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導但不代勞!培養孩子實做的能力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前陣子有則新聞,某家百貨公司主辦兒童繪畫比賽,以消費者的發票作為評比選票,一位家長動員親朋去消費換得許多選票,小孩卻落選,他一狀告百貨公司詐欺。

    孩子參加比賽原本是件好事,但是像新聞中這對父母親,對孩子而言是很不好的示範。從小我們便鼓勵女兒們參加比賽,因為比賽與課程無關,沒有什麼壓力,可以藉由準備的過程找到學習的樂趣與動機,因此,志在參加,不在得標。而且我會特別提醒自己,就算結果很好,也不要獎賞或讚美她們,因為獎賞和讚美代表重視結果,會扭曲她們的學習動機。

    記得雙胞胎女兒AB寶在四年級及五年級時,都曾代表學校參加台北市的科學展覽比賽,得到幾個小小的獎項,所以我也跟著去參觀這些中小學生得獎的作品,看完之後還真的嚇了一跳!台北的中小學生的科學水準居然有那麼高呢?還是有那麼多科學天才散落在許多學校?因為有非常多的作品不要說孩子怎麼能夠想得出這些問題來,更困難的還是得設計出實驗流程,而我單單想看懂他們實驗的結論都還有點困難呢!而我還算是對科學教育還算關心的人(曾經担任過圖書金鼎獎或年度好書大家讀科學類或知識類的評審委員),這難免令人感慨孩子參加「科學展覽」家長或者老師到底幫了多少忙?其實這種檢討的聲音,在美國中學裏也有,因為科展比賽得名有利於甄試進大學,因此有職業槍手出現,到後來得獎者所採用的方法或使用的儀器已遠遠超過中學生該有的程度。

    台灣這些年也愈來愈像美國了,在高中或大學的申請入學,也會看學生的課外表現來加分,結果家長想盡辦法鼓勵孩子參加比賽,連帶著補習班或家教也應運而生,聽說台灣的科展也出現了「職業槍手」。

    其實不要說科學展覽了,連平常的作業,有多少是家長幫忙捉刀的?尤其九年一貫教育實施後,許多的作業必須讓孩子動手做,而且那些作業還真的不太容易做呢!我看大部份會落到學生家長頭上。記得有一年元宵前後到朋友家玩,見朋友熟練地做著花燈,我很好奇朋友居然還有這個雅興,只見他說:「孩子作業要交的啦!我有兩個孩子,所以這是我第四次做同樣的作業,愈做愈快愈做愈好!」

        這種被大人「強力指導」下的學習,完全失去科學素養裡最重要的好奇心,以及科學能力培養最關鍵的探索過程。

    「探索」是懷抱著某種好奇、某種想法,然後尋找答案,重要的是失敗、錯誤,在不斷嘗試中獲得的體會與自信。相較於此,我們的孩子希望能在最短時間內獲得好成績,所以背誦答案與快速答題變成我們主要的學習方式。

    台灣的孩子在國際上的競賽評比優秀,但是那些考輸我們的國家的學生,在進入大學研究所後,創造力或研究能力似乎又比我們的孩子強!我想,這其間的落差,大概是我們的孩子從小就不斷在訓練之下變得非常會考試,能夠用最快速度解出標準答案,卻不能跳脫標準答案,找出答案以外的更多可能性。

    我們都了解,資訊時代之後,知識的取得已經沒有成本,因此重要性也降低了,在現今的全球化競爭中,創造力與想像力反而越來越重要。但是我們只重結果,如果參加比賽的目的性太強,付出的代價便是孩子的想像力與創造力。

    身為父母,當然有責任也有義務要協助孩子具有面對未來世界競爭的基本能力,但是我們可以指導與示範,但是一定要讓孩子裡親自動手做。

    不要因為害怕孩子自己動手做的成品比較差,沒有辦法獲得高分,父母自己就跳下來做。其實孩子在學習過程所犯的「錯誤」,是最棒的體會與收穫。

    從我的孩子進小學開始有考試之後,我就要孩子分門別類準備「錯誤本」,我們完全不重視考試成績,但是要他們把寫錯的題目抄下來,想辦法搞懂。甚至每當孩子考得不好時,反而會表現出很高興的樣子,鼓勵他們說,因為錯這麼多,我們才知道有這些東西是不懂的,也常常會強調,找出自己不懂不會的地方是最大的收獲。

  然後在平常複習或準備未來的考試時,就加強把那些錯的題目弄懂。雖然我們完全不在乎孩子們的成績,但是當他們養成把「錯誤本」的題目都搞懂了,成績其實也會不錯的。

  平常考時最忌諱亂猜,因為萬一猜對了,就喪失了真正弄懂那個觀念的機會。一般來說,考試答錯有幾種可能,除了粗心大意或誤解題目之外,很多是因為沒有真正瞭的理解,有時候自己以為已經了解透徹,其實並不是,可能只是硬記下那個題型或現象,那麼只要題目稍加變化就又不會了。

  依照我自己過去讀書乃至於到今天學習各種新的知識或領域的經驗,我發覺有了「錯誤本」,對於整個學習過程會相當的安心,那些錯誤以及不會的觀念,即便短時間之內還是沒辦法完全理解,但是當我知道只有那幾個地方不懂,就會很放心且有信心地面對其他所有剩下的部份。

    除了課業上的從動手做與犯錯中學習之外,我在生活中也指導她們如何做計劃。

    從她們讀小學四年級開始,我們就開始陪著她們做寒假、暑假的生活計劃與紀錄。首先找一張比較厚的全開海報紙,再教她們用電腦繪圖,列印出許多張A4的表格,然後貼在海報紙上,把未來假期的每一天、每個可以安排的時刻,清清楚楚地攤在自己面前,除了填上預定的活動外,每一天真正做了什麼事,到哪裡去,都要登錄在上面。

    記錄幾次之後,她們開始覺得這個方法很好,現在遇到短假期或週休二日時,也會主動列表做計劃。其實早在她們剛上小學時,每年的寒暑假作業,我們就鼓勵她們把到哪裡玩,以及收集旅遊的紀念品或所拍攝的相片,整理成圖文並茂的作業;等她們長大一些,連假期中閱讀過的課外書或看電影的心得也一併整理進去。

    我相信孩子對於製作這種比日記還生動有趣的實況記錄會感到很有成就感,這些紀錄甚至具有實用價值,好幾次我都發現她們會去翻看前些年整理的寒暑假生活紀錄。

    這種親自動手做的習慣與成就感,在這個網路虛擬時代,反而是必須特別花心力才能養成,但絕對是值得父母投入資源去達成的素養。

raw-image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李偉文的沙龍
1.5K會員
2.2K內容數
隨著歲月遞變,我自己還是有些主題想比較有系統地寫,另一方面也知道自己需要外力督促,不然恐怕會沉溺在書本裡,懶得動筆。剛好vocus找我進來寫作,或許對我而言,這是個好機會,可以更有效率地把幾個主題整理出來。
李偉文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30
 跟朋友聊天時,偶爾他們會好奇的詢問我這些年在荒野當志工幹部的心路歷程與感想。    常常,我總是百感交集,在口拙無以答覆之際,腦海中卻會響起「翼下之風」這首歌。「翼下之風」是六○年代西洋鄉村民歌手朱蒂柯琳絲所唱的,歌詞如下:      「在我的影子下,一定很冷吧 陽光不曾照在你的臉龐 你
Thumbnail
2025/04/30
 跟朋友聊天時,偶爾他們會好奇的詢問我這些年在荒野當志工幹部的心路歷程與感想。    常常,我總是百感交集,在口拙無以答覆之際,腦海中卻會響起「翼下之風」這首歌。「翼下之風」是六○年代西洋鄉村民歌手朱蒂柯琳絲所唱的,歌詞如下:      「在我的影子下,一定很冷吧 陽光不曾照在你的臉龐 你
Thumbnail
2025/04/29
 不管過多少年,當我們見到荒野老伙伴,不管他是頭禿了還是身材臃腫,大家記得的仍會是當初彼此的原貌。真的是如此,一起在荒野為理想為公益一起努力,一起流汗也一起流淚,當然我們也一起大笑一起學習一起成長,大伙就像是同門師兄弟姊妹,即使過了很多年,大家都已練成各門各派的掌門人,但是在彼此眼中,還是那最初相識
Thumbnail
2025/04/29
 不管過多少年,當我們見到荒野老伙伴,不管他是頭禿了還是身材臃腫,大家記得的仍會是當初彼此的原貌。真的是如此,一起在荒野為理想為公益一起努力,一起流汗也一起流淚,當然我們也一起大笑一起學習一起成長,大伙就像是同門師兄弟姊妹,即使過了很多年,大家都已練成各門各派的掌門人,但是在彼此眼中,還是那最初相識
Thumbnail
2025/04/28
前些天老婆大人上網填了一些資料後,隔天就有汽車回收廠到家裡來把車子開走,全部過程我們不用付錢還可以收到八千元。 老婆的車子車齡已經二十多年,這幾個月常出狀況,這個地方修好沒多久另一個地方又有問題,再加上退休這五年,車子沒有經常開,更容易有問題,與其常為了車子操心,乾脆就處理掉,無車一身輕。
2025/04/28
前些天老婆大人上網填了一些資料後,隔天就有汽車回收廠到家裡來把車子開走,全部過程我們不用付錢還可以收到八千元。 老婆的車子車齡已經二十多年,這幾個月常出狀況,這個地方修好沒多久另一個地方又有問題,再加上退休這五年,車子沒有經常開,更容易有問題,與其常為了車子操心,乾脆就處理掉,無車一身輕。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父母應該鼓勵孩子的努力,而非過度讚美孩子的聰明。過度讚美只會發生在上下關係中,而不是平等的關係。家長應該成為孩子的夥伴,幫助他們面對自己的人生課題,並肯定他們的價值。
Thumbnail
父母應該鼓勵孩子的努力,而非過度讚美孩子的聰明。過度讚美只會發生在上下關係中,而不是平等的關係。家長應該成為孩子的夥伴,幫助他們面對自己的人生課題,並肯定他們的價值。
Thumbnail
有些家長強烈要求孩子走自己走過的路,每天向孩子灌輸自己當年如何認真讀書取得好成績繼而出人頭地,然後要求孩子照方抓藥,努力讀書。面對成績不如預期的孩子,他們完全無法理解,自問當年環境更惡劣也做得到,為什麼讓孩子享用最好的資源,成績卻無法提升?他們認定孩子不夠努力,完全無視孩子的本質和興趣,堅持將自己的
Thumbnail
有些家長強烈要求孩子走自己走過的路,每天向孩子灌輸自己當年如何認真讀書取得好成績繼而出人頭地,然後要求孩子照方抓藥,努力讀書。面對成績不如預期的孩子,他們完全無法理解,自問當年環境更惡劣也做得到,為什麼讓孩子享用最好的資源,成績卻無法提升?他們認定孩子不夠努力,完全無視孩子的本質和興趣,堅持將自己的
Thumbnail
讓孩子學才藝,不是為了表演,也不是為了誰,是為了讓孩子有更多抒發心情的管道、有更多看世界的方式。學習才藝的過程應該是快樂的,家長應該給予孩子獨立選擇的權利,陪伴和鼓勵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成長。
Thumbnail
讓孩子學才藝,不是為了表演,也不是為了誰,是為了讓孩子有更多抒發心情的管道、有更多看世界的方式。學習才藝的過程應該是快樂的,家長應該給予孩子獨立選擇的權利,陪伴和鼓勵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成長。
Thumbnail
在教養孩子的挑戰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方式。或許面對他人評論時會有困惑,但只要我們確信自己的教養對孩子有正向影響,日後不會後悔,之於自己與孩子就是最好的方式。
Thumbnail
在教養孩子的挑戰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方式。或許面對他人評論時會有困惑,但只要我們確信自己的教養對孩子有正向影響,日後不會後悔,之於自己與孩子就是最好的方式。
Thumbnail
這兩年開始發現到「害怕犯錯、失敗」的年齡下降了不少,不過也因為孩子年紀小就進到團體,正向肯定的鼓勵很快就起了作用。
Thumbnail
這兩年開始發現到「害怕犯錯、失敗」的年齡下降了不少,不過也因為孩子年紀小就進到團體,正向肯定的鼓勵很快就起了作用。
Thumbnail
當家長在幫孩子選擇才藝課時,要仔細觀察孩子與生俱來的氣質,看他們活動量高低,生活的規律性或敏感度等等。不過說實話,要判斷孩子的性向與氣質趨向並不容易,很多時候是家長自己內心補償心理的投射或一廂情願的自以為是。所以,我們要讓孩子多方嚐識,也要讓他們有放棄的自由。
Thumbnail
當家長在幫孩子選擇才藝課時,要仔細觀察孩子與生俱來的氣質,看他們活動量高低,生活的規律性或敏感度等等。不過說實話,要判斷孩子的性向與氣質趨向並不容易,很多時候是家長自己內心補償心理的投射或一廂情願的自以為是。所以,我們要讓孩子多方嚐識,也要讓他們有放棄的自由。
Thumbnail
  台灣的孩子在國際上的競賽評比優秀,但是那些考輸我們的國家的學生,在進入大學研究所後,創造力或研究能力似乎又比我們的孩子強!我想,這其間的落差,大概是我們的孩子從小就不斷在訓練之下變得非常會考試,能夠用最快速度解出標準答案,卻不能跳脫標準答案,找出答案以外的更多可能性。
Thumbnail
  台灣的孩子在國際上的競賽評比優秀,但是那些考輸我們的國家的學生,在進入大學研究所後,創造力或研究能力似乎又比我們的孩子強!我想,這其間的落差,大概是我們的孩子從小就不斷在訓練之下變得非常會考試,能夠用最快速度解出標準答案,卻不能跳脫標準答案,找出答案以外的更多可能性。
Thumbnail
 聽到老師或家長只要孩子好好讀書考高分,不要「浪費」時間在「課外」活動上,我覺得非常可惜,因為那些「課外」,才是孩子真正該學習的課程啊!
Thumbnail
 聽到老師或家長只要孩子好好讀書考高分,不要「浪費」時間在「課外」活動上,我覺得非常可惜,因為那些「課外」,才是孩子真正該學習的課程啊!
Thumbnail
親愛的家長們,你是否有這樣的困擾? 孩子總是只想玩,不想學習。 孩子總是怕失敗,不敢嘗試新事物。 孩子總是覺得自己不夠好,沒有自信。 如果您有這些困擾,那麼[內在成就感]一定是你的下一步。 這一集節目, 子玲老師訪談[內在成就]作者愛瑞克, 來和大家一起探索如何養成喔!
Thumbnail
親愛的家長們,你是否有這樣的困擾? 孩子總是只想玩,不想學習。 孩子總是怕失敗,不敢嘗試新事物。 孩子總是覺得自己不夠好,沒有自信。 如果您有這些困擾,那麼[內在成就感]一定是你的下一步。 這一集節目, 子玲老師訪談[內在成就]作者愛瑞克, 來和大家一起探索如何養成喔!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