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段時間在講事情,很容易被人潑冷水
好像我在乎的事情,也沒有人比我更在乎。
說實在,在方格子寫文感受上,和在臉書寫短文落差不大,就文章是基於什麼樣的立場給人閱讀來說,不涉及演算法的話,方格子的閱文數明顯多上不少;本質同樣的內容,說實在不太會特別因為臉書都是熟人觀看就比較有共鳴。
甚至會有親人煩擾,真不曉得他們知不知道尊重二個字怎麼寫。
所以在過去拋棄臉書不撰文後,前陣子又撿回來的原因,是因為如果這些地方都是屬於「我有什麼話想說」就可以說的平台,要受制於觀眾必得喜歡看才能從事創作的話,那能量很快就會消耗完;沒有什麼讓人後不後悔,只有自動自發的累積。
當然,也有的時候,是不用跟這些人說這麼多的。
...
現在大概知道,太聰明是一個人無聊的主因。
有一種無趣是建立在社會規則上的。
只是打一個比方,我遇過對方因為人生階段在一個時段內走在別人前頭,導致他包袱很重,讀者和他說話的時候會有種感覺:要不是相形之下覺得比他笨,就是他還真的沒把你放在眼裡。
一段時間會不大舒服,但想明白了就沒什麼:包袱自帶弱點。
不確定是不是因為現代很講究「科學證據」搞得我們說出來的話必須在短字句間就有理有據,才能吸引到目光和贊同;而那些會用自己的人生去符合這樣社會規則的人,本質上相差不遠,讀者會發覺:
除了讚賞這樣的人很厲害以外,就沒有什麼然後了。
不過當然,寫文的目的不在於檢討什麼
還是在討論「有不有趣」。
大概,透過這些人演繹出來的生活知道社會規則是很無趣的東西,它把我們在每個年紀階段,應該要達成什麼樣的人生目標都規劃好,可是這並沒有讓很多有所遵循的人過出一個 ... 會去思考「自己是什麼」的生活。
這種思維不是去追究思考本身有沒有意義,而是「不一樣有沒有關係」。
很多時候我想提倡的某些議題,不少人、甚至是師長都有表現出,對我展現出來的觀察和細膩感不以為意的樣子,久了就覺得很難和他們產生共鳴,好似他們對事情的看法都是一個因一個果,沒有在用我的視角了解事情。
於是最後選擇孤芳自賞,因為我相信我能帶自己去到不同於世俗的地方。
...
餘下的空間你可以透過方格子既有功能,與我的內容互動: