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與人親近的不二法門:學習慈悲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一種明明希望對方好的關心,為什麼一表達出來,不但不被對方接受,反而氣氛瞬間冰點,對方原想吐露的話又塞了回去,原本的關心卻成為一個即將燃起的引爆點。
有時候我們總是以自己的立場為先,忘了考慮對方需要什麼,了解對方的心意,也許他累了,想靜一靜;他受委屈了,想吐苦水;他很開心,想分享...在對方還未完全表達出自己的想法時,我們第一反應則用自己的想法、情緒以批判或評論的方式來回應對方、打斷對方,對方也硬生的將原本的心意與想法吞回肚子裡,不願多說。
下次遇到同樣的情境時,為了避免爭辯、說理帶來的傷神傷心,選擇了能不說就不說,少說少爭執。人與人之間,無法敞開心胸說出自己內心的話,無法相信彼此、包容彼此、支持彼此的話,彼此間的距離相形拉開。而若有負面情緒堆積在心理面無法釋懷,則埋下對身心健康影響的種種隱憂。
我們要選擇當一個能帶給人溫暖、安心的人,還是令人會不自覺防範、不敢表達自己的人?但當我們意識到自己有時也是一個會有所防範、有所顧忌、無法相信對方的話,實質上我們自己也還沒做到有辦法帶給人安心、溫暖的人。
「觀自在啟示」告訴我們,當我們用情緒、意識來對待別人,這些終究會回到我們身上,若我們以慈悲來待人,別人也會以慈悲來待你。我們第一時間可能會想,是別人這樣待人,我才會變這樣,但這都無濟於事,你要跳脫這些心理障礙,找回自己的慈悲,先讓自己安心,感到溫暖,而你能散發出慈悲,別人感受到了,靜下來時也會開始學習慈悲,如此才有可能真正改善了彼此的關係。
慈悲,是需要學習的。一般人都會將惻隱之心認為是慈悲,以自己的立場來感覺可憐、憐惜,但啟示告訴我們,這都不是真正的慈悲。慈悲的力量,是能讓人離苦得樂,從知道苦,苦從何來,而離苦,才會開發出自己深層與生俱來的慈悲。而所謂的苦,指的就是自己的情緒、個性、欲望、意識等等,不自覺的讓人離開了慈悲,可謂人的四大猛獸,時而傷害到人,同時也傷害到自己。
啟示中,我很喜歡一個比喻,寓教中的母親讓孩子省思:當他在牆壁石頭上畫蓮花想要提醒別人那邊有危險不要去,這樣是畫畫的孩子慈悲,還是用自己的身體讓孩子畫畫的牆壁石頭慈悲呢?在孩子感受到牆壁石頭才是真正慈悲時,他感到慚愧,反思楞楞無語時,母親說此時的孩子也回到慈悲了。
這故事像在告訴我們,感受牆壁石頭的慈悲,這般無我無私無怨,來成就孩子布施行善,默默支持陪伴孩子學習慈悲;而孩子因感受到牆壁石頭如此慈悲的對待自己,他心生慚愧、感恩之際,此刻也回到慈悲了,正在體會慈悲、學習慈悲。慈悲,是一種真、純、淨,能帶給人安穩、安心,遠離暴戾與危險,在內心沉靜中,牽動彼此內在的祥和,以及內心真摯的感動。
我們可以提醒自己去切身感受,學習牆壁石頭,放下自我,默默陪伴祝福看顧,在慈悲中成就他人自在的揮灑與成就;也可以學習孩子,虛心的感受周遭一切的慈悲,靜靜的安在那感動、敬仰的當下。啟示告訴我們,要說的除了是真心讚歎、肯定的話外,就讓自己靜靜的就好,讓自己顧好內心的慈悲,就是在傳揚慈悲。
受啟發的相關啟示:
觀自在啟示1-20:替天行道
地藏王啟示:淨信
觀自在啟示1-18:齊天大聖
觀自在啟示1-11:愛與慈悲
觀自在啟示1-12:智慧第一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7會員
51內容數
台灣傳統文化有珍貴豐富的內涵,特別是人性質樸良善的一面,其背後藏著深厚的思想底蘊。為了研究傳統民俗精神,促使我踏入了經典學習。學習之路沒有終點,而它帶著我認識自己、明白生命的價值,知道怎麼重新走出生命中有意義的每一步,讓身心充實健康快樂。在此,記錄與分享這一路”心”生活的反思與成長。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體悟心生活的所在 的其他內容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當遇到關卡時,不知問題在哪時,就希望別人能援助提供方向,或是自己不如自己所期望、想要時,又急又亂的,希望有個力量能安撫自己,才能肯定自己的安定下心...
一個人的專注力,便決定了成敗。事情開始前,有著美好的期待,對自己的期許與抱負,希望真的能如這樣的美好實現。從理想拉回實際,你必須要專注於眼前現階段的每一步,一步接上一步,才能走到理想。...
這樣的想法你是否曾出現過,「只要...,就能...。」有時在經歷做一件事情的過程,或是學習某一項技能...等,會突然有所獲、有所心得的發現,原來「只要...,就能...。」了解了老師說的原來是這回事,原來要達到這情境這個結果,關鍵在哪,這樣做就能夠達到了。
後退實質是前進,眼看雖是退步,但苦中能生志,故能化為動力。但有一種退步,卻是自己心性、態度所造成,所謂差之毫釐,失之千里,心性的一點偏差,就足以影響甚鉅,甚至前功盡棄。
學習是一門學問,有來自改進的學習動力之後,想要扎實的前進,而如何前進就是一個學習的過程。自小到大,如何學習似乎不是一門需要特別教授的課,從沒有一門課是要教你如何學習。但我們自嬰孩時,很早就開始學習認人、走路、說話、慢慢知道身邊人在做什麼、也跟在旁邊,邊跟著做邊跟著學。
人生像是一個個旅程組合而成,會遇到很多需要面對、選擇、前進、突破困難等種種狀況。人生就像一條山路,就算你不前進,時間也逼迫著你不得不前進,不得不去面對與選擇。正因為時間帶著我們前進,路是自己走出來的,注定這是一條專屬自己、獨一無二的路。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當遇到關卡時,不知問題在哪時,就希望別人能援助提供方向,或是自己不如自己所期望、想要時,又急又亂的,希望有個力量能安撫自己,才能肯定自己的安定下心...
一個人的專注力,便決定了成敗。事情開始前,有著美好的期待,對自己的期許與抱負,希望真的能如這樣的美好實現。從理想拉回實際,你必須要專注於眼前現階段的每一步,一步接上一步,才能走到理想。...
這樣的想法你是否曾出現過,「只要...,就能...。」有時在經歷做一件事情的過程,或是學習某一項技能...等,會突然有所獲、有所心得的發現,原來「只要...,就能...。」了解了老師說的原來是這回事,原來要達到這情境這個結果,關鍵在哪,這樣做就能夠達到了。
後退實質是前進,眼看雖是退步,但苦中能生志,故能化為動力。但有一種退步,卻是自己心性、態度所造成,所謂差之毫釐,失之千里,心性的一點偏差,就足以影響甚鉅,甚至前功盡棄。
學習是一門學問,有來自改進的學習動力之後,想要扎實的前進,而如何前進就是一個學習的過程。自小到大,如何學習似乎不是一門需要特別教授的課,從沒有一門課是要教你如何學習。但我們自嬰孩時,很早就開始學習認人、走路、說話、慢慢知道身邊人在做什麼、也跟在旁邊,邊跟著做邊跟著學。
人生像是一個個旅程組合而成,會遇到很多需要面對、選擇、前進、突破困難等種種狀況。人生就像一條山路,就算你不前進,時間也逼迫著你不得不前進,不得不去面對與選擇。正因為時間帶著我們前進,路是自己走出來的,注定這是一條專屬自己、獨一無二的路。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今天是和老闆爸爸一起來日本福岡參加差旅的第三天。 昨晚泡完溫泉之後,今天中午就預感怪怪的,趕快跑去廁所確認,果然月經來了。已經延遲快兩個月的經期,早不來、晚不來,剛好就在旅遊的這段期間來。(就知道跟著老闆爸爸工作壓力有多大了吧!) 經過昨晚的敬酒場面,老闆爸爸午餐的時候,也希望我去跟大家逐桌敬酒
Thumbnail
所在編章︰ 第五編 繼承\第二章 遺產之繼承\第二節 刪除(原:限定之繼承)(§1154~1163) 立法沿革︰ 19.12.26制定公布→98.06.10修正公布 民法第1161條(不當償還債務或交付遺贈之效力:繼承人之損害賠償責任與債權人之返還請求權)(98.06.10修正公布) Ⅰ繼
Thumbnail
《我可能錯了》第三十六、三十七、三十八章 (摘錄)
Thumbnail
感謝布蘭達留言提問:如果一個人只能拯救自己,慈悲的作用是什麼呢?
所以無論是慈、悲、喜,最重要的就是捨。我們若能捨,眾生平等,做我們的本分事,沒有什麼我做了多少?沒有什麼好貢高自大的!都沒有,所以若是這樣,我們的心天天都沒有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自然就遠離顛倒煩惱,這就是我們學佛要學的。 捨心無求 則無掛礙無煩惱 心無染方得清淨
Thumbnail
1. 說不得沖到最近的警察局派出所門口時,天已經完全黑了。 他沖進門,跑到值班警察,或者輔警的面前——因為他也沒有細看,還在喘氣,惹得那位一個很大的白眼:“幹什麼呢?” “我……我有個朋友,剛才在附近打了個小架,聽說是被警察叔叔帶走了。應該是被帶到這裡來了吧?” 那位,指指右邊的走廊:“往裡
Thumbnail
學佛無論在家、出家都有安住 「慈忍」。「心」,安住在「慈心」,慈心就是利他心;安住在「忍辱」,常常修慈和忍辱而且可以安住,不是現在還好,緣境一來就不一樣。所以,有的人常常感慨修行很難修,脾氣很差、煩惱很重,沒有辦法保持輕安多久時間,一定現顛倒、發怒、起很多的妄想,發作的時候利他心就歸零
Thumbnail
學佛都知道「於可瞋境,不起瞋心。」這個人講話汙辱、對待我,實在是可氣,學佛的人要能夠忍得住,還不起瞋心。大家都會講,經典也念很多(但)做不到。貪、瞋、痴、慢、疑種種的緣境忍不住、修不好,所以,大部分百分之七十以上,人死都做鬼,都是「心」沒有撥轉過來。
Thumbnail
我和一位沖繩的同學成為了語言交換的夥伴。美其名啦,因為我的日文很爛,只能單方面陪她講中文。 這位同學小我兩歲,叫做「若葉」,有個非常好聽又奇怪的姓氏——「伊是名」,剛看到的時候整個被驚艷:「天!這姓氏怎麼這麼美啊!」
Thumbnail
今天是和老闆爸爸一起來日本福岡參加差旅的第三天。 昨晚泡完溫泉之後,今天中午就預感怪怪的,趕快跑去廁所確認,果然月經來了。已經延遲快兩個月的經期,早不來、晚不來,剛好就在旅遊的這段期間來。(就知道跟著老闆爸爸工作壓力有多大了吧!) 經過昨晚的敬酒場面,老闆爸爸午餐的時候,也希望我去跟大家逐桌敬酒
Thumbnail
所在編章︰ 第五編 繼承\第二章 遺產之繼承\第二節 刪除(原:限定之繼承)(§1154~1163) 立法沿革︰ 19.12.26制定公布→98.06.10修正公布 民法第1161條(不當償還債務或交付遺贈之效力:繼承人之損害賠償責任與債權人之返還請求權)(98.06.10修正公布) Ⅰ繼
Thumbnail
《我可能錯了》第三十六、三十七、三十八章 (摘錄)
Thumbnail
感謝布蘭達留言提問:如果一個人只能拯救自己,慈悲的作用是什麼呢?
所以無論是慈、悲、喜,最重要的就是捨。我們若能捨,眾生平等,做我們的本分事,沒有什麼我做了多少?沒有什麼好貢高自大的!都沒有,所以若是這樣,我們的心天天都沒有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自然就遠離顛倒煩惱,這就是我們學佛要學的。 捨心無求 則無掛礙無煩惱 心無染方得清淨
Thumbnail
1. 說不得沖到最近的警察局派出所門口時,天已經完全黑了。 他沖進門,跑到值班警察,或者輔警的面前——因為他也沒有細看,還在喘氣,惹得那位一個很大的白眼:“幹什麼呢?” “我……我有個朋友,剛才在附近打了個小架,聽說是被警察叔叔帶走了。應該是被帶到這裡來了吧?” 那位,指指右邊的走廊:“往裡
Thumbnail
學佛無論在家、出家都有安住 「慈忍」。「心」,安住在「慈心」,慈心就是利他心;安住在「忍辱」,常常修慈和忍辱而且可以安住,不是現在還好,緣境一來就不一樣。所以,有的人常常感慨修行很難修,脾氣很差、煩惱很重,沒有辦法保持輕安多久時間,一定現顛倒、發怒、起很多的妄想,發作的時候利他心就歸零
Thumbnail
學佛都知道「於可瞋境,不起瞋心。」這個人講話汙辱、對待我,實在是可氣,學佛的人要能夠忍得住,還不起瞋心。大家都會講,經典也念很多(但)做不到。貪、瞋、痴、慢、疑種種的緣境忍不住、修不好,所以,大部分百分之七十以上,人死都做鬼,都是「心」沒有撥轉過來。
Thumbnail
我和一位沖繩的同學成為了語言交換的夥伴。美其名啦,因為我的日文很爛,只能單方面陪她講中文。 這位同學小我兩歲,叫做「若葉」,有個非常好聽又奇怪的姓氏——「伊是名」,剛看到的時候整個被驚艷:「天!這姓氏怎麼這麼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