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藝術市場近幾年的好光景,終於在2023年譜出休止符。但所謂「出人頭地,也不過就是被人教訓的過程」到底我們能從去年的凋敝學到甚麼教訓,來迎接詭譎的今年呢?
2023年蘇富比佳士得兩家拍賣公司拍賣加上私洽業績是142億美元,較2022年的164億美元減少13%。其中,佳士得的藝術品與奢侈品部門業績是62億美元,較前年減少25%;蘇富比、佳士得、富藝斯三大公司的西方古典大師、印象派、現當代藝術的拍賣成交總計57.6億美元,較2022年下降了27%;如果觀察納入全球130個拍賣的All Art Market Index,則更能確定藝術市場的走空是無庸置疑的(附圖一)。
業界在2022年第四季已經嗅到藝術市場轉差的氣息。拍賣公司的對策,是增加場次與徵件,壓低價格,衝刺私洽。實行一年以來,確實上拍件數達到歷史新高(附圖二),所有品類的成交均價也降低(附圖三),低於五萬美元成交的件數比2022年增加了18%,總金額成長了7.4%。然而螞蟻雄兵的戰果,挽救不了重量級拍品失血的傷口。蘇富比、佳士得、富藝斯拍賣成交金額超過一千萬美元以上的總金額較前年減少達30%。光以11月份紐約的夜拍為例:表面看到成交16億美元較5月份的夜拍進步,但實際上估價總額是15~20億美元。未達低標仍落槌的,包括了達利、安迪.沃荷、基斯.哈林、喬治.康多、賈科梅蒂等等鼎鼎大名的常勝軍。整年來高價品撤拍更大行其道。以夜拍高達八成是保價成交尚且如此,似乎降價並無法促進買氣。然而,這是唯一的解釋嗎?
筆者認為:不景氣之下,大藏家惜售,造成徵件困難是必然的現象。安迪.沃荷、Cy Twombly去年成交金額跌到三年來的低點,原因之一即是擁有頂級作品的藏家愛惜羽毛,造成放生公開拍賣的作品質與量兩者都不能與景氣的時候相提並論。另一點,則是高價品的買賣更傾向轉為私洽。以佳士得為例:2023年私洽不但成長,佔全公司業績佔品升高到了19.4%,而且全公司成交冠軍的物件,是私洽所創下。所以,在景氣轉折期,只聚焦在公開拍賣的動態,可能發生誤差。
以下是筆者對今年全球藝術市場的蠡測:
一、 買氣仰賴亞太與歐洲維繫:舉世唱衰中國經濟、看淡歐洲景氣。但在藝術市場,我們卻看到迥然不同的面貌:2023年美國藝術拍賣成交業績慘跌43%,但亞太區只微跌了4%;去年巴黎的Paris plus藝博會在全球一枝獨秀,佳士得在巴黎的拍賣業績更大幅成長54%,而米蘭也是少數穩中透堅的藝術市場。就筆者了解:台灣的畫廊今年申請參加瑞士Liste藝博與Paris plus較往年踴躍得多。全球藝術市場的熱度,恐怕還得仰賴亞太(主要是韓、中 、港 )以及歐洲來維持了。
二、 中青年藝術家前仆後繼、輪動加速:當代藝術拍賣業績雖下跌了12.8%,但2022年甫創新高的當紅炸子雞,諸如Shara Hughes、Flora Yukhonovich等成交金額竟狂瀉80.5%~91.8%,而部分塗鴉、街頭、潮派藝術家幾近銷聲匿跡。取而代之的則是如Nicolas Party、Matthew Wong 等,加上方興未艾的Ultra Contemporary 藝術家。不客氣地說:近年來青年藝術家的創作生命週期越來越像是FMCG( Fast Moving Consumer Goods),作品也越來越像快時尚。
三、 藏家世代交替成定局:根據蘇富比統計:目前佔高端藝術品40%的主力買家是50~55歲的X世代,但千禧世代買家佔整體藝術拍賣市場已達30%。佳士得則承認:亞太區是新客戶增加最多的地區,其中Z世代更是翻倍成長。根據Artsy 調查:認為55歲以上客群是決定畫廊發展主力的,只有區區10%。新世代接觸藝術,通常以街頭藝術、設計、時尚、公仔入門,但是升級十分快速。金融時報訪查還發現:無論如何,千禧世代不會買他們的父母賣出的藝術作品。藏家年齡版圖的遞嬗,已經影響到藝術市場不可逆轉了。
四、 女性藝術、攝影、版畫似有進展:女性藝術家去年自拍賣市場的成交金額增加了8.1%,攝影與版畫更成長達18%,固然可喜。但也不排除是因為景氣不佳,買家轉向相對便宜的物件。如果市場重現榮景,女性藝術、攝影、版畫仍能不受替代效果的排擠而繼續走強,屆時我們才能判定彼等是真正邁入長期的茁壯。
五、 原民、素人、酷兒藝術成為藝壇焦點:本屆威尼斯雙年展總策展人宣布將以全球原民藝術、素人藝術、酷兒藝術為主角。以目前公布的國家館主題來看,展覽貫徹的居多,而諸如惠特尼美術館等歐美大館呼應串聯也不在少數。威雙等重要國際展會議題帶動市場行情固然不乏前例,但是原民、素人、酷兒藝術在市場一向很邊緣,要想躍入主流,還有長路要走。筆者認為:今年恐怕還是歐美一線機構揄揚的極少數原民、素人、酷兒藝術家才會有趁勢變現的機會。
六、抽象持續走揚,但人物的具象畫不會退流行:2022年起抽象畫風捲土重來,2023年市場與美術館的抽象畫展也大幅增加。但只要社會、政治議題導向的創作風潮不歇,則具象畫仍不會衰退,因為,藝術家要表達立場,在畫中放進人物,是最直接,也最能傳達共感給觀眾的。
七、 藝術與科技結合更深:疫情退散之後,不但市場未復舊觀,全球藝博會還從疫情前2019年的408個減少到今年的377個。而且調查發現2022年藏家還願意拜訪平均5個實體國際藝博會,2023年降到了4個。反而更多人越來越傾向線上瀏覽與購買藝術品。鑒藏習性的改變,與前述的世代交替有關,也與科技本身的演進有關。過去一年AI對於創作的衝擊不在話下,而沉浸式展覽、生成藝術的蔚為風潮,有目共睹。藝術與科技的水乳交融,在創作、產業、生活、思想上則都是必然的鐵律。此間的業界與藏家對這場寂靜的革命,應該要更積極大膽的調整步伐。
2022年底我曾預測全球藝術市場是「今天很辛苦、明天更辛苦」但景氣的榮枯是所有產業必然的循環。不景氣之下好好爭氣求生存總是硬道理。最後,筆者套用電視劇「繁花」的台詞與大家共勉:「讓我們期待下一個冬去春來、繁花似錦、赤子之心常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