一定得喜歡你?你又為甚麼不喜歡你自己? 「你想開始怎麼喜歡自己?」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不論因為眼前這個人讓我得知了什麼資訊或畫面,我都不做任何改變,就是了知且歡迎;眼前這個人已經在受苦了,不知如何對自己仁慈,那就藉由我的存在陪同他,坐看雲起雲落,學會對自己仁慈吧。
你如果整天聽經——有人說整天聽經我也很高興,也很歡喜。但是那種歡喜跟真正靜坐之後得到的法喜是完全不同的層次,完全不同。我們聽經之後的歡喜其實還是比較動,而靜坐念佛、拜佛之後得到的法喜,它是往內攝,寂靜,不必往外求。
我們在生活當中也會有種種焦慮不安——我希望得到什麼,我希望遠離什麼,一直不斷攀緣,最後搞得自己焦慮不安。這個時候我們要練習一下能夠寬心,提醒自己要放下。 所以,我們修行人瞭解自己很重要。我自己能夠做到幾分?我的優點在哪裡?我的缺點在哪裡?對自己的認識很重要。
學佛者生活要如法 法若不住心 即是空過人生 空過人生就會懈怠 懈怠則將墮落 若能以勇猛的精神 行於正法中 無有間歇就是精進 稱為「精進菩提分」 又名 「精進覺支」
我們想一想,前面講的凡夫心,不斷地作繭自縛,自己障礙自己,自己傷害自己,那種苦是沒有意義的,是苦上加苦。 反過來我們修行止觀,剛開始會有點累,但是慢慢修行到一個階段,有了突破之後,那就不再是累,而是法喜。你會很期待每一次功課的到來,靜下來拜佛、經行,然後靜坐。它決定是有真實功德、真實義趣的。
Thumbnail
為了找尋生命的真相,此生願意付出多少呢? 那年,剛從傳統的佛教團體離開,是因為發現將近十年的打坐冥想跟幾本佛學的書,無法使我從一次情傷的苦海裡解脫,那樣的盲點使我開始對外尋找,一條不同的修練道路。
Thumbnail
這一兩年,愈來愈常在各式的「美食探訪」或者拍攝「食物製作」流程、甚至「切開」的過程,聽到主持人說:QQ的也太療癒了吧、製作過程也太療癒了吧、一口吃下真的好療癒……;除了吃的以外,還有一些可愛的物品、風景……。
Thumbnail
今年的情緒狀況已比當初剛開始看身心科時恢復許多 最近還會懷疑自己的身心狀況是不是真的有好轉?還是只是幻象? 去年開始一直有想減藥的念頭,因為藥物增胖讓我很困擾 但醫生始終不讓我減那顆會影響內分泌的藥... 歷經過自行停藥的黑暗期,我只能安慰自己繼續吃下去 每一次回診時我都會跟醫生提到這個狀
Thumbnail
我不要再相信我的寂寞感了,因為我有可能是錯的。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不論因為眼前這個人讓我得知了什麼資訊或畫面,我都不做任何改變,就是了知且歡迎;眼前這個人已經在受苦了,不知如何對自己仁慈,那就藉由我的存在陪同他,坐看雲起雲落,學會對自己仁慈吧。
你如果整天聽經——有人說整天聽經我也很高興,也很歡喜。但是那種歡喜跟真正靜坐之後得到的法喜是完全不同的層次,完全不同。我們聽經之後的歡喜其實還是比較動,而靜坐念佛、拜佛之後得到的法喜,它是往內攝,寂靜,不必往外求。
我們在生活當中也會有種種焦慮不安——我希望得到什麼,我希望遠離什麼,一直不斷攀緣,最後搞得自己焦慮不安。這個時候我們要練習一下能夠寬心,提醒自己要放下。 所以,我們修行人瞭解自己很重要。我自己能夠做到幾分?我的優點在哪裡?我的缺點在哪裡?對自己的認識很重要。
學佛者生活要如法 法若不住心 即是空過人生 空過人生就會懈怠 懈怠則將墮落 若能以勇猛的精神 行於正法中 無有間歇就是精進 稱為「精進菩提分」 又名 「精進覺支」
我們想一想,前面講的凡夫心,不斷地作繭自縛,自己障礙自己,自己傷害自己,那種苦是沒有意義的,是苦上加苦。 反過來我們修行止觀,剛開始會有點累,但是慢慢修行到一個階段,有了突破之後,那就不再是累,而是法喜。你會很期待每一次功課的到來,靜下來拜佛、經行,然後靜坐。它決定是有真實功德、真實義趣的。
Thumbnail
為了找尋生命的真相,此生願意付出多少呢? 那年,剛從傳統的佛教團體離開,是因為發現將近十年的打坐冥想跟幾本佛學的書,無法使我從一次情傷的苦海裡解脫,那樣的盲點使我開始對外尋找,一條不同的修練道路。
Thumbnail
這一兩年,愈來愈常在各式的「美食探訪」或者拍攝「食物製作」流程、甚至「切開」的過程,聽到主持人說:QQ的也太療癒了吧、製作過程也太療癒了吧、一口吃下真的好療癒……;除了吃的以外,還有一些可愛的物品、風景……。
Thumbnail
今年的情緒狀況已比當初剛開始看身心科時恢復許多 最近還會懷疑自己的身心狀況是不是真的有好轉?還是只是幻象? 去年開始一直有想減藥的念頭,因為藥物增胖讓我很困擾 但醫生始終不讓我減那顆會影響內分泌的藥... 歷經過自行停藥的黑暗期,我只能安慰自己繼續吃下去 每一次回診時我都會跟醫生提到這個狀
Thumbnail
我不要再相信我的寂寞感了,因為我有可能是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